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史铁生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18岁赴陕西插队。20岁时,因腿疾住进了医院,那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七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现为专业作家。作品以关注人生的独特主题和风格引人注目。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夏日的玫瑰》《合欢树》《我与地坛》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史铁生截瘫后,又患上了严重的肾病,身体里只留下了一个受损的左肾,每周要做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地坛公园又称方泽坛,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地坛公园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占地37.4公顷。公园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只神”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地坛公园有方泽坛、皇只室、牌楼、斋宫等著名旅游景点。1984年被评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写作背景史铁生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双腿瘫痪后,史铁生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并多次产生过自杀的念头,让深爱他的母亲为此操碎了心。后来在母亲的帮助下,经历了在地坛痛苦的人生思考,史铁生重新找回了活下去的勇气,同时,他将自己这段时期的生活经历写成了《我与地坛》一文。文章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一万三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诸多方面写了作者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我和地坛》是一个关系型题目。“我”和地坛,文章的主要内容说的是“我”和地坛之间的故事,那“我”和地坛之间或者是地坛和“我”,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呢?解题第一部分:写地坛,着重写地坛给“我”的启迪。(1—4)写“我”与地坛的缘分。(5—7)写“我”在地坛的人生感悟。第二部分:写母亲,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发,使“我”懂得怎样生活。(1—3)写“我”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4—10)写由一个作家谈到他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为了母亲”、“为了让她骄傲”,从而联想到自己的创作经历。这部分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这几处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三处。第3节特点是破败、荒芜、古旧。第5、7节特点是宁静,充满活力、生气,体现这古老的园子生命依然顽强,洋溢着生命的律动。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琉璃剥蚀朱红淡退高墙坍圮雕栏散落废弃的古园,荒芜冷落柏树苍幽草藤茂盛深幽描写地坛破败的全貌,描写了地坛的沧桑变化,而地坛的破败正烘托出落魄者的精神状态。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通过描写小动物的动态、草木的生长,体现出萧条、荒凉中的历史沧桑感和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在作家心头涌动。生竞机相盎生然长“我”与“地坛”间存在一种什么关系?二者有何相似点?……一座废弃的古园……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被人遗弃的古园被社会遗弃的人同病相怜惺惺相惜地坛(废弃,被人忘记)我(失魂落魄)思考:“我”与“地坛”间存在一种什么关系?二者有何相似点?雕栏玉砌不复在四壁朱颜改苍松翠柏树幽野草荒藤乐悠悠残阳正红废园沉静蜂飞蚁动瓢虫升空金蝉脱壳露珠滚动满园草木竞相荣古旧荒芜生生不息荒芜但并不衰败我:残疾但不颓废特点2、要不要死?“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3、怎样活?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1、为什么生?“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地坛给了“我”怎样的生命启迪?“我”思考了三个问题:最终“我”找到了答案:出生是事实,死不必急于求成,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身体残废被社会遗弃废弃古旧荒野荒芜死活古柏野草蜂飞蚁动……生生不息不衰败残废但不颓废劫难被肆意雕琢不改变落日雨燕脚印古柏气味……生命律动身残志不残死是活着必然降临是一种的节日幸福颓废豁达顽强落日的灿烂雨燕高歌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草木泥土的气味落叶的味道生命的永恒生活的信心身残志不残古园成为精神乐园生命是美丽的史铁生理解了生死之后连用六个“譬如”句,这几句字面上是说古园形体被肆意雕琢,有些东西却不能改变,请联系作者经历、遭遇说说文句的含义是什么?肆意雕琢不能改变用六个“譬如”描写各种景象,时时处处洋溢着生命的律动,正是这种难以言说蕴含着的永恒与瞬间、古老和信心、博大与纤细的又重境界给了作家心灵的震动。景物描写的作用: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的描写本身又与“我”的感悟密切相关,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和“世界”的解读。衬托人物心情引发生命思索本身即是感悟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两句话有什么区别?前半句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后半句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二者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在这一部分中,地坛是如何帮助“我”走出困境的?