说明文阅读传统文化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10分)紫禁城琉璃瓦的智慧①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紫禁城,有着无数吸引公众向往的魅力,而其中主要表现方式之一,就是金碧辉煌壮丽无比的琉璃瓦顶。建筑琉璃制品在明清时期已得到全面充分的应用。②首先,琉璃瓦有利于提升建筑安全。防水性是琉璃瓦的重要特性,也是琉璃瓦取代普通陶瓦的主要原因。我国的早期古建筑,尤其对宫殿建筑而言,其一般体量大,瓦的尺寸大,相应吸水多,这无疑在雨雪时期大大增加了屋顶的重量,威胁建筑物的安全。琉璃瓦表面施釉,不会吸水,因而不会增加屋顶的重量,从而保护了建筑的安全。③其次,琉璃瓦有利于保持建筑恒温。琉璃瓦属于隔热性能好的建筑材料,其除了具有较好的强度外,还具有热阻大、导热系数小的特性。不仅如此,琉璃瓦表面涂有光亮的釉层,具有较好的光泽度,可以反射太阳光线,避免阳光直射瓦面造成的剧烈升温。琉璃瓦的上述特性有利于反射夏天的太阳光,亦有利于阻隔冬天的寒气渗入,因而有利于保持建筑内部的恒温。④再次,琉璃瓦有利于防止瓦件风化。普通陶瓦容易在空气中风化。研究表明:盐分结晶是普通陶瓦破坏的主要原因。与普通陶瓦不同,琉璃瓦不存在风化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瓦的胎体表面有釉面层,釉面层本身光滑且不吸水,当雨水落到釉面瓦上时,一方面,釉面层的封闭性使得空气中的水分无法渗入胎体;另一方面,琉璃瓦表面光滑,且在屋顶上有着明显的排水坡度,因而水流能够顺着瓦面迅速排向地面;基于以上两种因素,瓦件很快保持了干燥,避免了风化的产生。⑤最后,琉璃瓦有利于屋面保持洁净。紫禁城的琉璃瓦顶通常是明亮而洁净的。在紫禁城的屋顶上,很少看见有鸟粪,其主要原因在于琉璃瓦本身的光滑、明亮及鲜艳的色彩。紫禁城的琉璃瓦多为鲜艳的黄色,而大面积的鲜艳色彩对鸟类而言会产生较强的刺激效果,使得鸟儿避而远之。⑥紫禁城屋顶采用琉璃瓦,不仅具有科学性,还能丰富建筑立面效果,突出建筑的功能。我国古建筑专家林徽因女士认为,“本来轮廓已极优美的(古建筑)屋宇,再加以琉璃色彩的宏丽,那建筑的冠冕便几无瑕疵可指”,可充分说明琉璃瓦的装饰功能。从功能上讲,紫禁城里的琉璃瓦多用黄色,而在古代,黄色正是皇权的体现。可以说,琉璃瓦是我国古代科技在建筑上的运用体现,亦能反映我国古建筑丰富的艺术和文化。(有删改)1.紫禁城屋顶上为什么选择使用琉璃瓦?请联系全文,概括作答。(4分)2.下面这句话,是从原文抽取出来的,应放在哪两个自然段之间?(3分)紫禁城屋顶上的琉璃瓦的使用,有着多方面的科学性。3.文章最后一段引用林徽因的话有何作用?(3分)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10分)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的传承①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迄今已有120年。作为现存最早自成体系的汉字,甲骨文与汉晋木简、敦煌文书、明清档案被誉为中国近代学术史的“四大发现”,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②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迄今为止,共发掘出土154600余片,约有4600多个单字。在这4600多个单字中,经考释而公认的有1700个左右,仍有2900个左右的单字不识。研究证实,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历史上公认现存最古老而自成体系的文字。③由甲骨文肇源的中国汉字具有连续性和使用时间长的特点。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到公元前四世纪随着波斯王国一起消亡了,埃及的象形文字到公元前五世纪也灭绝了,后来的埃及文字没有将其传承下去,以至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长期得不到解读。而甲骨文的境遇却大不相同,它与后世的文字传承关系十分密切。④从文字结构看,甲骨文不仅完全具备后来汉字方块的特点,而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理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因此,可以说甲骨文是一种具有严密规律的文字,实为后世方块汉字的鼻祖。⑤甲骨文记载了商周时期,特别是商代晚期273年的史事,内容异常丰富,涉及祭祀、征伐、年成、田猎、疾病、祸福、生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国家形态、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礼制风俗、军事、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以及语言文字、书法艺术等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其中有关科学技术的内容显示了我们祖先的聪慧和创新精神。