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蚁群算法的TSP问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基于蚁群算法的TSP问题求解1引言1.1问题描述设计求解以下两个TSP问题的蚁群优化(ACO)算法。其中城市的坐标见附件(kroA100.tsp和kroB100.tsp)。1.2理论基础1.2.1蚁群算法简介蚁群算法是由意大利学者M.Dorigo等人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新的模拟进化算法,其真实地模拟了自然界蚂蚁群体的觅食行为。M.Dorigo等人将其用于解决旅行商问题(travelingsalesmanproblem,TSP),并取得了较好的实验结果。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致力于蚁群算法的研究,并将其应用于交通、通信、化工、电力等领域,成功解决了许多组合优化问题,如调度问题(job–shopschedulingproblem)、指派问题(quadraticassignmentproblem)、旅行商问题(travelingsalesmanproblem)等。1.2.2蚁群算法基本思想生物学家研究发现,自然界中的蚂蚁觅食是一种群体性行为,并非单只蚂蚁自行寻找食物源。蚂蚁在寻找食物源时,会在其经过的路径上释放一种信息素,并能够感知其它蚂蚁释放的信息素。信息素浓度的大小表征路径的远近,信息素浓度越高,表示对应的路径距离越短。通常,蚂蚁会以较大的概率优先选择信息素浓度较高的路径,并释放一定量的信息素,以增强该条路径上的信息素浓度,这样会形成一个正反馈。最终,蚂蚁能够找到一条从巢穴到食物源的最佳路径,即是最短距离。值得一提的是,生物学家同时发现,路径上的信息素浓度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逐渐衰减。将蚁群算法应用于解决优化问题的基本思路为:用蚂蚁的行走路径表示待优化问题的可行解,整个蚂蚁群体的所有路径构成待优化问题的解空间。较短的路径上蚂蚁释放的信息素量较多,随着时间的推进,较短的路径上积累的信息素浓度逐渐增高,选择该路径的蚂蚁个数也愈来愈多。最终,整个蚂蚁会在正反馈的作用下集中到最佳的路径上,此时对应的便是待优化问题的最优解。1.2.3蚁群算法解决TSP问题的基本原理为不失一般性,设整个蚂蚁群体中蚂蚁的数量为m,城市的数量为n,城市i与城市j之间的距离为ijd(,1,2,...,)ijm,t时刻城市i与城市j连接路径上的信息素浓度为()ijt。初始时刻,各个城市连接路径上的信息素浓度相同,不妨设为0(0)ij。蚂蚁(1,2...,)kkm根据各个城市间连接路径上的信息素浓度决定其下一个访问城市,设()kijpt表示t时刻蚂蚁k从城市j的概率,其计算公式为:()(),()()0,kijijkkijisissallowkttsallowpttsallow(1-1)其中()ijt为启发函数,()1/ijijtd,表示蚂蚁从城市i转移到城市j的期望程度;(1,2,...,)kallowkm为蚂蚁k待访问城市的集合,开始时,kallow中有(1)n个元素,即包括除了蚂蚁k出发城市的其它所有城市,随着时间的推进,kallow中的元素不断减少,直至为空,即表示所有的城市均访问完毕;为信息素重要程度因子,其值越大,表示信息素的浓度在转移中起的作用越大;为启发函数重要程度因子,其值越大,表示启发函数在转移中的作用越大,即蚂蚁会以较大的概率转移到距离短的城市。如前文所述,在蚂蚁释放信息素的同时,各个城市间连接路径上的信息素逐渐消失,设参数(01)表示信息素的挥发程度。因此,当所有蚂蚁完成一次循环后,各个城市间连接路径上的信息素浓度需进行实时更新,即:1(1)(1)(),01ijijijnkijijktt(1-2)其中,kij表示第k只蚂蚁在城市i与城市j连接路径上释放的信息素浓度;ij表示所有蚂蚁在城市i与城市j连接路径上释放的信息素浓度之和。针对蚂蚁释放信息素问题,M.Dorigo等人曾给出了三种不同的模型,分别称之为Antcyclesystem,Antquantitysystem和Antdensitysystem,其计算公式分别如下。(1)Antcyclesystem模型Antcyclesystem模型中,kij的计算公式为:/,0,kkijQLkij第只蚂蚁从城市访问城市其他(1-3)其中,Q为常数,表示蚂蚁循环一次所释放的信息素总量;kL为第k只蚂蚁经过路径的长度。(2)Antquantitysystem模型Antquantitysystem模型中,kij的计算公式为:/,=0,ijkijQdkij第只蚂蚁从城市访问城市其他(1-4)(3)Antdensitysystem模型Antdensitysystem模型中,kij的计算公式为:,=0,kijQkij第只蚂蚁从城市访问城市其他(1-5)上述3种模型中,Antcyclesystem模型利用蚂蚁经过路径的整体信息(经过路径的总长)计算释放的信息素浓度;Antquantitysystem模型则利用蚂蚁经过路径的局部信息(经过各个城市间的距离)计算释放的信息素浓度;而Antdensitysystem模型则更为简单地将信息素释放的浓度取为恒值,并没有考虑不同蚂蚁经过路径长短的影响。因此,一般选用Antcyclesystem模型计算释放的信息素浓度,即蚂蚁经过的路径越短,释放的信息素浓度越高。1.2.4蚁群算法的特点基于蚁群算法的基本思想及解决TSP问题的基本原理,不难发现,与其它优化算法相比,蚁群算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采用正反馈机制,使得搜索过程不断收敛,最终逼近最优解。(2)每个个体可以通过释放信息素来改变周围的环境,且每个个体能够感知周围环境的实时变化,个体间通过环境进行间接地通讯。(3)搜索过程采用分布式计算方式,多个个体同时进行并计算,大大提高了算法的计算能力和运行效率。(4)启发式的概率搜索方式不容易陷入局部最优,易于寻找到全局最优解。1算法设计蚁群算法应用于解决TSP问题一般需要以下几个步骤,如图1所示。开始初始化参数构建解空间更新信息素达到最大迭代次数?输出最优解结束当前迭代次数加1清空路径记录表NY图1蚁群算法解决TSP问题的基本步骤(1)初始化参数在计算之初,需要对相关的参数进行初始化,如蚁群规模(蚂蚁数量)m、信息素重要程度因子、启发函数重要程度因子、信息素挥发因子、信息素释放总量Q、最大迭代次数iter_max、迭代次数初值iter=1。(2)构建解空间将各个蚂蚁随机地置于不同出发点,对每个蚂蚁(1,2...,)kkm,按式(1-1)计算其下一个待访问的城市,直到所有蚂蚁访问完所有的城市。