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v1.0可编辑可修改1犯罪学题型:单选:20道/20分多选:5道/10分名词解释:5道/15分简答:5道125分论述:2道/20分综合论述:1道,10分名词解释:1.犯罪学:关于犯罪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和预防对策的知识与理论体系。2.犯罪现象:是指在一定时空中表征、状述和反应犯罪原因并被犯罪原因所决定,进而为预防犯罪提供依据的有关犯罪、犯罪人、被害人的非刑法条文形态的诸经验事实的总括。3.犯罪行为:是指行为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当受到严厉处罚的有意识的客观外在活动,是犯罪现象的有机组成部分4.犯罪人:是指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以及其他严重社会越轨行为,应受法律和道德责罚的自然人。v1.0可编辑可修改25.犯罪的自然原因:是指触引、促发主体实施犯罪,从而与犯罪现象具有因果关系,作为构成主体存在与活动的外部自然环境的诸因素及其过程。6.犯罪的文化原因:是指触引、促发主体实施犯罪,从而与犯罪现象具有因果关系,作为构成主体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文化背景的诸因素及其过程。7.犯罪亚文化:是指犯罪亚群体在犯罪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一体信奉和遵循的,与主文化相对立的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及其现象的综合体。8.犯罪的个体原因:是指触引、促发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生物、生理、心理特质与观念结构等主体的内在素质及其相互关系。9.犯罪预防:是指国家、社会(群体、组织、社区)和个人所采取的旨在消除犯罪原因、减少犯罪机会、威慑和v1.0可编辑可修改3矫正犯罪人,从而防止犯罪发生或减少犯罪发生的策略与措施的总和。10.犯罪的社会预防:就是通过制定和执行适当的公共政策和社会政策,发展经济,完善制度与文化,组织和管理社会,避免和解决社会问题,从而减少和克服犯罪的社会过程。11.犯罪治安预防:即犯罪控制,是指由专门的社会控制力量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利,控制犯罪行为实施所需要的或者可能利用的外部条件,发现和制止犯罪行为的实施,防止和减少犯罪对社会的危害的各种行政措施。12.犯罪的技术预防:是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设计和利用各种技术防范手段,即时发现犯罪、阻止犯罪、制服犯罪人的活动。13.犯罪的刑罚预防:是指国家通过刑罚的设立和适用来遏止犯罪和震慑犯罪人以防止犯罪再发生的预防活v1.0可编辑可修改4动。简答:1.体系犯罪学的特性:1.犯罪学以承认犯罪的不可避免为研究对的逻辑起点2.犯罪学是前犯罪学科,这一定位集中表明了犯罪学的价值基础3.犯罪学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它表现出犯罪学在内容与方法上所具有的独特位置。2.犯罪学的功用:1.认识功能认识犯罪规律。2.导向功能指导形式政策。3.促进功能促进刑法发展v1.0可编辑可修改53.犯罪学研究的系统观(两条法则):1.整体法则(要求研究者将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犯罪预防作为一个系统,从系统的整体和全部出发,研究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整体结构和功能)2.双向法则(要求我们在犯罪学研究中,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两极做双向的考察)4.古典犯罪学的预防犯罪思想:1.法律控制论2.心理强制论3.报应刑论v1.0可编辑可修改65.当代西方犯罪学研究的特点:1.科际整合的犯罪学理论日益受到重视2.重视犯罪预防理论的研究3.青少年犯罪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4.犯罪学研究领域逐步扩大6.犯罪现象的特性:1.直观性2.综合性3.因果性4.相关性5.饱和性v1.0可编辑可修改77.犯罪行为的构成要素:犯罪时间、犯罪空间、人、犯罪工具、行为方式8被害人特征:1.被害性(首要的、基本的、本质的特征),包括北海的倾向性、被害的受容性、被害的敏感性。2.互动性,包括四种模式:单向性的加害行为(由犯罪人主导)、单项诱发模式(被害人的引诱)、相向加害(冲突)模式、敌对变融洽模式。3.可责性:是指被害人因自身的某些原因,如轻佻、疏忽甚至引诱、挑衅、刺激和推v1.0可编辑可修改8动等态度与行为,而促使了v1.0可编辑可修改9被害的发生,从而对自身的被害负有一定的伦理或者法律责任,并应受到一定的谴责。(书P125,重点内容,自己看清楚并理解)9.犯罪原因的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是犯罪原因研究的正确的指导思想,以此为指导对犯罪原因的主要认识:1.