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湖北大学成果科类:理学申报等次:一等奖成果名称:地方高校化学类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协同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完成单位:湖北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王升富王娟娄兆文陈怀侠杨世芳胡泉源刘怀元叶汉林姓名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王升富教授湖北大学278.3总体规划,设计模式,制定制度,与各单位协调王娟副教授湖北大学329.5制度的制定与起草,优秀学生个性化培养及科研创新娄兆文教授湖北大学481.5撰写文件,负责优秀学业生导师的选拔等制度的执行陈怀侠教授湖北大学420化学/化学生物学人才培养杨世芳副教授湖北大学650.1负责化工、应化专业人才培养及校企协同创新胡泉源副教授湖北大学269.8实践教学建设及创新刘怀元讲师湖北大学160组织、协同管理各类学科竞赛叶汉林副教授湖北大学48学生道德品质、人文素质等方面教育培养工作一、成果主要创新点1.首次提出“地方高校化学类拔尖创新人才协同培养”的教育理念。立足地方高校产学研的融合及办学特点,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整合共享各方资源,促进各创新主体从分割、碎片化状态向积聚、深度融合方向转变,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目标。2.构建了多方、多层次、个性化、协同培养化学类拔尖创新人才的体系。通过顶层设计,制定了系列相关制度。将各类资源在协同创新平台上进行了整合,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搭建了学习、实践和测试三个平台,打通了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企业应用项目多方协同创新的通道。优秀学业生/导师制贯穿三个平台与多方协同创新通道,构建起多方、多层次、个性化、协同培养化学类拔尖创新人才的体系。3.独具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计划为拔尖创新人才全面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体现优秀学业生个人特色的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计划,完善了以生为本的个性化因材施教机制。本成果的应用取得了丰硕的社会及学术成绩。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培养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具备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是目前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本成果根据湖北大学化学学科特色和本科学生实际,围绕协同与个性化两个关键点,依托多个国家和省级教学实践中心等支撑平台,在对十多年化学及相关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调研、凝练、总结和提升的基础上,经过顶层战略布局和协同设计,构建了化学类拔尖创新人才的个性化、协同培养体系,实施了拔尖创新学生/导师选拔制、激励制及个性化人才培养计划。成果主要内容如下:1.构建多方、多层次、个性化、协同培养化学类拔尖创新人才的体系2在协同培养理念指导下,打破传统单一人才培养管理模式,依托各级各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支撑平台,整合各类资源,构建了涵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主要措施等内容的协同与个性化培养体系,设置了相关的科学训练或实践实习课程。化学生物学专业以导师制为主体进行个性化教学、实践、科研训练。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通过分批聘请相关行业、领域的资深专家、企业生产管理者给学生授课,实行双导师制,加强实习实践,组织优秀学业生到企业进行应用型生产研究等措施,实现了校企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化学教育专业通过双导师制顶岗实习,组织各级教学技能竞赛,进行教师职业体验。通过科研训练,实现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全面自由发展。2.建立并实施优秀学业生/导师选拔制和激励机制,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营造出良好的氛围,确保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协同培养体系高效运行。3.通过协同创新中心项目与教师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对接与藕合,实现知识内化融合及学科协同,激发学生科研创新热情和兴趣,培养、催生拔尖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4.师生协同,实施独具个性化的拔尖创新人才的个人培养计划,因材施教。实行导师指导下的个性化人才培养计划。允许优秀学业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培养目标、学习情况及科研需要任意选课,以创新学分替代部分课程学分。实行严格的年终考核制度;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导师对文献查阅、申请书的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等过程严格指导。个性化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真正做到了高等教育层面的因材施教。为高层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5.德智体能协同,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品质高尚的拔尖创新人才加强人文、社会知识教育,发挥学工、特别是班主任作用,培养既具有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更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三、成果应用推广情况1.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取得了丰硕的社会及学术成绩。从2010级起,本项目经过6届1300人的实践,成果显著。教师将科研信息转化为教学信息,获批湖北省级以上教研项目20余项,教研论文50篇、科学出版社出版教材6部。成功申报并建立国家级校外实习基地及湖北省化学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学生创新成果如下:学生创新成果优秀学士学位论文24篇本科生第一署名SCI论文30篇,最高影响因子7.145,专利20项国家及省级大学生创新计划36项全国挑战杯二、三等奖各1项其它学科竞赛奖100余项,国家级奖几十项。全国化学邀请赛、化工设计赛获二等奖以上10项目前,300多名学生进入知名院所继续深造,其中推免生54名。毕业生升学率高,就业质量好,社会评价优秀。2.媒体报道及社会影响中国教育报以半个版面介绍本成果;中国青年报、新华网等报道了我院魏振、陈先杰同学事迹;湖北日报、江苏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我院李俊成同学在记忆科学领域的成绩和张新颖的发明专利。这些报道激起了较强的社会反响。3.辐射效应省内外十余所高校前来我院调研、经验交流。十多所国内省级示范中学每年派学生来我院进行培训。本项目的实施及应用成果为国内其它地方高校起着积极的示范作用,具有切实可行的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