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第八章--食品的色香味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八章食品的色香味第一节食品中的天然色素(4学时)教学目的:1.了解食品风味的概念;2.了解食品中天然色素的分类;3.掌握血红素、叶绿素的结构特点和性质特征(果蔬加工中保绿的理论依据;4.理解多烯色素的结构特点和性质特点;了解其使用特征;5.了解酚类色素的分类、存在和化学结构特征;6.理解花青素、花黄素的结构特点、性质特点及其与食品加工的关系;7.了解鞣质的组成特点和性质特点;8.了解红曲色素、姜黄色素、甜菜色素等醌酮色素的应用特点。教学重点:吡咯色素(血红素、叶绿素)的结构特点和性质特征;多烯色素、酚类色素的结构特点和性质特征。教学难点:色素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引导。结构和性质突出特点。作业布置:教材习题四(1-2)教学过程:180分钟食品的风味:指食品入口前后对人体的视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感觉器官的刺激,从而引起人们对它的总体特征的综合印象。风味鉴别常采用感官分析法,它是以人的感觉器官直接鉴定食品的新鲜度、成熟度、加工精度、品种特性及其产生的变化情况等的方法,它方便、快捷又节省费用,是评价食品品质的常用方法之一。第一节食品中的天然色素定义:食品中能呈现颜色的物质称为色素,主要的食品色素都是有机化合物。分类:天然色素和人工合成色素。食品原料中天然存在的,或经加工而改变的食品色素称为食品中的天然色素。天然色素的分类:按来源不同:动物色素(如血红素、类胡萝卜素)、植物色素(如叶绿素、胡萝卜素、花青素等)、微生物色素(如红曲霉的红曲素)等。植物色素最为缤纷多彩,是构成食品色泽的主体;按溶解性不同:脂溶性色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等)和水溶性色素(花青素);按化学结构:吡咯色素、多烯色素、酚类色素和醌酮类色素。一、吡咯色素结构基础:天然吡咯色素:4个吡咯环的α-碳原子通过次甲基相连而成的卟吩环。动物组织中的血红素和植物组织中的叶绿素,它们都与蛋白质相结合,不同之处在于卟吩环上的侧链基团和卟吩环中结合的金属离子不同。(一)血红素1.血红素的结构结构特点为:(1)铁为+2价;(2)有一个由4个吡咯环连接而成的卟吩环;(3)存在共轭体系,使该物质呈现颜色;(4)有酸性。(平面上与球蛋白结合,平面上下与O2或H2O相结合。)血红蛋白(Hb)是由4分子亚铁血红素和1分子由4条肽链组成的球蛋白结合而成。相对分子质量为6800,而肌红蛋白(Mb)则为1分子亚铁血红素和1分子肽链组成的球蛋白所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1700,恰为血红蛋白(Hb)的四分之一。血红蛋白(Hb)与肌红蛋白(Mb)是构成动物肌肉红色的主要色素,牲畜在屠宰放血,血红蛋白排放干净之后,酮体肌肉中90%以上是肌红蛋白(Mb)。肌肉中的肌红蛋白(Mb)随年龄不同而不同,如牛犊的肌红蛋白较少,肌肉色浅,而成年牛肉中的肌红蛋白(Mb)较多,肌肉色深。虾、蟹及昆虫体内的血色素是含铜的血蓝蛋白。2.血红素的性质(1)与O2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而呈现鲜红色。因HbO2并非化合物,分子中的铁未被氧化,仍为亚铁离子,在O2分压低的环境下,又能分解成Hb和O2。同样,Mb当肌肉切开后,Mb也能与O2结合而成鲜红色。(2)Fe2+的变化MbO2氧化而形成棕褐色的高铁肌红蛋白。同样MbO2在有氧加热时,球蛋白变性,血红素中Fe2+氧化为Fe3+而生成棕褐色的高铁肌红蛋白(MMb),即为熟肉的颜色。(3)与亚硝基NO的作用Hb和Mb能与亚硝基NO作用,形成稳定艳丽的桃红色亚硝酰肌红蛋白(NOMb)和亚硝酰血红蛋白(NOHb),加热颜色也不变。基于此原理,在火腿、香肠等肉类腌制加工中,往往使用硝酸盐或亚硝酸盐等作为发色剂。目前的研究显示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对脑组织有损伤,且有致癌作用。