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化学二轮必刷题集专题六、化学与传统文化(轮考题)【初见----高考赏析】1.(2019全国1卷)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答案】A【解析】青色应为氧化亚铁,氧化铁应为红色。2.(2019年全国2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蚕丝属于天热高分子材料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答案】D【解析】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从一种叫“乌桕”的乔木中提取得到的,但不是高分子聚合物。3.(2017年全国1卷)《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A.蒸馏B.升华C.干馏D.萃取【答案】B【解析】通过题干描述“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凝结”可看出操作为“升华”。4.(2015全国1卷)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答案】B【解析】A.氨水属于弱碱,和金属不反应,不符合条件,故A错误;B.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强酸性,能腐蚀大多数金属,也能和岩石中的CaCO3发生反应,但不能和玻璃中成分硅酸盐反应,所以符合条件,故B正确;C.醋酸是弱电解质,能腐蚀较活泼金属,但不能腐蚀较不活泼金属,如Cu等金属,不符合条件,故C错误;D.卤水其主要成份为氯化镁、氯化钠和一些金属阳离子,和大多数金属不反应,不符合条件,故D错误;故选B.【相识----考向归类】【相知----分点突破】考向1考查物质成分1.明代著名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在其《物理小识》卷七《金石类》中指出:有硇水者,剪银塊投之,则旋而为水。其中的“硇水”指()A.醋酸B.盐酸C.硝酸D.硫酸【答案】C【解析】根据文字“银”“投之”“旋儿为水”,再对比四个选项,只有硝酸能和银反应,故选C。2.我国宋代《开宝本草》中记载了中药材铁华粉的制作方法:“取钢煅作叶如笏或团,平面磨错令光净,以盐水洒之,于醋瓮中阴处埋之一百日,铁上衣生,铁华成矣。”中药材铁华粉指()A.铁粉B.醋酸亚铁C.冰醋酸D.食盐【答案】B【解析】根据文字“钢”“醋瓮”“铁上衣生”可推测是铁和醋酸的反应,产物为醋酸亚铁。故选B。3.《本草纲目》中的“石碱”条目下写道:“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每百引入粉面二三斤,久则化学与传统文化考查物质成分考查实验操作考查反应过程考查诗词分析凝淀如石,浣衣发面,甚获利也”。这里的“石碱”是指()A.KOHB.KAl(SO4)2C.KHCO3D.K2CO3【答案】D【解析】“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说明“石碱”成分来自植物烧成的灰中的成分,“以水淋汁”,该成分易溶于水,久则凝淀如石,亦去垢,能洗去油污,发面,能作为发酵剂,排除KOH、KAl(SO4)2,植物烧成的灰中的成分主要为碳酸盐,所以碳酸钾符合,同时符合久则凝淀如石,而KHCO3久则分解生成粉未状的碳酸钾,故D符合4.古代药学著作《本草经集注》共七卷,其中对“消石”的注解如下:“…如握雪不冰。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这里的“消石”是指()A.氢氧化钙B.硝酸钾C.高锰酸钾D.硝酸钠【答案】B【解析】A.氢氧化钙强烧时呈砖红色,故A错误;B.硝酸钾强烧时火焰呈紫色,硝酸钾是白色固体,故B正确;C.高锰酸钾是紫黑色固体,故C错误;D.硝酸钠强烧时火焰呈黄色,故D错误;5.《物理小识》中有如下叙述:“青矾厂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栽木不茂”。“青矾厂气”指的是()A.CO和CO2B.SO2和SO3C.NH3和NOD.NO2和H2S【答案】B【解析】根据文字“衣服当之易烂”,很显然属于浓硫酸的性质。遇水得到浓硫酸,应为SO3。6.《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石出泉水…其水有肥,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酉。阳杂俎》一书:“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这里的“石漆”“石脂水”是指()A.油脂B.油漆C.石油D.煤焦油【答案】C【解析】由题意可知,石脂水难溶于水,且浮在水面上,说明密度比水小,且颜色呈黑色,燃烧时火焰明亮。A、“石漆”“石脂水”不是油脂,错误;B、油漆不是自然界天然存在的,错误;C、石油在自然界天然存在,不可食用,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呈黑色,可以燃烧且火焰明亮,符合上述所有特点,正确;D、煤焦油是煤经干馏得到的,在自然界不存在,错误。考向2考查实验操作7.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烧酒”条目下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里所用的“法”是指()A.萃取B.蒸馏C.渗析D.干馏【答案】B【解析】从文字叙述可以看出是从浓酒中分离出乙醇,是利用酒精与水的沸点不同,用蒸馏的方法将其分离提纯,因此答案选择C。8.《天工开物》中对“海水盐”有如下描述:“凡煎盐锅古谓之牢盆,……其下列灶燃薪,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盘,…火燃釜底,滚沸延及成盐。”文中没有涉及的操作是()A.加热B.结晶C.蒸发D.过滤【答案】D【解析】灶燃薪是加热,“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盘”是蒸发结晶,所以没有过滤。9.《新修本草》中有关于“青矾”的描述:“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A.分液B.灼烧C.升华D.干馏【答案】B【解析】“烧之”是直接烧该物质,操作应为灼烧。10.《本草纲目》记载了烧酒的制造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其方法与分离下列物质的实验方法原理上相同的是()A.甲苯和水B.硝酸钾和氯化钠C.乙酸乙酯和乙酸D.食盐水和泥沙【答案】C【解析】制备烧酒的工艺应该是蒸馏,分离乙酸乙酯和乙酸也是用蒸馏的方法。考向3考查反应过程11.《本草图经》中关于绿矾的分解有如下描述:“绿矾形似朴消(Na2SO4·10H2O)而绿色,取此物置于铁板上,聚炭,封之囊袋,吹令火炽,其矾即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对此段话的说明中肯定错误的是()A.绿矾的化学式为FeSO4·7H2OB.绿矾分解过程中没有发生电子的转移C.“色赤”物质可能是Fe2O3D.