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1893~1976)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课文背景⑴本文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⑵本文是1941年延安整风运动的重要学习文件。⑶延安整风是对过去几次“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清算。⑷整风运动的内容主要是“整顿三风”,当时,毛泽东同志作了三个动员报告: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反对党八股》教学目标1、根据要求筛选课文内容信息。2、掌握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3、体会这篇报告准确、鲜明和生动的语言特色。改造我们的学习☆解题:①课文标题是什么结构类型的短语?这一标题起什么作用?②从标题看本文的论述范围是什么?③“改造我们的学习”能否改成“改变我们的学习”?☆标题是一动宾短语,它既点明了课文的论点,又揭示了论题。☆从课文标题看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彻底改变学风方面的问题。☆不能改,因为“改造”意味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改变”,而是从根本上改掉旧的,树立新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改造:从根本上改掉旧的,树立新的。(如劳动改造)改变:在程度上不及“改造”彻底,多为一种数量的增减。改进:是在原来的情况下有所进步、提高,原有的情况不是特坏。改造我们的学习仆:倒下。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别人的)。形容用平常的眼光对待别人或事物。对准靶子射箭,比喻言论、行动目标准确。用浮夸的言辞博取群众的喜欢。空有某种名声,名不副实。对问题情况有所认识却不清楚,或态度不明。比喻做事不细致,不认真。说话或文章浮夸,不切实际。指荒谬错误的言论等广泛传播下去。只开花不结果。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形容事迹值得歌颂赞叹,令人感动得落泪。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透彻。发命令;指挥。由皇帝派遣代表皇帝去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改造我们的学习我们的学习前仆后继生吞活剥等闲视之有的放矢哗众取宠徒有虚名若明若暗粗枝大叶夸夸其谈谬种流传华而不实可歌可泣一知半解发号施命钦差大臣★解释词语中加点字前仆后继为之一新有的放矢哗众取宠故纸堆华而不实夸夸其谈谬种流传滥调文章徒有虚名★与“等闲视之”中的“等闲”一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B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C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D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倒下都,一概箭靶子浮夸的言词旧开花浮夸不切实际错误不切实际的空随便,轻易平常随便无端,平白地平常[B]•对下列词语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为之一新(全)有的放矢(靶子)•故纸堆(旧)•B华而不实(华美)谬种流传(种子)•严于律己(准则)•C徒有虚名(空)夸夸其谈(夸大)•臆造(主观的想象)•D钦差大臣(派遣)实事求是(规律性)•陈词滥调(不切实际)•答:B☆结构:①各用一简洁的短语作为四个部分的标题。②明确本文的议论结构模式和中心论点。③筛选出一~四部分表明行文脉络的语句。☆㈠进步与成绩;㈡缺点;㈢两种对立的态度;㈣具体建议。☆本文符合一般议论文结构模式——三段式引论——前言提出中心论点本论——一、二、三部分具体论证结论——第四部分提出具体建议☆㈡开头“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有很大的缺点”既承接㈠中“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又自然转入对缺点的论述;㈢中“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中“这个意思”衔接㈡的内容,“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又开启了后面的论述;㈣用“依据上述意见,我有下列提议”句承上启下,收束全文。改造我们的学习•引论(提出问题)•要改造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本论(分析问题)•第一部分:指出我们的成绩•第二部分:分析我们存在的缺点•第三部分:对照两种不同的学习态度•结论(解决问题)•第四部分:提出改造学风的建议把握全文结构明确主要内容•分析文章重点部分•1认真阅读原文.•2理清作者思路,划分层次.•3抓住关键语句和重点词语,理解其深刻含义.•4不忘部分与整体的联系•如何认识文章的关键句1从内容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是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特征或点明主要事理的语句。2从结构看,总提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总提句、过渡句能显示文章内容的推进,总结句能概括文章基本内容。3从出现频率看,反复出现的句子是关键句,它能表示需要强调的内容。•①二十年的回顾•------总结基本经验•②一百年来的回顾•------论述巨大变化•③抗日以来的回顾•------肯定新的进步第一段可分为几层?层意?⒈⒈①中“日益结合”中“日益”能否删去?⒉②是如何运用对比的?有什么作用?课堂训练[一]“日益”一词很客观地写出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逐步结合的过程,用词准确。运用两组反义词进行对比,其中肤浅和深刻是表明认识程度的,贫乏和丰富是表示认识广度的,都十分准确地指出了我党在幼年时期和现在对马列主义认识上的差距。•阅读课文第一部分中“我党在幼年时期------面目为之一新.”回答文段后面的问题•3文中的“这些”指代的是___________•答: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4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分析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一个承接关系的复句.•B这是一个由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单句.•C这是一个由兼语短语作谓语的单句.•D这是一个连动式的单句.•答:C•5短语“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所指的内容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革命由失败转为胜利.•B中国革命由低潮走向高潮.