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议论文阅读考情概览年份考查篇目作者考点分值第1题第2题第3题2014安静的阅读潘凯雄段落作用论证方法及作用内容理解72013由“到此一游”想到的李浩燃语句理解分析论据拓展表达72012谈礼貌季羡林内容理解情感态度论证方法及作用72011论友谊培根论证方法中心论点及分论点语句理解7苏州考情综述考情分析综观苏州2010—2019年中考题,议论文10年4考,分值和设题都很有规律,全部是3小题共7分。4篇选文选材上都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内容比较容易理解,篇幅较短。在设题上,3小题全部都是简答题,都属于很典型的议论文题目。其中出现了两个高频考点:一是论证方法及作用,4年3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也是议论文的经典考点;二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语句的理解,都是4年2考,是一个常规考点。另外还涉及对段落的作用、论据的作用、中心论点及分论点、拓展表达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考查。分析近10年的苏州真题,议论文虽然考查的频率并不算太低,但是出现了断层。从2011到2014年连续考查了4年,之后5年再没有出现过,而是连续考查了4年的说明文。这种情况应引起注意,所以在议论文的备考中,不能因为近年未考而有所松懈,在备考中应多关注阅读经典、社会热点类的材料,针对相应考点多加训练。文体知识精讲一、议论文三要素论点定义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持有的见解和主张,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分类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不是每篇议论文都有分论点,有的只有一个中心论点,而无分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的关系,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道理论据。如《敬业与乐业》文章开头提出“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生动有力地揭示了全篇的中心论点;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勉励人们要敬业和乐业。(九年级上册)论点位置①文章标题。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文章标题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八年级下册)②文章开头。如《马说》一文开头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八年级下册)再如《敬业与乐业》开头提出了“‘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这一观点。(九年级上册)③文章结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才在困难中造就,安逸享乐会使人(国家)灭亡。最后归结出论点,即“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八年级上册)形式一般是非常明确的判断句或肯定的陈述句。标志是有判断动词“是”或能愿动词“应该”“必须”“要”等。要求论点应该是正确的、鲜明的。论据定义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分类①事实论据:包括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据等。作用:真实有力地论证了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示例:《敬业与乐业》中“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举这些实例意在告诉我们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的。(九年级上册)②道理论据:包括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名人名言、格言、谚语、原理、定律等。作用: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示例:《敬业与乐业》中多次引用孔子的名言来证明观点。如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充分有力地论证了要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即“乐业”这一论点。(九年级上册)要求与论点保持一致;论据要真实;论据要典型。论证定义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解决“怎么证明”的问题。分类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要求论证要具体、有条理。议论文的结构总分式总—分(《怀疑与学问》九年级上册)、分—总(《最苦与最乐》七年级下册)、总—分—总(《敬业与乐业》九年级上册)并列式文章的层次、段落、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层进式采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的论证方式,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地把道理说清楚。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他的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个论题进行论述的。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接着,作者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最后,得出结论。(八年级下册)二、议论文的结构论证方法知识归纳举例论证(2013、2012)标志有这样一个例子……有这样一个故事……特点①真实。所举例子必须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才具有说服力。②典型。举例论证不在于所举事例的多少,而在于所举事例是否典型,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否揭示问题的实质。③新颖。论点和所举事例都要新颖,不能一味地列举很多文章中已经用过的事例。④充分。充分不是要求举例要多,而是要求所举事例能透彻深刻地揭示论点的内涵。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论证方法知识归纳举例论证(2013、2012)作用列举××的例子,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论点,使论证更具体、更客观、更有说服力。(或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示例《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中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时,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说明王阳明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这是儒家传统的看法决定的。(八年级下册)论证方法知识归纳对比论证标志将××与××进行对比(作比较)。特点将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论证论点。作用将××和××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论点,使观点更鲜明、更具说服力。