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统一(隋朝的特点:繁荣却短命)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2.隋的统一:589年,隋文帝灭陈,统一全国。3.隋朝统一全国的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4.隋朝的强盛: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等。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2.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3.中心、起始点(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4.四个组成部分(四段)(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5.连接五条河流(五河)(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6.长度及地位:全长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7.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1.雏形:隋文帝时期,废除前朝选官制度(着重看门第,不注重才能),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2.诞生:隋场帝时期,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确立。3.科举制度创立的意义(影响):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从此,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年。四、隋的灭亡隋炀帝的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首先爆发于山东,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唐朝的特点:繁荣且开放)(一)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二)“贞观之治”1.626年,李世民(唐太宗)继位,次年改国号为,“贞观”。2.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1)思想上:吸取隋速亡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重用魏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重用房玄龄、杜如晦等)(2)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进土科成为最重要的科且;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3)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4)军事上:发兵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设置了安西都护府)3.统治局面:唐太宗统治的贞观年间(627-649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局面为“贞观之治”。4.评价: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为后世的繁盛局面奠定了基础。二、女皇武则天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政权。2.治国措施: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农业。3.作用: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启下),治宏贞观(承上)”。三、“开元盛世”1.出现盛世的原因: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任用姚崇、朱璟为相,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3.统治局面: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开元”,后期年号为“天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全盛),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第3课盛唐气象一、经济的复荣1.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耕作工具)和简车(灌溉工具),重视兴修水利工程。2.手工业:①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丝织工艺水平最高,蜀锦(四川地区)冠于全国;②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南方的代表: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秘色瓷是青瓷中的精品;北方的代表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唐三彩(陶器)造型精美,色彩亮丽,是世界工艺的珍品,最为著名;③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颇具规模。3.商业繁荣: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城内市坊分开(东市西市为商业区,坊为居民区),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二、民族交往与交融1.唐与吐蕃:(1)吐蕃概况: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2)①友好交往: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赞普松赞干布,带去了谷物种子、药材、茶叶、工艺品以及历法、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赞普尺带珠丹(见证民族友好交往的历史史料:“和同为一家”、“唐蕃会盟碑”)。②意义(作用):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2.民族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三、开放的社会风气1.精神风貌:昂扬进取、积极向上。2.社会风气:兼容并蓄,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四、多彩的文学艺术1.唐诗:(1)地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诗人生活时期代表作李白“诗仙”盛唐《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杜甫“诗圣”由盛转衰“三吏”“三别”等白居易唐朝中期《赋得古草原送别》《秦中吟》《新乐府》等2.书法与绘画:领域人物艺术特点作品书法颜真卿端正劲美,雄浑敦厚《颜氏家庙碑》欧阳询方折峻丽,笔力险劲《九成宫醴泉铭碑》绘画阎立本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步辇图》吴道子落笔雄劲,风格弃放《送子天王图》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遣唐使唐朝时,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1.背景: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2.目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3.影响: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制度、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鉴真东渡(向东)1.地位: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6次东渡日本)2.贡献(作用):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以及寺内的鉴真塑像,被日本政府定为一级国宝。三、玄奘西行(向西)1.时间与过程: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天竺(古印度)取经(走西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一路西行),遍访天竺,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2.著作:《大唐西域记》它记载了玄奘所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四、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对外开放(开放的对外政策)、双向交流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安史之乱1.背景:(1)唐玄宗统治后期(年号“天宝”),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贤,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2)各地的节度使(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3)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2.爆发:755年-763年(共8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3.概况:安史叛军攻占洛阳、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为帝。最终于763年被平定。4.影响: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一)黄巢起义(1)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越来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生活困苦,无以为生。(2)过程: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3)结果:朱温投唐,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4)影响: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二)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从此历史进入了分裂的五代十国时代。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五代十国:唐朝灭亡后,在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而南方地区则出现的吴、南唐、吴越等九个政权,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2.表现: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3.评价: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政权,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史称“陈桥兵变”。2.北宋的局部统一:宋太祖和他的继任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3.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最根本的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宋朝的统治。措施影响军事方面(“收其精兵”)在中央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领兵权一将领;调兵权一枢密院的文官);③还经常调动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加强了中央对军队的控制,但是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政治方面(“削夺其权”)在中央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在宰相之下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分割行政权);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加强了皇权,但造成了机构臃肿。财政大权。在地方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知州),三年一换,频繁调动;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力。(对知州进行监察和分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造成了机构臃肿。财权方面(“制其钱谷”)在地方取消地方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但造成地方财政过于穷困。4.作用(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二、重文轻武的政策1.文臣统兵格局(1)目的: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的弊端重现。(2)措施:①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②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3)表现: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4)影响: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2.改革和发展科举(1)表现:注重发展文教事业,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2)影响: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3.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积极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消极影响:“三冗”:冗兵,冗官,冗费;“两积”:积贫,积弱。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辽(契丹族)的建立与北宋的和战(一)辽的建立1.契丹的兴起(1)政权的建立: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辽,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耶律阿保机就是辽太祖。(2)契丹统治: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二)辽与北宋的和战(“澶渊之盟”)1.背景:宋真宗时,辽军攻宋至澶州,寇准力主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澶州之战”)。2.结果:辽宋于澶州议和,辽向北宋称兄,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3.影响:增加了负担老百姓,但从长远来看,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和平局面,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二、西夏(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的建立与北宋的和战(一)西夏的建立1.政权的建立: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吴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