(3)更新信息素计算各个蚂蚁经过的路径长度(1,2...,)kLkm,记录当前迭代次数中的最优解(最短路径)。同时,根据式(1-2)和式(1-3)对各个城市连接路径上的信息素浓度进行更新。(4)判断是否终止若iteriter_max,则令iter=iter+1,清空蚂蚁经过路径的记录表,并返回步骤(2);否则,终止计算,输出最优解。2算例设计依据蚁群算法解决TSP问题的基本原理及步骤,实现该TSP问题求解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如图2所示。计算城市间相互距离初始化参数迭代寻找最佳路径结果分析图2蚁群算法求解TSP问题一般步骤(1)计算城市间相互距离根据城市的坐标位置,计算两两城市间的相互距离,从而得到对称的距离矩阵(维数为100的方阵)。需要说明的是,计算出的矩阵对角线上的元素为0,然而如前文所述,由于启发函数()1/ijijtd,因此,为了保证分母不为零,将对角线上的元素修正为一个非常小的正数。(2)初始化参数如前文所述,在计算之前,需要对相关的参数进行初始化。(3)迭代寻找最佳路径首先构建解空间,即各个蚂蚁根据转移概率公式(1-1)访问所有的城市。然后计算各个蚂蚁经过路径的长度,并在每次迭代后根据式(1-2)和式(1-3)实时更新各个城市连接路径上的信息素浓度。经过循环迭代,记录下最优的路径及长度。(4)结果分析找到最优路径后,可以将之与其它方法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对蚁群算法的性能进行评价。同时,也可以研究不同取值的参数对优化结果的影响,从而找到一组最佳或者较佳的参数组合。3仿真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4.1仿真实验结果编写MATLAB程序,分别载入两个附件中100个城市的坐标,得到基于蚁群算法的TSP问题的最优解如下:(1)KroA100最短距离:22756.0988最短路径:91982345321117155974217210843699382418795388162294706665426197597568031894289216364990479328675861258169644054244507368853930967852537137633958248100714114343462934835512278635205779875177626091(2)KorB100最短距离:23537.4394最短路径:96921944411745361824771621378633148516414428233156483876074668943525458847579461357112983259769982997912831193857353703940675622610056697530802038864968102190195462592734723765798147882223555096运行结果对应的路径如图3和图4所示,各代的最短距离与平均距离如图5和图6所示。从图中不难发现,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最短距离与平均距离均呈现下降趋势。当迭代次数大于某一数值后最短距离已不再变化,说明已经找到了最优解。图3KroA优化路径图4KroB优化路径图5KroA各代最短距离与平均距离图6KroB各代最短距离与平均距离4.2参数对优化结果的影响(1)蚂蚁数量m的影响为研究蚂蚁数m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比较10组不同蚂蚁数的计算结果,每组计算10次取平均值。同时,由于计算次数多达100次,为提高程序运行速度,暂将最大迭代次数减少为20次,仅对m变化引起结果变化的趋势作以研究(下同)。取α=1,β=5,ρ=0.1,Q=1,研究结果如图7和图8所示。图7蚂蚁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图8蚂蚁数对平均最短距离的影响可见,随着蚂蚁数的增加,平均最短距离呈减小的趋势,图中蚂蚁数为45时,得到最小的平均最短距离为27056。(2)信息素重要程度因子α的影响为研究信息素重要程度因子α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比较10组不同α值的计算结果,每组计算10次取平均值。取m=45,β=5,ρ=0.1,Q=1,研究结果如图9和图10所示。图9信息素重要程度因子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图10信息素重要程度因子对平均最短距离的影响可见,随α增大,平均最短距离大体呈下降趋势,当α=10时,得到最小的平均最短距离为27004。(3)启发函数重要程度因子β的影响为研究启发函数重要程度因子β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比较10组不同β值的计算结果,每组计算10次取平均值。取m=45,α=10,ρ=0.1,Q=1,研究结果如图11和图12所示。图11启发函数重要程度因子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图12启发函数重要程度因子对平均最短距离的影响可见,随β增大,平均最短距离呈下降趋势,而当β=10时,得到最小的平均最短距离为24438。(4)信息素挥发因子ρ的影响为研究信息素挥发因子ρ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比较10组不同ρ值的计算结果,每组计算10次取平均值。取m=45,α=10,β=10,Q=1,研究结果如图13和图14所示。图13信息素挥发因子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图14信息素挥发因子对平均最短距离的影响可见,随ρ增大,平均最短距离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而当ρ=0.2时,得到最小的平均最短距离为24068。(5)信息素释放量Q的影响为研究信息素释放总量Q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比较10组不同Q值的计算结果,每组计算10次取平均值。取m=45,α=10,β=10,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