示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分别从人的角度正面论证磨炼的好处,然后从反面论证,从国家的角度论证磨炼的好处。最后证明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论点。(八年级上册)论证方法知识归纳道理论证(2011年)标志大家熟知的道理;某人说……特点①公众所承认的道理。②多用引号标明所引用的内容,有时也会直接揭示,如“某某曾说过”。③引用名人的言论、古语、谚语、俗语等。作用引用大家熟知的道理(名言或俗语),充分有力地论证了自己的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深入,更具有权威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示例《成功》中“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运用了道理论证,论证了如果不勤奋,天资再高也会毫无用处的道理。(九年级上册)论证方法知识归纳比喻论证(2011年)标志像……犹如……特点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将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作用将××比作××,生动地论证了自己的论点,变抽象为具体,更具说服力。示例《驱遣我们的想象》中“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把“文字”比喻成“桥”,生动形象地论述了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九年级下册)论证方法知识归纳引用论证(2014、2011年)标志某人说……特点引用名人的言论、古语、谚语、俗语等作用引用××的名言或俗语,充分有力地论证了自己的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深入,更具有权威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示例《敬业与乐业》中引用儒门“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和佛门“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的话,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九年级上册)语言特色准确性、严密性特点:①概念明确;②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③判断和推理准确、严密,逻辑性强。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用词精当、逻辑清晰,逐层论证了作者的观点。(八年级下册)作用:从逻辑角度分析用词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生动性、形象性特点:恰当使用修辞手法和特殊句式。如《精神的三间小屋》中运用了精妙的比喻,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增加了议论的生动性。(九年级上册)作用:从修辞角度分析其用词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四、议论文的语言特点语言特色鲜明性特点:表达观点一清二楚,清晰明确。如《最苦与最乐》用简洁精练的词语论述了最苦与最乐的内涵,观点鲜明,一目了然。(七年级下册)作用:使论证富有条理,表意明晰。概括性特点:①用比较抽象的词语来表达丰富的内容;②语言高度概括。如《论教养》中用概括性的语言指出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清晰明确,简单明了。(九年级上册)作用:使论证简明。高频考点突破一、议论文高频考点(一)高频考点1.归纳中心论点;2.内容理解概括;3.分析论证方法及作用;4.理解词句子含义;5.分析论据作用。真题再现(2014·苏州改编,共14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安静的阅读潘凯雄①当阅读居然需要鼓与呼,这个社会是有问题的。②当读书变得嘈嘈杂杂,这样的阅读是有问题的。③当深度阅读近乎成为一种奢侈品,这个时代是有问题的。④回想起来,我的青少年时光有10年是在浩劫年代度过的。即使是在那个文化短缺、读书无用之风弥漫盛行的荒唐时代,没有任何号召,更谈不上什么强求,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依然是削尖脑袋挖空心思地找书看。无论平日里如何淘气,到了那个时刻就只剩下两个字儿:安静。⑤忆往事绝无今不如昔之叹,而只是想说阅读本是正常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安静的读书本是阅读的常态和最有效的汲取。⑥安静之美其实何止于阅读。仔细想想:人生最美好的境界又何尝不是丰富的安静?只是这又谈何容易。莎士比亚曾经对那种张扬的生命状态发出过这样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摆脱了尘世间虚名浮利的诱惑才有可能静得下来,而拥有了心灵与情感的宝藏才可谓之丰富。步入这样的境界需要人生的历练和阅读的滋养,而这种滋养最大限度地汲取唯有安静的阅读。⑦安静的阅读首先是一种状态。这样的状态与读什么无关,无论是人文还是科学,无论是高雅还是通俗;这样的状态与阅读的工具和媒介无关,无论是纸介还是数媒,无论是整体还是碎片。读总比不读好,读点什么总比什么都不读好。⑧安静的阅读更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的抵达自然需要时间,一旦抵达了,读什么、如何读的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什么当快读?什么当慢读?什么可不读?什么必须读?诸如此类的问题届时都会在不知不觉中烟消云散。⑨社会可以热热闹闹地为阅读创造条件、营造氛围,社会可以轰轰烈烈地倡导以阅读为荣、不阅读为耻的风尚,但社会之于阅读所能发挥的任何作用终究都只能是外力,并不能改变阅读终究是个体行为与选择的本质;社会为阅读所做的一切热热闹闹与轰轰烈烈都是为了回归最终的安静。⑩会有那样的未来吗?人类的文明不再需要通过阅读去延续和传承,人类的智慧不再需要通过阅读去积累与丰富,如果真有如此时刻,那也一定是人类生生不息的阅读所换来的。而在那一刻来临之前,阅读不死,安静的阅读永存。⑪静下来,读进去,快乐与幸福长相随。(选自《文汇报》,有删改)1.(原创)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归纳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就是作者的主要观点,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首先要浏览文章,确定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3个排比句开篇,针对如何去阅读的问题展开了层层论述,在文末顺理成章地总结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答案]静下来,读进去,快乐与幸福长相随。(2分)题目解析考点梳理考点1归纳中心论点(10年1考,2011年)[方法归纳](1)明确论点的特点。论点是作者观点的完整表述,是一个表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2)根据论点的提出方式进行提炼:①在标题或开篇处直接提出论点;②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或名言警句等间接引出论点。(3)位置“四看法”提取中心论点:一看标题;二看开头;三看结尾;四看直接表述句。(4)提取分论点概括中心论点。分论点一般是对中心论点的分条支撑,在分论点中寻找关键词,然后进行总结概括即可。答题模板: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作者在第⑩段中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段落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第⑩段中,作者通过反问的形式,通过假设来否定不需要阅读的想法,从反面证明了阅读对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