小结研读:(1)地坛在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雕琢的痕迹,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来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地坛又在“我”入园时,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2)地坛还向“我”展示了一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会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和情趣。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意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3)地坛在不断的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这一切让“我”明白,人活着就要顺应自然,豁达地面对死亡。结合自身谈谈你对生命的苦难的看法。事例1:美国总统林肯21岁时经商失败,22岁参选州议员失败,24岁经商又失败,26岁丧妻,他伤心得几乎崩溃。到49岁时,他先后经历了10次竞选失败,但他并不气馁,到52岁时,终于当选美国总统。战胜苦难拓展延伸事例2:世界著名的走钢丝人卡尔.华伦达曾说:“走钢丝才是我真正的人生,其他的都只是等待。”他每次都是以这种态度来走钢索的,每次都非常成功。但是1978年,他在波多黎各表演时,从75英尺高的钢索上掉下来死了,令人不可思议。后来也是走钢丝的华伦达太太说出了原因。在表演的前3个月,华伦达开始怀疑自己“这次可能掉下去”。他把精力用在避免掉下来上,而不是用在走钢索上。躲避苦难事例3:桑兰,著名体操运动员,被誉为中国的“跳马王”。但,这是在1998年7月21日。那是在美国纽约,第四届友好运动会的体操赛场。只是一次赛前训练,17岁的桑兰的一个没有做完的手翻转体动作,结束了她的体操生涯,她的伤势异常严重:第5-7颈椎呈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百分之七十五错位,中枢神经严重损伤,双手和胸以下失去知觉。但从她醒来之后,就没有流过一滴眼泪,从她重新面对公众的目光那一刻起,她的面容就永远浮现着灿烂的微笑。但她正站起来,现在她是清华大学附中的学生,新的人生画卷正在展开。笑对苦难事例4:美国加州的一位模特在1983年出了车祸,摔断了被她视为最大本钱的两条腿,她并没有绝望,而是充满信心地来关心周围的事情。当她以轮椅代步时,她发现自己使用的轮椅很不方便,就找了两位从事工程技术的朋友改良其功能,将它变为很好用的轮椅,并推销给残疾者使用,不到两年,她的公司已经成为加州业绩最好的公司之一。利用苦难事例5: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有一片纯沙漠地带。所谓的纯沙漠,就是年降雨量不足一百毫米,又没有水灌溉的地方。然而,就在这无雨无水,干旱,盐碱,人称“死亡之海”的沙漠里,却有着一种古老树种----胡杨树。无论是站着的胡杨还是身躯弯曲或者扑倒在地的胡杨,在它的脚下,均不见有一棵小草在生长。干裂得张着大口的地面上,弧形的裂纹,一环套一环,直接苍天。胡杨树,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面对不幸,面对坎坷,它们竭尽全力抗争,显示出生命超乎异常的伟大。-----《准备十八岁》袁丽娟抗争苦难2006春节晚会上聋哑姑娘们的精彩表演---千手观音邰丽华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当一个临近死亡的门槛而决意逗留时,他就悟得了生命的真谛。这时,生命中最本质的——亲情、爱情、友情便一一浮现,而最让史铁生感念的,是母爱。课文第二部分讲的是“我”与母亲,可以说母亲是地坛以外作者的第二个人生支点。地坛以生生不息的自然关系,成为作者栖息的精神家园,而母亲则是以自己的无言的爱诠释着生存的方式。母亲和地坛有什么关系呢?为何题目是“我与地坛”却写了自己的母亲呢?分析第二部分,体会第二条线索从内容上来看,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地坛成为背景,写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之下,“我”与母亲的故事;也可以说,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多的地方。地坛、“我”、母亲这三者紧密联系,密不可分。该部分写母亲对“我”做了哪些事来体现她那伟大而又毫不张扬的爱?“我”上地坛,母亲“送”;“我”在地坛,母亲“忧”、“找”。“送”、“忧”、“找”,写尽母亲的悲苦与操劳。母亲帮“我”上地坛:在家担忧“我”:到地坛找“我”:无言目送坐卧难定艰难的命运毫不张扬的爱坚忍的意志悄悄缓缓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在逆境中更加坚强,走自已幸福的路母亲为“我”做了什么?她对“我”的关爱有什么特点?儿子在母亲身上读懂了什么?要坚强的承受苦难,要坚韧的活下去母亲的每一个举动都表现了对儿子那份深沉的爱,那么对于母亲的爱,儿子读懂了吗?有何表现和认识评价(启示)?这是一个活得最苦又是伟大的母亲.她有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怎样理解文章最后提到的“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作者回到园子中认识到园中处处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处处都有母亲的牵挂与关爱。暗示了“我”的成长时时处处离不开母亲的启发,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也早与“我”融为一体。在这一部分记录了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地坛中度过的一天,当时作者有什么感受?(1)失落与惆怅。“我”走遍了这个园子的每一个角落,一切都象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漠然。(2)懂得了母爱的伟大和重要性。“我”已经真正懂得了母亲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有何联系?对象(一)地坛(二)母亲特点荒芜但并不衰败坚忍、毫不张扬作用生命感悟感受母爱生存启发地坛母亲荒芜但并不衰败坚忍、毫不张扬生命感悟看透了生死生存启发理解了生命生命的两个支点走出困境重塑自我自然精神家园精神支柱亲情主题思想“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地坛是“我”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我”感受母亲最深的地方。1、节选部分中,前后两部分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节选的两部分,从内容上看是紧密联系的。前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故事,后一部分写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所选部分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作者在突遭不幸后对于生死的深沉思考,重在写地坛对“我”的启示;一是作者悔恨自己在母亲去世后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