流出的液体中可能含有硫酸【答案】B【解析】根据描述,绿矾分解过程中产物是“色赤如融金汁者”,应为氧化铁,所以有化合价的变化,发生了电子的转移。12.东汉著名的炼丹理论家魏伯阳所著的《周易参同契》提出:“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已知胡粉主要成分是2PbCO3·Pb(OH)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胡粉中的Pb显+4价B.这里的“火”中含有炭C.此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化合反应D.在元素周期表中铅与碳都位于第ⅥA【答案】B【解析】根据描述,胡粉投火后有铅单质生成,所以“火”必须有还原剂。而A选项,Pb显+2价,C选项应该发生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D选项,铅与碳都位于第IVA族。13.我国晋代《抱朴子》中描述了大量的化学反应,如:①“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②“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中描述的化学反应是可逆反应B.“曾青”是含有Cu2+的溶液,如硫酸铜溶液C.“积变又还成丹砂”中的“还”可理解为“被还原”D.水银能跟“曾青”发生置换反应生成单质铜【答案】B【解析】A选项,①中描述的化学反应条件不同,所以不是可逆反应;C中的“还”是汞单质变HgS,化合价升高,被氧化;D中水银金属性低于铜,无法置换。B中根据描述,知道是铁与铜离子的置换反应。故选B。14.《天工开物》记载:“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砂粘土而为之”,“凡坯既成,干燥之后,则堆积窖中燃薪举火”,“浇水转釉(主要为青色),与造砖同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粘土是制作砖瓦和陶瓷的主要原料B.沙子和粘土的主要成分均为硅酸盐C.“燃薪举火”使粘土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D.烧制后自然冷却成红瓦,浇水冷却成青瓦【答案】B【解析】A.由“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砂粘土而为之”可知粘土是制作砖瓦和陶瓷的主要原料,故A正确;B.沙子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二氧化硅是氧化物,不属于硅酸盐,故B错误;C.黏土烧制成瓦的过程为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粘土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故C正确;D.青瓦和红瓦是在冷却时区分的:自然冷却的是红瓦,水冷却的是青瓦,故D正确;所以答案选B。15.《天工开物》中记载:凡铜供世用,出山与出炉只有赤铜。以炉甘石或倭铅参和,转色为黄铜,以砒霜等药制炼为白铜,矾、硝等药制炼为青铜。其中涉及的物质中熔点最高的是()A.青铜B.黄铜C.赤铜D.白铜【答案】C【解析】根据稳重描述,黄铜、白铜、青铜均要加入其它物质发生反应,最终得到的应该为合金,只有赤铜为金属铜,而合金的的熔点比组成成分都低,所以赤铜熔点最高。考向4诗词分析(通常考查物质成分或者变化过程)16.“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中对“CaCO3→CaO”的转化进行拟人化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上述转化属于分解反应B.上述转化过程放出大量热C.生成的CaO可作氯气的干燥剂D.CaCO3是水泥的主要成分之一【答案】A【解析】A.CaCO3分解生成CaO和二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故A正确;B.CaCO3分解生成CaO,为吸热反应,故B错误;C.CaO为碱性氧化物,可用氯气反应,不能用作氯气的干燥剂,故C错误;D.水泥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故D错误.故选A.17.《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A.李白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烟”指“香炉”中碘升华的现象B.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C.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D.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答案】A【解析】“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出自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里面的紫烟应为水蒸气在阳光下照射的情景,并非碘升华。18.下列诗句或谚语,说法不正确的是()A.“雷雨发庄稼”不包含化学变化B.“落汤螃蟹着红袍”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C.“水乳交融,火上浇油”前者包含物理变化,后者包含化学变化D.“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海市蜃楼是一种自然现象,与胶体知识有关【答案】A【解析】雷雨发庄稼的过程是空气中的氮气经过一系列变化最终得到硝酸的过程,发生了多个化学反应,包含化学变化。19.从化学视角看“烟”和“雾”是有区别的,下列含有“烟”字的诗句中,“烟”实则为“雾”的是()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B.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C.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D.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答案】C【解析】A是烽烟,B是炊烟,C是雾,D是春天的景象。所以答案选C。【重逢----旧题新做】1.《神农本草经》说“水银……熔化(加热)还复为丹”。《黄帝九鼎神丹经》中的“柔丹”“伏丹”都是在土釜中加热Hg制得的,这里的“丹”是指()A.氯化物B.合金C.硫化物D.氧化物【答案】D【解析】由题意“水银(Hg)加热”制丹,则“丹”应是氧化物。2.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掀起学习古诗词的热潮。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下列诗句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美人首饰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