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型小城镇空间研究摘要:近年来,在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和高速进程的城镇化背景下,依托小城镇建设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旅游小城镇发展迅速,并成为特色景观村镇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旅游型小城镇进行空间研究,促进小城镇中心区和小城镇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关键词:研究背景;制约因素;发展要素;空间规划一、研究背景旅游小城镇社会空间相关问题与城镇化和旅游业的双重牵引力作用相伴相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费孝通先生为首的相关社会学者的推动下有了新的社会历史地位。成为学术研究视野的热点。作为特色村镇景观建设的旅游小城镇与费先生等学者所论述的苏南地区乡镇企业带动下的小城镇个体经营户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依靠外资带动的小城镇有着不同的道路选择和特点,其社会空间问题也就成为一个既具有特色又具有研究价值的对象。这与小城镇的社会历史地位、处于快速变动之中的社会空间特征不相符合,有必要尽快对小城镇的社会空间加以关注。以旅游业为导向的小城镇是特色景观村镇建设的一部分,它既承担了城镇化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经济社会重任,又承担着对外体现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二、制约小城镇空间发展的因素小城镇空间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城镇空间的形成和变化是城镇内部、外部各种社会、经济力量相互作用的物质空间反映,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下对具体影响因素作一归纳分析。(一)历史发展基础任何一个城镇的发展都不可能超越历史,城镇空间结构具有不可逆的特性。城镇空间的发展总是以原有的城镇空间为基础,具有连续性。历史因素是使城镇空间保持稳定的理由。因此只有认清城镇空间形成的历史规律,找出合理的成分和不合理的方面,才能为城镇将来更好的发展做出正确的指导。(二)自然地理因素城镇周围的地形地质、位置、水文、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往往是制约城镇空间的门槛因素。作为城镇发展的基础条件,它们通过选址、城镇格局、用地潜力、功能区组织、工程管网、绿地布局以及城镇景观的组织等方面直接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一定时期决定了城镇发展演化的空间形态。(三)经济因素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对城镇空间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它是城市功能和城市空间结构矛盾产生的最活跃的因素之一。经济的发展不仅打破了城乡空间结构系统的平衡,同时也促使技术、政治、居住等外部影响因素发生变化,以增强空间发展的适应能力。当城镇功能的拓展没有超出城镇空间的承载限度时,城镇空间保持稳定状态。而当城镇经济水平的提高致使城镇功能拓展,超出了城镇空间的承载限度时,城镇空间就会发生局部或整体的调整,使得空间发展不断适应经济系统的改变。(四)交通、通讯因素交通方式和道路系统的布局对城镇的规模和空间结构分布具有重大影响,同样它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对外交流通道对城镇的扩展方向也起着引导作用。在城镇发展进程中,城镇内交通环境改善和整体交通通达能力的提高所产生的交通便捷性差异,引导着企业和消费者的选址,从而影响土地的利用方式,进而影响城镇功能结构的改变直至地域空间结构的变化。并且,交通线路的开辟与建设对城镇空间扩展具有明显指向性作用,城镇用地的扩展总是从交通沿线附近向外部延伸,它的伸方向往往就是城镇的扩展方向。通讯技术的发展则减少了人们对交通的依赖,空间距离的限制性减弱,人们各种活动的区位选择获得更大的灵活性,使城镇空间格局趋于分散化。三、发展旅游小城镇社会空间的要素(一)充分利用地理、自然优势以地理分异为基础,能够吸引现实和潜在游客前来进行旅游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旅游地的旅游资源。旅游小城镇的旅游资源首先体现在小城镇具有地域民族特色与传统风貌的建筑、街区、空间布局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历史上广大农村地区的小城镇多因定期的商贸交易活动而兴起,这类小城镇占我国现存小城镇的大多数。城镇中区位优良且流通方便的地方是商贸活动首先选择交易的场所,兼具商贸流通与生活场所的街道就成为小城镇的主要物质要素之一。例如阳朔的西街、兴坪古街、大圩明清一条街是旅游者进入小城镇的首选旅游点。这是因为街道线型的安排既体现出小城镇传统农商与现代旅游文商的气氛又体现出对历史景象的现实反映,是社会——空间互动关系的对照。遵循自然风貌的小城镇中街巷、院落两种物质形态是形成空间特色的根本因素。院落与庭院体现了小城镇的围合空间,院落是小城镇居民开展家庭娱乐生活、家庭成员交流感情以及家庭生态环境营造的区域。(二)加强旅游小城镇社会空间各种社会关系旅游小城镇的社会空间安排中,关系的描述常常涉及到旅游者、政府、社区居民等各个主体。小城镇是一类特殊的社区,既不同于城市社区也不同于乡村社区。这表现在小城镇社区参与主体间关系网络的特殊性。小城镇具有强烈的农商氛围,线型街道界面两边平齐的建筑店铺是对商业追求平等的喧照,各式会馆、行会的出现体现了追求情义般商业经营原则的向往又体现了对地域宗族的留恋。在旅游小城镇中,旅游者作为一大主体进入到小城镇的社会空间中,并且由于这类主体持续不间断的流入,滋生了旅游服务产业链,进而另一类主体旅游从业经营者也开始进入到旅游小城镇的社区范围。四、旅游小城镇空间研究的规划(一)空间上统一规划打破区域分割、以城为“图”的传统规划理念和规划模式,按照新的区域城镇整体生长规划理念和方法,在城镇整体生长空间范围内,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图底反转,以城镇整体生长空间的“图”,整体布局、统筹规划,统一制定城镇空间结构布局和产业布局方案,合理安排各类用地,在空间布局上做到“有机分散,集中紧凑”,以避免城镇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城镇发展规划强调,应在城镇空间范围内,根据城镇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分布、交通布局、生态环境容量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确定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的布局,使各职能区相互协调,促进区域城镇空间一体化进程。(二)功能上相互结合建成区和建成区外的绿色开敞空间在功能上是有所区别的,建成区体现了强烈的人口经济集聚性,而建成区外绿色开敞空间则为这种集聚提供了资源、土地、环境等方面的支持。城镇发展生长不是要消除这种功能上的差别,而是要使各自功能相互结合,各自发挥它们的优势,达到城镇和建成区外绿色开敞空间之间的功能、经济、社会的互补,实现共生共荣,共同发展。(三)部门间相互协调城镇空间的整合,不仅是物质空间整合,它还应包括经整体观与小城镇空间发展规划研究济空间、社会空间的整合,同时要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物质空间一体化,它应该是物质、经济、社会、生态规划的结合与统一;需要规划部门及国土、计划、园林、农业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和配合,建立横向协作的联系机制,避免各自为政、互相制约,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总之,旅游小城镇作为一类特殊的社区,其社会空间问题伴随着城镇化和旅游业的双向发展过程而展现。长期以来对于社会空间的研究关注于城市和乡村,小城镇社会空间问题应得到与其社会经济地位相应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