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4第2讲机体的稳态与免疫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2讲机体的稳态与免疫[考纲要求]1.稳态的生理意义(Ⅱ)。2.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Ⅱ)。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5.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Ⅱ)。1.内环境的组成与稳态(1)排除法判断内环境的成分:①只能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内环境的成分;②和外界相通的管道中的物质不是内环境成分,如消化液、汗液等;③细胞膜上的成分不是内环境成分,如载体、受体;④不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不是内环境成分,如纤维素、麦芽糖。(2)发生于内环境中的四类反应①酸碱缓冲对参与的对碱或酸的缓冲反应。②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的反应。③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反应。④激素与靶细胞膜外侧特异性受体的结合。(3)内环境维持稳态的基本途径①组织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经内环境间接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②与物质交换相关的器官有皮肤,系统有呼吸、循环、消化、泌尿四大系统。③参与调节的系统有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2.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1)产热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散热的主要器官是皮肤。(2)皮肤散热的主要方式是毛细血管散热和汗液蒸发散热。(3)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中水分的重吸收。3.免疫调节(1)免疫细胞的三个“唯一”①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浆细胞。②唯一不能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浆细胞。③唯一能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的免疫细胞:吞噬细胞。(2)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但不属于淋巴细胞。(3)吞噬细胞参与的免疫过程: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参与特异性免疫(既参与体液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4)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1.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2.人体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所产生的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3.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若淋巴管阻塞会引起下肢水肿()4.只要内环境保持稳态,人体一定健康()5.剧烈运动过程中,汗液的大量分泌是为了保持体温和渗透压的相对稳定()6.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7.病毒侵入机体后能被内环境中的T细胞和浆细胞特异性识别()8.浆细胞分泌抗体的过程不属于胞吐()9.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10.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酶体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答案1.√2.×3.√4.×5.×6.×7.×8.×9.×10.×1.营养不良导致组织水肿的原因是蛋白质摄入不足,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导致组织水肿。2.寒冷环境中尿液增多的原因是寒冷环境下出汗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通过下丘脑的调节,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3.人在寒冷环境中经常会打“寒战”,请写出其反射过程: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收缩。考点一内环境稳态1.体液组成成分的判定2.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1)体温调节①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温度感受器是感受温度变化的感觉神经末梢,它不只分布在皮肤,还广泛分布在黏膜及内脏器官中。②高温条件下的体温调节主要是增加散热量,调节方式主要是神经调节;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既增加产热量,又减少散热量,调节方式既有神经调节,又有激素调节。③无论是在寒冷还是在炎热环境中,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都保持平衡,如果两者没有保持平衡,体温就会升高或降低。(2)水盐调节①抗利尿激素的产生、分泌部位是下丘脑的神经细胞,而释放部位是垂体后叶。②在水平衡调节中,下丘脑既是感受器,又是效应器(分泌激素)。③渗透压感受器及水盐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渴感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参与水平衡调节的主要器官是肾脏。3.下丘脑(1)图示(2)下丘脑的“四个功能”和“三个中枢”①四个功能:感受、传导、分泌和调节。②三个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考向一内环境组成及稳态分析1.(2019·全国Ⅲ,5)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答案D解析骨骼肌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A项正确;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组织液,B项正确;组织液中的O2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组织细胞,C项正确;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D项错误。2.(2019·广西钦州三模)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B.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C.丙酮酸在内环境中氧化分解能产生大量还原氢D.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反应速度较迅速答案C解析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如寒冷刺激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A项正确;免疫系统具有防卫功能以及监控和清除功能,B项正确;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C项错误;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反应速度较迅速,D项正确。考向二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的分析3.(2019·全国Ⅲ,3)下列不利于人体散热的是()A.骨骼肌不自主战栗B.皮肤血管舒张C.汗腺分泌汗液增加D.