•C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D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答:C中心句是①,②用对比法,③~⑦用例证法,从“一百年来”“十月革命以后”“抗日战争以来”三个时期进一步说明了马列主义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重大意义。这段文字实际上是从正面来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重要性。历史经验证明了,只有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革命才能前进,因此对理论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坏学风要进行彻底的改造。6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什么?文中是怎样来进行论证的?•1第一部分的内容与层次•(1)句:提出分论点•(2)句:通过回顾说明上句•(3------7句):从三个时期进一步说明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意义。•以“肤浅贫乏”与“深刻丰富”对照,说明我党二十年来的进步.•这一部分表面上是概述二十年来我们取得的成绩,实际上是说明坚持正确学风的重要,即从正面论述了中心论点。•2第二部分的内容与层次•第一层(1段)•提出分论点•第二层(2段------5段)•从三方面列举坏学风的具体表现•第三层(6段------9段)•从三方面论述坏学风的根源和危害•第四层(10段)•小结•第三部分的内容与层次•第一层(1段)•简介本段主要内容•第二层(2段------4段)•由表及里剖析主观主义的态度•先用排比列举其表现,用并列复句说明其完全背离了马列主义,再以领袖名言对照,然后指出主观主义的类型,特点,危害和实质.最后点明我们应有的态度.•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为主观主义者画像.•第三层(5段------6段)•说明马列主义态度同主观主义态度完全相反的表现,特点和实质.•有的放矢: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根“矢”,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有的放矢”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结尾再提对联,与上一层次照应.•1文章披露我们缺点,会影响我党形象吗?•答:不会.主观主义的坏学风带坏了我们队伍中许多同志,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革命工作,应当彻底根除,并要树立实事求是的马列主义学风.文章详尽披露我们的缺点,正是我党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表现.还能起到从反面论述中心论点的作用.•2本文引用的对联有什么深刻含义?•答:文中用对联来比喻没有科学态度,没有真才实学,只会背诵马列主义词句,只会夸夸其谈的人,比喻运用得生动贴切,感情鲜明,是对主观主义者形象的深刻批判.文章鉴赏•3议论性文章的语言有必要生动形象吗?•答:人们常有一种误会,认为议论文的语言只要做到准确鲜明就很好了.其实,语言的生动形象只要用得恰当,不但不会影响议论文的政论性,反能增加文章的战斗力.本文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文章语言准确鲜明,同时多处使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和成语,又灵活运一些文言词语,使语言既活泼风趣,又形象深刻.此外,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更增加了文章的生动形象性.不过,生动形象不能“过”,对议论文来说,语言准确鲜明才是根本.•4说明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答:例证法:文章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前半部分运用概括性事例做论据,第二部分的后半部分运用具体事例做论据,论证充分有力.•引证法:多次引用革命导师论断,增强了说服力.引用对联进行批判,增加了形象性.•对比论证:第一部分(讲成绩)与第二部分(讲缺点)对比,观点更鲜明.第三部分将主观主义态度与马列主义态度进行了全面对比,论证雄辩有力,说服力极强.•因为这是一篇动员报告,所以作者使用的语言通俗、具体、明确,多使用口语、群众习见的俗语来说明问题;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又夹杂着一些成语甚至文言词语,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因为这是一篇动员报告,所以作者使用的语言通俗、具体、明确,多使用口语、群众习见的俗语来说明问题;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又夹杂着一些成语甚至文言词语,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因为这是一篇动员报告,所以作者使用的语言通俗、具体、明确,多使用口语、群众习见的俗语来说明问题;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又夹杂着一些成语甚至文言词语,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语言特点:☆语言的准确性:结合文后练习二和作者对“实事求是”和“有的放矢”的解释。☆语言的鲜明性:主要体现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⑴善用口语,多用成语:如用“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来形容主观主义者不注重调查研究;用“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这样的口语说明主观主义者不注重研究历史;用“粗枝大叶、夸夸其谈、生吞活剥、一知半解”来形容主观主义者不细心调查,空谈理论,无知教条。⑵整散交错,长短结合:“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在这段文字里整句和散句交错结合,短句和长句混合使用,增添了语言的色彩,增强了语文的表现力。⑶多用修辞,生动表达:比喻用“留声机”比喻留学生一切照搬外国;用“瞎子摸鱼”比喻主观主义者不了解实际,乱发号施令。排比对偶借代“言必称希腊”指有些研究革命理论的人生搬硬套外来的东西。对比引用明人解缙的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作者用这副对联给三种人画像,十分恰当,同时给人们以更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思考你能说说对联的含义吗?•作者引用解缙的对联用意何在?•解缙(1369--1415)明朝洪武年间进士。•墙上芦苇:墙上一棵草,风吹两边倒。比喻没有立场,没有是非观念,没有敌我界限。•头重:比喻官大、权大、势大。•脚轻:无工作基础,无群众基础,无知识基础。•根底浅:没有经验,没有学历,没有资历,没有能力。上联:下联:•山间竹笋:指厚脸皮的人。俗话说,有的人脸皮像笋壳叶,剥了一层又一层。•嘴尖:只会讲歪理,讲党八股,夸夸其谈。•皮厚:没有羞耻心,没有自尊心。•腹中空:不读书,不看报,胸无点墨。选用这副对子来给三种人画像,最恰当不过。“形象大于思维”,对子中的形象所蕴含的内容远远超过指出的三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