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形象,理解感情要精准精准分析诊断诗歌往往通过塑造形象来抒发诗人的感情。鉴赏古代诗歌就要把握其特征,品味其内涵,探寻其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考生在此类问题上常犯的错误是:分析概括不准,分析概括不全。原因主要还是掌握不了分析概括形象、感情的具体路径,不知如何在诗中寻找感情点和形象点。在二轮复习中一定要找准诗歌中表达情感的字眼和熟练掌握分析概括形象、感情的具体路径。(2018·天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①。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注]①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1.[改编]判断下列对这首诗赏析的正误,错误的说明理由。(1)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答:答案错误。理由:“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错,诗人只是意识到孔子“忧道不忧贫”的思想不易实践,自己难以做到,才转而想要立志于长期耕作。而且从最后一句“聊为陇亩民”来看,所谓长期耕作只是诗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由此可见,他的内心充满着矛盾,其实他对孔子的“忧道不忧贫”的济世情怀是很认可的。(2)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答:答案正确。(3)“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答:答案正确。(4)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答:答案正确。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答案描绘了一幅清新宜人又焕发生机的田野景象: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解析本题抓住“平畴”“远风”“良苗”“怀新”几个意象,然后把“平、远、良、新”等几个修饰词展开合理联想,描绘画面即可。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答:答案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解析“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意思是:就像这样,在简陋的木屋里长吟,暂且做一个耕田之人吧。“聊为陇亩民”意为“姑且先做一个农民”,一个“聊”字表明隐居避世的思想并非诗人最真实的想法,且结合诗歌开头“先师有遗训”和引用的孔子让子路向隐士问路的典故,可知诗人在隐居之外,还有如孔子一般“忧道不忧贫”的济世情怀。两种情感同时存在,复杂而矛盾。我存在的问题:高效突破提升题型一形象分析类人物形象分析四角度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有的诗歌命题者给出了必要的注释,这些都对分析人物形象有重要的作用。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要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比如诗中若出现“菊”“狭径”“柴门”等形象,则极可能是“远离官场,热爱自然的隐者形象”。抓描写,分析形象要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仔细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一句中“醉眼”就是一个神态描写,很明显这个描写能够体现出人物的“旷达洒脱”。析典故,分析形象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渴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景物形象答题法概括景物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描绘景物画面描绘时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词),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力求语言优美。分析作者感情依据对景物的分析进行概括,切忌空洞,要答具体。(2019·天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答:1.审题规范由“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可知本题考查对诗歌景物形象的鉴赏能力,要求描绘画面的意境。2.思路规范第一,要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这要求我们平时多储备古典诗歌的意象及作用;第二,要从品味关键字词入手,把每个意象综合起来提炼意境的特点;第三,进行必要的联想、想象,体会诗歌中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带给我们的感受;第四,选择准确的词语概括,如幽深僻远、恬淡闲适,等等。“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山、江水、夕阳。其中还有关键字词,如远、寂寞、滋漫等。整个画面主要是景物,结合意象和关键词可以看出,画面是阔大壮美的,又给人寂寥孤独之感,由此对画面进行概括,然后再对诗句进行描绘。3.整合答案[参考答案]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答:1.审题规范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首联”限定了分析的范围,“什么样的性格”,即要求分析出诗人的性格特点,答题时要围绕性格特点组织语言。2.思路规范这类试题,首先要在诗歌中找出对人物行为的叙述性描写,揣摩其中表现的人物的精神气质,然后找出人物所处的环境,通过对环境的分析,明确诗人的特点;再次找出诗人对人物评价的语言,通过诗人的语言分析人物;最后,当然还要做到知人论世,结合人物的身世分析。关于诗人的性格,主要结合首联进行分析,如“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诗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勉励弟弟不要因远别而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由此可知诗人的旷达。从诗歌的标题来看,是诗人送弟弟苏辙出使契丹,诗人作为哥哥,有对弟弟的担心,也有对弟弟的嘱托,如“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由此可见兄弟情谊的深重。3.整合答案[参考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题型二思想感情类解答思想感情类试题四要求三看一确定一看所给语言材料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指词、句、联、片等)。二看是整体型还是局部型。整体型指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它需要分成几个局部(层次)来看;局部型指分析词、句、联、片的情感,它更需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分析。三看诗歌题材特点,不同题材的诗歌,有不同的情感流露,在明确题材的基础上联想知识储备分析情感。“一确定”指定题型,明确是概括题还是分析题、评价题、比较题。用好术语,因题思辨如答“惜别之情”“关切之情”,“惜别”“关切”是规范用语,如将“惜别”改为“舍不得”,“关切”改为“不放心”,虽然意思也能表达清楚,但过于口语化,总让人觉得突兀。同样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既不确切,也容易丢分。因此,最好使用感情术语。答题多角度,多层面古诗情感中,有单项(单一)的,更有多项(丰富、复杂、变化)的。鉴于此,需要多角度、多层面地挖掘。另外,要根据所给的语言材料的内部层次来确定答题要点,如所给的是“一联”,一般有两个要点;如是“一片”,则可能更多。区分题型,确定答题模式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感情基调(变式可只答感情基调)。(2)感情分析题答题模式:①分析+概括:先分析具体诗句,后概括出情感内涵。②概括+分析:先概括情感内涵,后分析具体诗句。(2018·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寄和州刘使君①张籍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1.审题规范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尾联”指明了分析的范围,即局部设问,“什么样的情感”明确了问题指向。2.思路规范解答鉴赏思想感情的题,需要遵循以下的思路:一是找出情语,即对能直接表现作者感情的字词加以分析;二是找景语,即通过作者所描写的意象解读作者的感情;三是找叙事,即通过作者描述的事情来分析作者的感情;四是找技巧,即通过用典、化用等手法,解读出作者的感情。解答这类试题还需要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如果有表达技巧要一并写出。局部诗情需联系全诗揣摩。首联想象刘禹锡身在外郡的闲散为官生活。中间两联,具体描绘了朋友送客登临、流连风光的情景。联系刘禹锡的诗人身份,尾联“到此诗情应更远”中,“诗情”“更远”写刘禹锡在“连城白”“满郭青”中的自然美景中一定会写出更高水平的诗歌,直接表达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醉中高咏有谁听”中,“有谁听”以一问句形式写出了无人能欣赏刘禹锡的诗作,刘禹锡也找不到知音,表达了对刘禹锡目前怀才不遇境况的同情,并暗示自己对对方的理解。3.整合答案[参考答案]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2019·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答:1.审题规范“人生态度”明确了分析的角度,即评价作者的观点;“诗歌后六句”明确了分析的范围。2.思路规范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地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诗中“人皆”与“我独”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岂计”“惟应”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的肯定,侧面表现了作者孜孜以求毫不妥协的人生追求;尾联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3.整合答案[参考答案]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一、(2019·沈阳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①辛弃疾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②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③,对桐阴、满庭清昼④。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⑤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注]①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被弹劾,退隐于上饶,曾任吏部尚书的韩南涧致仕后亦侨寓此地,两人往来唱和频繁。②夷甫:即王衍,西晋宰相,专尚清谈,不论政事,终致亡国。③山斗:泰山、北斗。《新唐书·韩愈传》曾说韩愈的文章“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④桐阴:韩氏京师第门多种梧桐,故世称“桐木韩家”。此句写其家世、生活。⑤绿野、平泉:分别为唐名相裴度与李德裕所居住的别墅。东山:东晋谢安隐居之地。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