(二)叶绿素1.叶绿素的结构特征存在于植物体内,与蛋白质结合成叶绿体。主要有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两种。在高等植物中,叶绿素a与叶绿素b按3∶1的比例共存。与血红素相似。(1)环中结合着Mg2+,而不是Fe2+。(2)除4个吡咯环之外,还形成了1个副环(V)。(3)侧链基团不同,叶绿素分子中存在酯基。2.性质物性:叶绿素a:蓝黑色的粉末,熔点为117~120℃,溶于乙醇溶液而呈蓝绿色,并有深红色荧光。叶绿素b:深绿色粉末,熔点为120~130℃,其醇溶液呈绿色或黄绿色,并有荧光。二者不溶于水而溶于乙醇、乙醚、丙酮等脂肪溶剂中,不耐热和光。化性:(1)Mg2+的变化酸性条件下:被氢离子取代,形成脱镁叶绿素造成色泽转化为黄褐色。稀的硫酸铜溶液处理时:被铜离子取代生成铜叶绿素,铜叶绿素的绿色比叶绿素更鲜艳、更稳定。(2)酯的性质碱性条件下水解成叶绿酸盐和醇,叶绿酸盐的绿色较叶绿素稳定。(保绿原理和应用)3.叶绿素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变化(1)酸和热引起的变化酸的作用,生成脱镁叶绿素,颜色由绿色向褐色转变。如蔬菜在收获后,植株体内有机酸的存在,可生成脱镁叶绿素,变黄甚至变褐,腌制蔬菜时则由乳酸而致。(2)酶和光许多酶能促进叶绿素的破坏,如脂酶、蛋白酶;叶绿素酶直接以叶绿素为底物。蔬菜的加工处理(热烫和杀菌)是导致叶绿素损失的主要原因,其变化主要是热和酸造成了叶绿素向焦脱镁叶绿素的转化,造成颜色的变化。这是由于:(a)加热下组织的破坏,细胞内的成分(包括有机酸)不再区域化,因而加强了与叶绿素的接触。(b)加热时,生成新的有机酸如草酸,苹果酸,乙酸,琥珀酸,柠檬酸,脂肪会水解成脂肪酸,蛋白质分解成H2S或脱羧产生CO2等,降低了pH,使其酸性化。为了护色,常将石灰水或氢氧化镁加入热烫液中,以提高pH,并有一定的保脆作用。绿色植物在储藏加工过程中经常发生光解。即在光和氧气的作用下破坏卟吩环,产生一系列小分子。对此在储藏绿色植物性食品时,应避光、除氧,以防止光氧化褪色。二、多烯色素(类胡萝卜素)广泛存在于生物界中。类胡萝卜素按其结构与溶解性质分为两大类:胡萝卜素类和叶黄素类。1.结构特点(1)胡萝卜素类存在大量共轭双键(形成发色基团,产生颜色)。大多数天然胡萝卜素类都可看作是番茄红素的衍生物。番茄红素的一端或两端环构化,便形成了它的同分异构体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γ-胡萝卜素。1分子β-胡萝卜素在动物体内能转化为2分子维生素A,因此是有效的维生素A原,而一分子的α-胡萝卜素、γ-胡萝卜素只能形成一分子维生素A,而番茄红素不能转化成维生素A,没有营养作用。(2)叶黄素类叶黄素类是共轭多烯烃的含氧衍生物,主要有叶黄素,隐黄素,辣椒红素,番茄黄素等。2.多烯色素的性质与影响物理性质:脂溶性,几乎不溶于水而溶于乙醚,其中胡萝卜素类微溶于甲醇、乙醇,而叶黄素类则易溶于甲醇和乙醇,利用此性质特点可将两者分开。化学性质:(1)较稳定,耐酸耐碱,较耐热。在锌、铜、锡、铝、铁等金属存在下也不易破坏,因此在食品加工中不易损失。(2)双键特征,使其易发生氧化。在强氧化剂作用下,多烯色素被破坏而褪色。(3)在热、酸和光的作用下,易发生顺反异构变化引起颜色在黄色和红色范围内轻微变动,如:加热胡萝卜使金黄色变成黄色,加热番茄会使红色变成橘黄。多烯色素的破坏主要原因是光敏氧化作用,即双键经氧化后饱和,形成环状氧化物,进一步氧化发生断裂,形成有部分双键的含氧化合物。其中之一有紫罗兰酮(具有紫罗兰花气味),其结构式的环状部分即紫罗酮环,由此得名。过度氧化后,多烯色素则可完全失去颜色。有些酶可以加速多烯色素的氧化降解,食品加工中热烫等适当的钝化酶处理可以保护类胡萝卜素。多烯色素在食品加工中,通常不会严重降解。如土豆碱液去皮仅引起类胡萝卜素的轻微降解和异构化。胡萝卜果脯熬制时红黄色很稳定,低温和冷冻下类胡萝卜素也很少变化。油炸、烤制和过度加热会引起多烯色素的高温热解,干制品在光照下贮藏会发生褪色,是因为光促进了氧化。多烯色素作为一种天然色素广泛地应用于油脂食品,如人造奶油、鲜奶和其他食用油脂的着色(脂溶性)。近年来,采用了一些新技术,使多烯色素能吸咐在明胶或可溶性糖类化合物载体如环状糊精上,经喷雾干燥后形成微胶相分散体,使其能均匀分散于水,能形成透明的液体,可直接用于饮料、乳品、糖果、面条等食品的着色。