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内在的、现实的。2.犯罪与引起犯罪发生变动的社会事物(即犯罪原因)在价值评定上并非总是一致的。3.犯罪原因是一个过程。v1.0可编辑可修改1010.犯罪的自然原因的特性:1.原生性2.间接性3.具象性11.犯罪的社会原因的特性:1.决定性2.普遍性3.系统性4.间接性5.可控制性12.犯罪的个体原因的特性:1.综合性2.个体性3.终极原因性v1.0可编辑可修改1113.犯罪预防的基本原理:1.犯罪预防与人类社会自我发展相同步的原理2.社会控制适度原理3.结构整合与价值整合并举原理4.成本效益原理14.社会预防的功能:1.社会建设功能2.社会整合功能3.社会控制功能4.社会化功能与社会心理调节功能。15.犯罪心理预防的功能:v1.0可编辑可修改121.人格的塑造和养成2.心理调节3.主观激励4.推动社会进步5.社会控制功能16.犯罪治安预防的特点:1.针对性2.专门性3.有效性17.犯罪的技术预防手段:1.监测手段2.抗阻手段v1.0可编辑可修改133.自救手段(P380,要会区别这三种v1.0可编辑可修改14手段和相应的装置,也有可能出选择题)论述:每套卷子,原因论与预防论各出一道题,要求答出:核心概念、要点及自己的展开论述原因论:1.经济因素与犯罪(出大题,P202):1.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与犯罪:其中流动人口的犯罪问题给社会治安造成的威胁,是最主要的负面效应之一。首先,大量的流动中的人口基本上处于失控状态,很难进行有效的管理。其次,大量的人口流动伴随着巨额的资金流动,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往v1.0可编辑可修改15往成为犯罪分子侵害的对象。再次,大量的流动人口是犯罪分子犯罪后理想的藏身之处。因为这些原因,侦破难度也很大。2.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与犯罪:一方面是不正当的竞争引发的犯罪(1)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坑害顾客,侵害他人权益。(2)公用企业或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3)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政策(即地方保护主义)(4)经营者采用财物或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5)经营者利用广告户其他手段,进行虚假宣传(6)经营者以不正当手段侵犯他人的商业秘密(7)经营者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销售商平,违背消费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条件(9)经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v1.0可编辑可修改16营者从事非法的有奖销售(10)经营者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11)投标者串通投标,抬高标价或压低标价,投标者与招标者相互勾结,以排挤竞争对手的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在于企业破产倒闭时,精神崩溃,抱怨对方,进而实施的犯罪,如焚烧对方厂房、民宅,有的伤害竞争对手,等等3.市场经济的价值观与犯罪:(1)过分注重物质利益(2)极端个人主义,为个人利益不惜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4.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的真空和漏洞:(1)经济管理中的漏洞(2)治安管理中的漏洞5.贫困与犯罪:城镇人口的失业导致的绝对贫困以及因贫富差距过大而导致的相对贫困,与犯罪的关系最为密切(自己能展开说一些就行)v1.0可编辑可修改172.政治因素与犯罪(出大题,P212):1.政治冲突与犯罪:最简单的说法是阶级斗争,是犯罪人与现存的政府、现行的法律有矛盾而谋求另一个政府或国家与以取代2.政治体制弊端与犯罪:(1)权力过于集中(2)政治运作过程缺乏透明度(3)权力行使缺乏监督,造成这一因素的原因包括,党内监督有时难以真正到位、国家权力机关监督的主动性不强、新闻舆论监督力度不够、群众监督难以形成合力。(4)控制职务犯罪机制尚待理顺,即党的纪检部门、政府的监察部门和人民检察院的三家协作体质尚未理顺(5)人事制度方面的缺陷,其主要包括,一、干部选用机制仍沿用委任制,本质要求是自上而下的对上负责,自上而下的任免。二、干部使用制度僵化,公务员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三、干部任用v1.0可编辑可修改18考察漏洞多。四、干部提拔年龄界限过于严格。3.教育因素与犯罪(出大题,P217):1.