当时的天文历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有世界上最早关于日食、月食和星象的文字记录。当时农业的发展水平也居世界的前列,其中有关植物水分生理学知识的记载,要比古代希腊早1000多年。甲骨文中还有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利用的记载,如人们有组织地治理河流、气象预测、开采铜锡铁和玉石等矿产资源,甚至都城的布局都考虑了生态环境的影响。⑥以夏商周为代表的上古史,曾受到怀疑。甲骨文发现后,学者们通过对殷墟甲骨文的研究,证明了《史记·殷本纪》的可信,证实了司马迁撰写的商代历史绝非向壁虚构,从而又极大地提高了《史记》中有关夏朝历史记载的可信度。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正以《史记·夏本纪》的记载为线索,探寻夏代的历史文化,目前已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因此,用出土文物去印证古代典籍,重建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可信历史,甲骨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删改)1.甲骨文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中具有怎样的作用和意义?请简要概括。(3分)2.作比较是文章主要的说明方法。第③段运用作比较的方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3.下面这则材料是“古史辨”派学者对夏代是否存在的看法,它印证了本文哪一段的内容?请简要分析。(4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古史辨”派学者开始质疑夏代的存在。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关夏商周历史的材料很少。比较全面记载三代文明的是《史记》中的《夏本纪》《殷本纪》和《周本纪》,里面记载确切的纪年开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而共和元年以前的中国历史一直没有公认的年表。再加上《史记》著于西汉,距夏商周时代较远,作者司马迁也没有见到过距其1000多年前的信史——甲骨文,从而导致人们对三代文明的质疑。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10分)贺年的文化本色①文化礼仪具有重要功能和特殊作用,我国历朝历代均把开展文化礼仪教育作为道德实践的重要内容,每逢新春佳节到来之时所进行的贺年活动即为典型例证。古老的贺年活动至今仍然盛行于庙堂和民间,流布于海内外华人社会,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作为一种文化礼仪,贺年已深深植根于炎黄子孙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之中。②贺年,简而言之就是向他人庆贺新春、祝贺新年。作为一种官方文化礼仪形式,贺年兴起于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秦代和两汉时期,兴旺于南北朝和隋唐阶段,至宋代逐渐在民间市井中传播扩展,到了明清两朝无论寻常百姓还是三教九流皆行贺年之礼,进入清末民初贺年日益畸变,走向庸俗化和流俗化,尽管彼时贺贴形式繁杂多样,但贺词内容单调乏味,大都是些升官发财之类的俗语,于不觉间将市侩气味和交运心理传递到人际关系中,久之沉积为痼疾与陋习。时至今日,即便不是逢年过节,人们也经常以微信、短信、视频等现代通信方式,频频转发一些“做大官发大财行大运”之类的口彩。贫乏的语言表述和低俗的思想情趣,导致贺年越来越远离其良好的初衷。③事实上,贺年作为一种传统礼仪形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说,贺年与众多西式节日礼俗迥然有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为文化礼仪的贺年,呈具规范功能和教化作用。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淘洗和时光磨砺,贺年早已演化为国人的一种民俗仪式,演变为具有某种人伦亲和性和情感归属性的交际载体。④时光流转到当下,人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不断攀升,礼贺仪式逐渐回归和兴盛起来,尤其是在元旦、春节期间,最为集中和频繁。保持贺年的文化礼仪的本色和属性,使其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敬重气节风范、增进感情友谊的路径和手段,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干部在秉持贺年文化礼仪方面发挥了引领带动示范作用,比如春节前夕通过举办茶话会、座谈会,向各行各业的英杰骨干贺年,通过到边关哨卡、生产一线,向解放军战士和基层职工贺年,通过深入深度贫困地区向孤寡困难老人贺年,一份礼轻义重的年货,一番嘘寒问暖的话语,彰显出新型人际关系的温馨和热度。