三、酚类色素酚类色素是植物中水溶性色素的主要成分。分类:花青素、花黄素和鞣质三大类。其中鞣质既又可视为呈味物质,又可列入呈色物质。存在:和叶绿素、多烯色素不同,存在于细胞液泡中。分布于植物的花、茎、叶、果实中而呈现美丽的色彩。化学结构特征:它们都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花色基元)——母核,即2苯基苯并吡喃阳离子,同时在苯环上都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羟基,因此可看作是多元酚的衍生物,故名多酚色素。(一)花青素1.结构在花色基元的3、5、7碳位上有取代羟基。在B环上各碳位上取代基不同(羟基或甲氧基)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花青素。自然状态下常以糖苷形式存在。与一个或几个单糖,大多在3-和5-碳位上成苷。成苷的糖常见的有五种:葡萄糖、鼠李糖、半乳糖、木糖、阿拉伯糖,植物中花青苷的含量也不等,有的仅1种(如黑莓),有的达十几种,如某种葡萄中所含花青苷竟达21种。常见的矢车菊花青苷、天竺葵花青苷、飞燕草花青苷都是相应的花青素的3,5二β葡萄糖苷。2.性质水溶性色素,在果蔬加工时会大量流失。(1)酸性与呈色:花青素分子中吡喃环上的氧为4价,呈碱性,同时因为有酚羟基,又具有酸性,故使花青素在不同的pH下有不同的结构,从而呈现不同的颜色。果蔬在成熟前后分别出现不同的颜色,这是因为pH变化的缘故,这也是同一种花青素在不同的花果中呈现不同颜色的原因之一。(2)光敏、热敏:在光照下或受热下会发生聚合反应,生成高分子聚合物而呈褐色。(茄子)(3)易受氧化剂和还原剂的作用而变色。二氧化硫能与花青素发生加成反应,使之褪色,若将二氧化硫加热除去,原有的颜色可以部分恢复。因此在加工含有花青素的食品时一定要进行护色处理。(4)与金属离子钙、镁、铁、铝反应生成盐类而呈现灰紫色、紫红色等深色,不再受pH的影响,因而果蔬加工时宜用不锈钢器皿。(5)霉菌和植物组织中有分解花青素的酶,使花青素褪色。在许多水果蔬菜中,广泛存在一种无色或接近无色的酚类物质,称为无色花青素,它的结构不同于花青素,但可以转变为有色的花青素。这是罐藏水果果肉变红、变褐的原因(二)花黄素存在:植物组织细胞中,水溶性色素物质。浅黄或无色,偶呈鲜橙黄色,普遍存在于果蔬中。特点:呈色能力不强,但在加工过程中会因pH和金属离子的存在而产生不良颜色,影响产品的色泽。1.结构特点母核是2苯基苯并吡喃酮。分子中含有1个酮式羰基,它们的羟基衍生物多为黄色,故又称为黄酮。最重要的是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黄烷酮)、查耳酮等,两个苯环上的氢原子可以被羟基、甲氧基、甲基等取代,衍生出各种黄酮色素,这些黄酮色素又能与糖成苷。常见的、重要的花黄素有:旃那素、槲皮素、橙皮素、柚皮素、杨梅素、柠檬素、红花素、圣草素等。这些物质中,槲皮素、旃那素、杨梅素是分布最广泛和最丰富的黄酮醇,在茶叶中这三种黄酮醇及其苷占可溶性固形物中的大部分。槲皮素、橙皮素、柠檬素、圣草素在生理上具有保持毛细血管壁完整和正常通透性的作用,是维生素P的组成成分。2.性质及在食品中的重要性作为色素物质,花黄素对食品感观性质的作用远不如其潜在的影响大。黄酮类的颜色大多呈浅黄色至无色,分子中羟基多者颜色深。(1)遇碱时会变明显的黄色,如含黄酮类的果蔬(洋葱、荸荠、马铃薯等)在碱性水中预煮时往往会发生变黄而影响产品质量,在生产时加入少量酒石酸氢钾或柠檬酸调节pH,避免黄酮色素的变化。(2)遇铁离子可变成蓝绿色,这是酚羟基的呈色反应,在相关的食品加工中应引起注意。(三)鞣质(单宁)是植物中存在的复杂混合物,具有涩味,能与金属反应。结构:含多个酚羟基。植物鞣质在某些植物如石榴、咖啡、茶叶、柿子等中含量较多,是涩味的主要来源。主要单体:儿茶酚、焦性没食子酸、根皮酚、原儿茶酸、没食子酸等。分类:植物鞣质可分为水解型和缩合型两类,水解型由单体通过酯键形成,在温和的条件下用稀酸、酶或沸水可水解为鞣质单体物质。缩合型鞣质是由单体分子之间用C-C键相

1 / 1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