学校教育因素与犯罪:其包括,(1)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素质教育。(2)基础教育不够普及,一方面是大中城市中小学生不正常的“择校热”,片面追求升学率,另一方面是农村贫困地区居咼不下的“辍学率”。(3)教育方式陈旧,一方面是教育内容脱离当今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是教育方式陈旧,如体罚等。2.家庭教育的因素与教育:主要体现在教育方式的不当,(1)溺爱型,导致孩子意志消沉,不思进取、贪图享受,好逸恶劳、以自我为中心。(2)虐待型,这极容易伤害子女的自尊心,诱发谎言,导致子女与父母的对立,或使孩子“破罐子破摔”,甘愿沉沦。(3)放任型,即v1.0可编辑可修改19父母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放弃教育责任。使孩子极易在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下,染上恶习,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4)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不良行为影响,未成年人好奇心强且善于模仿,并且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极易受家庭成员的影响。预防论:1.综合治理:中国犯罪预防的基本模式(重点,P310):1.模式的框架与特征:(1)强调各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和全社会的统一行动来预防犯罪(2)综合治理是一种开放性的、全方位的犯罪预防模式,它虽然也注意对具体的犯罪人、犯罪行为和微观环境的控制,但更注重对宏观环境的改造和社会自身的完善。(3)综合治理模式的提出和确立,是基于一种明确的社会政治理想和对治理犯罪的乐观主义态度,因而它强调打防结合、标本兼治,所表v1.0可编辑可修改20现出来的是一种积极的预防犯罪姿态2.模式的形成:(1)1979年6月针对青少年犯罪,出现较为清晰的综合治理思想(2)1981年综合治理作为犯罪预防的方针和实践模式被明确提出。(3)1991年3月2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标志着我国的综合治理的总体思路和战略已经成熟3.综合治理的实践原则:(1)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2)专门机关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原则(3)法治原则(4)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原则4.综合治理的组织领导:(1)是实行党和政府统一领导,专门办事机构具体指导和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2)综合治理委员会,是综合治理工作专门的组织领导和办事机构,并对同级政府以及党委负责。5.综合治理的力量体系:(1)党和国v1.0可编辑可修改21家的中央领导机关(2)地方党委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政府机关以及政协机关(3)国家政法机关,包括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武警部队、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监狱(4)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群众性自治组织(5)公民6.综合治理的措施体系:(1)社会预防(2)心理预防(3)治安预防(4)刑罚预防2.“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李斯特,德国,重点,P325),为什么:1.与刑法预防和治安预防相比,社会预防是一种积极预防和治本措施。它的作用在于从根本上消除犯罪现象赖以产生和生存的社会原因与条件,而不在于对犯罪行为进行事后惩罚和强制。2.社会预防力图把犯罪以及其他社会问题化解于社会自身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之中,与刑罚预防和治安预防相比,无需额外投入,综合成本更低,v1.0可编辑可修改22综合效益更优。3.犯罪的刑罚预防(重点,出大题,P390):1.概念:是指国家通过刑罚的设立和适用来遏止犯罪和震慑犯罪人以防止犯罪再发生的预防活动。主要理解:(1)主体是专门的国家机关(2)工具是刑罚(3)对象包括犯了罪的人和没犯罪的人(4)目标是遏止犯罪和防止犯罪再发生2.刑罚预防功能的具体表现:(1)传达刑法的禁令,规范公民行为(2)引导社会心理,制止犯罪冲动(3)减少再犯机遇,改善罪犯心理。3.刑罚功能的局限性:(1)受一定条件、一定范围、一定对象的限制(2)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消灭犯罪(3

1 / 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