⑤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核心定力和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传承文化是每一个文化人的责任与使命。文化人过春节,更应葆有一份心灵的高贵、性情的儒雅和为人的亲和。作为一个文化人,我欣赏更钟情充满家国情怀和民族胎记的贺年活动,愿意秉持和坚守这一被当代人看来很原始很遥远的文化礼仪。(有删改)1.贺年对于国人的意义有哪些?请联系全文,概括作答。(3分)2.下面这段话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应放在哪一段?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3分)我国已故著名民俗学家兼散文作家钟敬文先生在《中国地方传说》中指出:贺年不同于与西方国家杂乱无序、狂欢嬉闹的圣诞节,它是以一种悠缓节奏和优雅方式来进行的。3.文章第④段画线句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补充设问第②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分)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10分)古代青铜器原本什么颜色?①古代青铜器在中华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中华文明重要的载体。这些历尽沧桑、饱经岁月的古代青铜器,除了较为常见的青绿色外,还有蓝色、红色、黑色、银色等其他颜色。有人可能要问,都是古代青铜器,为什么颜色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古代青铜器原本又是什么颜色呢?②青铜,是指红铜与锡或铅等按一定比例熔铸成的合金。现如今,我们通常将中国古代用青铜材料制作的器物统称为青铜器,不过,这只是我们现代人的叫法。先秦时期,人们称青铜为“金”或“吉金”,其合金一般是铅青铜和铅锡青铜。“吉金”后来也被作为钟鼎彝器的统称,古文献里也有大量关于“吉金”的记录。③那么,古代青铜器是不是全都是同一个颜色呢?显而易见,不是这样的。④古代工匠在铸造不同类型的青铜器时,会根据器物的功能属性在铜溶液里加入不同比例的锡或铅。在我国先秦时期的手工艺专著《考工记》里,详细介绍了6种青铜器的合金成分(含锡量)配比,其中有这样的记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这说明,古人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很好地掌握了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技术。⑤由于制作青铜器时,锡、铅所占的比例不同,青铜器成形后所呈现出的颜色也不尽相同。通常情况下,青铜器的颜色主要是由锡在铜中含量的多少来决定的,铅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铜器的色泽。由于古代先人在铜中加入锡、铅的数量不同,所制成的青铜器表面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和光泽,大致会有金黄色、橙黄色、浅黄色、灰白色等。⑥由于古代青铜器的重要性和价值使然,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古代青铜器,以出土器物为主,它们之所以呈现出青绿色,是因为这些古代青铜器埋在地下成百上千年、表面氧化腐蚀。⑦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馆藏出土古代青铜器在被氧化、腐蚀后,表面都呈现出青绿色呢?也不尽然,还是有些例外的。如河南信阳长台关7号楚墓出土的青铜饮食器皿,其出土时便呈现出金光灿灿的外观。这些出土文物的发现,颠覆了人们对传统青铜文物外观形象的印象,也让我们有幸在千年之后还能一睹其当年的风采。⑧考古专家研究发现,这些器皿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腐,可能与制作器物的材料成分配比、铸造技术以及埋藏环境有关,至于其他方面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有删改)1.文章主要介绍了有关青铜器的哪些知识?请概括作答。(2分)2.文章第④段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3.如果将下面的链接材料作为本文的例子,说说它可以放在哪一段并简要分析。(4分)链接材料:越王勾践剑深埋地下2400余年,1965年出土时竟寒光醒目,毫无锈蚀,剑刃锋利到20余层纸一划而破,这些谜团吸引了大量学者苦心钻研,试图揭开蕴藏在千年古剑身上的传奇。经过各路专家的研究总结,越王勾践剑“千年不腐”的原因有三点:第一,剑本身的选材合适,铅含量很少,因为同墓葬铅含量高的器物都腐蚀严重;第二,墓葬环境好,隔绝了空气;第三,勾践剑带着剑鞘,对它是一个双重保护。生态环保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10分)保护长江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