用酒精擦拭皮肤答案A解析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是增加产热的一种途径,A符合题意;皮肤血管舒张,血液量增加,利于散热,B不符合题意;汗腺分泌汗液增加,利于蒸发散热,C不符合题意;用酒精擦拭皮肤可以带走身体的大量热量,D不符合题意。4.调定点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体温调定点,它可以使机体有一个相对恒定的温度值。正常情况下,体温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偏离调定点后,机体能通过调节使体温回到调定点水平。病菌感染等不利因素能引起人体产生致热原(EP),EP引起体温调定点改变进而导致发烧。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字母表示的结构名称A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上述反射弧中,汗腺、立毛肌、骨骼肌等和分布于其上的神经末梢等共同构成__________,其中骨骼肌为主要的产热结构,它的活动受激素和__________等信息分子的影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__________的形式传导的,兴奋在反射弧中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病菌感染等不利因素致使人的体温呈上升趋势时,正常体温相当于__________(填“炎热”或“寒冷”)刺激,此时会在__________形成冷觉。如果病人持续高烧39℃,其产热量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量。(4)高烧病人在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的过程中,临床主要表现为大量出汗,以增加散热,该调节方式主要为________________。与此同时病人体内__________激素含量可能会上升,以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答案(1)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肾上腺(2)效应器神经递质局部电流反射弧中存在突触,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或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3)寒冷大脑皮层等于(4)神经调节抗利尿解析(1)图中包含一些完整的反射弧,即有感受器、传入神经(即①)、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即A)、传出神经(即②)、多种不同的效应器(如皮肤血管、立毛肌等),其中B表示能产生肾上腺素的肾上腺。(2)汗腺、立毛肌、骨骼肌等及其上的神经末梢共同构成效应器。传出神经与骨骼肌细胞之间可形成类似突触的结构,神经元可通过释放神经递质引起骨骼肌战栗以增加产热;骨骼肌细胞的代谢也受到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调节,在这两种激素的调节下骨骼肌细胞代谢增强,以增加产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在反射弧中有突触,突触决定了兴奋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3)体温上升时正常体温相当于寒冷刺激,形成冷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持续高烧39℃,说明体温一直保持在39℃,此时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4)体温下降的过程中,通过大量出汗以增加散热,该过程以神经调节为主。由于大量出汗会造成血浆渗透压升高,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从而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5.尿崩症是由抗利尿激素缺乏(中枢性尿崩症)或肾脏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缺乏(肾源性尿崩症)导致肾小管重吸收水的功能出现障碍而引起的疾病。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图2表示正常人和尿崩症患者禁水后尿液渗透压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抗利尿激素与P蛋白结合后,P蛋白的____________发生改变激活G蛋白。(2)P蛋白基因发生突变后,该基因的结构____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发生改变。(3)上图中曲线__________代表中枢性尿崩症患者,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空间结构(2)一定(3)Ⅱ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导致尿液渗透压升高,中枢性尿崩症患者因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尿液渗透压较低,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其尿液渗透压升高解析由图1可知,抗利尿激素与P蛋白结合后,空间结构改变,激活G蛋白,作用于靶蛋白,抗利尿激素发挥生理作用。分析图2:图中曲线Ⅰ尿液渗透压较高,代表正常人;曲线Ⅱ和Ⅲ尿液渗透压较低,代表尿崩症患者,曲线Ⅱ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渗透压升高,说明是抗利尿激素减少导致的,原因是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量不足,故代表中枢性尿崩症患者。曲线Ⅲ代表肾源性尿崩症患者,因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渗透压并未改变,说明不是抗利尿激素减少导致的,病因可能是肾脏相应细胞表面缺乏抗利尿激素受体而使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作用。(1)根据题意和题图分析可知:抗利尿激素与P蛋白结合后,P蛋白空间结构改变,激活G蛋白,作用于靶蛋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稳定。(2)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因此基因发生突变后,基因结构一定发生了改变。(3)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并由垂体释放,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导致尿液渗透压升高。中枢性尿崩症形成的原因是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尿液渗透压较低,若注射抗利尿激素会导致其尿液的渗透压升高。因此,图中曲线Ⅱ代表中枢性尿崩症患者。考点二免疫调节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2.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1)抗体的浓度: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产生的抗体量多。(2)产生抗体的时间:初次免疫时机体产生抗体的速度缓慢,二次免疫时机体反应迅速,产生抗体的速度快。(3)患病程度:初次免疫往往比二次免疫时的机体患病程度重。(4)二次免疫反应特点:更快、更高、更强。3.艾滋病病毒(1)艾滋病发病机理HIV――→侵入T细胞――→逆转录DNA――→整合人染色体DNA上――――――→复制、转录、翻译合成、装配病毒颗粒―→T细胞裂解―→患者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2)艾滋病病毒遗传信息的表达式为:其中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为T细胞的核糖体。(3)特点:因为遗传物质是RNA,所以艾滋病病毒突变率高,变异类型多,给疫苗的研制带来困难。(4)致死原因:患者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由于严重感染或者恶性肿瘤而死亡。(5)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4.“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1)免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