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目睹中国OA之怪现象1985年,全国召开了第一次办公自动化(OA)规划会议,中国人开始全面的认识OA。从此,OA在中国风风雨雨,逐渐成为软件行业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其中也出现了诸多有趣、有怪的现象,首次整理出来给业内外人士共享、思考。怪现象之一——官方色彩,曲高和寡80年代末,大多数人把OA形象的称呼为“无纸化办公”,“无纸化办公”在当时具有浓厚的“官方色彩”,显得神秘而高高在上,绝大部分企业还没有看到它能给自己带来如何的好处,更别提应用。而当时中国的软件业尚未起步,连用友都没有出生,所以现在已经无法考证当时有没有中国的OA软件公司。这种曲高和寡的状况一直持续到2000年的时候才有所改善,作为一个新生事物,10年孕育应该也不算难产吧。OA在中国的亮相没有博得满堂彩,也实属无奈,当时中国企业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竞争不充分,管理不精细,思想不开放,都在过着安稳日子,想得最多的是如何保持现状,哪里想什么OA阿。看来OA是市场竞争的产物,也只有随着竞争的加剧才能得到重视和振兴,因为竞争迫使企业加强内部管理,规范办公流程,提供工作效率。怪现象之二——一哄而上,浑水摸鱼OA市场的真正兴起应该从2000年开始,一批专业性OA软件公司开始崭露头角,活到现在的还是有几家的。那时候做OA容易成为先驱,但也容易成为先烈。因为在这之后,确切的说是在2003年之后,数百家OA软件公司“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些OA们的一哄而上表现出国人典型的跟风心理,既催熟了市场,也搅浑了市场。和当初的冷清相比,现在3个人、2条枪都想占个山头,有的是从网上买一套源代码修改一下,有的是找个现成的OA做OEM(贴牌),有的是找个知名OA全盘拷贝,这就造成了目前OA软件雷同、混乱、低质量的事实。如果留心一下就会发现,很多OA网站上不但产品完全相同,连公布的成功案例都一模一样,他们的含糊其辞让大家都搞不清楚到底是谁给谁作的贴牌。在这趟浑水中,不少OA软件公司把客户看成鱼,不是养鱼而是逮鱼,逮着一个算一个。怪现象之三——喊声震天,各取所用如果说今天的OA市场还有一点的惊喜,那就是我们还能听到一些积极的声音,从王志东所倡导的“协同”,到新思创所倡导的“易用”代表了两种主流的声音。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还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就是两种不同声音反映出的不同结果。“协同”是什么?直白的说就是多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调工作,包括协同平台、协同应用软件和协同工具软件。那协同OA是什么?就是让大家实现协同工作的OA,是一种协同应用软件。目前很多OA已经变得很复杂,甚至超出了OA的范畴,因为它集成了人事、财务、生产、客户关系等诸多独立系统,成为复杂的协同平台。也许正是因为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易用性便越来越重要。易用OA强调功能实用、快速部署、快速上手,降低实施成本和周期,体现了软件应用的成熟和理性。用户需要好用的系统,好用的系统必然是易用的系统,与协同不同,易用虽然没有过多的体现在媒体上和文字上,却已经成为用户选择OA软件的重要标准。虽然协同和易用都是用户需要的,但是这两项光荣称号已经被很多OA软件滥用,造成了很多“伪协同”和“伪易用”的OA,这对行业和用户而言无疑都是一种严重的伤害。怪现象之四——用户值多少,OA就值多少OA值多少钱?是不是A品牌的值2万,B品牌的值2千万?非也。事实是,用户值多少钱,OA就值多少钱。表面看好像也没有问题,因为据说用户投资于软件的比例占其营业额的0.5%—1%,这就说明的确是用户值多少钱就会拿出多少钱来买软件。但是,很多用户在自己的观念和服务商的误导下,并没有看软件怎么样,而是纯粹为了价格而选价格。比如,一个年营业额10亿的企业,同样的一个软件,报价5万元他肯定不会理你,因为感觉你太低级了,配不上他;如果你报价500万,那么他就可能会邀请你去面谈了。所以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服务商为了抬高报价,将软件固定模块、定制模块、实施、培训、服务等各项费用算得很细,这样每一项累加起来就容易把价格做上去。还将方案书写得跟小说一样天花乱坠,封皮做得比精装书还要漂亮。而在用户那边,最后花费数百万巨资上马的OA可能还不如几万元的好用。很难指望服务商向你推荐适用、实用的OA,他们喜欢给你最贵的。所以,对用户来说,一定要本着做事而非做秀的思想,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只选对的,不选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