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提示】在古代中国经济结构中,包括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等几种形式,农业被统治者看做立国之“本”,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个体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是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形式,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突出的特征之一。在重农抑商的古代社会,手工业与商业始终是农业的补充,其发展长期受限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考要求】1、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B2、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A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B【知识结构】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课外阅读)二、耕作技术的演进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2、生产工具:汉代的生产工具、牛耕的演变、灌溉工具。3、水利事业:战国时期兴修的都江堰、郑国渠……三、古代土地制度1、商周时期的井田制;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A封建国家所有制;B地主土地私有制,最主要的形式;C自耕农(农民)土地所有制;3、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四、古代赋役制度(课外阅读)五、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重点知识梳理】一、古代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课外阅读)二、耕作技术的演进:1、耕作方式:从原始阶段的“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以牛田”)B(1)演进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在农业发达地区(黄河流域)出现牛耕和铁农具,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形成。汉代逐渐普及全国(但南方地区仍以“刀耕火种”为主)。(2)局限性:受小农经济的影响,长期停留在铁犁牛耕方式上,难以实现革命性的发展。2、生产工具的革新(耕作技术进步):农业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改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关键作用。(1)汉代:便于中耕的曲柄锄、便于收获的大镰、播种工具耧车等。(2)牛耕技术的发展演变:①东汉以前:主要是“耦犁”(二牛抬杠)②东汉:有些地方出现较轻便的一牛挽犁,这种技术有利于山地的开垦。③唐朝:曲辕犁,其优点是犁结构完备,能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标志牛耕技术的成熟。“耦犁”(二牛抬杠)一牛挽犁曲辕犁-2-(3)灌溉工具的改进①早期有戽斗,见书本P5②三国时期:翻车;③隋唐时期:提水灌溉工具:立井水车(北方)筒车(长江流域);④宋代:利用水力的水转翻车⑤明清:风力水车翻车筒车3、水利事业的发展(大禹和他的继承人)(1)水利事业发展的原因: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故早期史书将水利为主题的《河渠书》《沟洫志》列为专篇。(2)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A①大禹治水传说。②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李冰主持兴修的都江堰(四川成都平原)、郑国主持兴修的郑国渠(陕西关中地区)。注意这两个水利工程的典范均在秦国的辖区内。③秦朝:灵渠(人工运河)。④汉代:关中地区创造井渠法,至今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干旱地区⑤东汉:王景治理黄河;三、古代土地制度四、古代赋役制度(课外阅读)五、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B1、农业在古代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2、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进步;3、从经营方式看,小农户个体经营。小农户个体经营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4、从生产目的看,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5、地主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中占主导地位;▲如何理解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首先,“足”不是富足,而是指生产者生产的目的是满足自家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其次,自给自足,并不否认商品流通的存在,而是指生产者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第二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学考要求】1、古代中国的丝织业B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B3、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B【知识结构】一、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三种类型(形态):1、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家庭手工业和田庄手工业)2、官菅手工业3、私营手工业二、古代手工业的主要成就1、纺织业的发展2、高超的冶炼技术(1)青铜冶炼业(2)冶铁业3、享誉世界的陶瓷业-3-三、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重点知识梳理】一、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三种类型(形态):二、古代手工业的主要成就1、纺织业的发展(1)种类(按纺织原料区分):麻(葛)纺织业、丝织业、棉纺织业、毛纺织业(2)新石器时代:陶纺轮、骨梭、骨针等纺织器物的发现,说明纺织技术萌芽。最初纺织原料是麻(葛);(3)古代中国的丝织业B①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发现的茧壳,浙江吴兴钱三漾遗址发现的绢片等,说明新石器时代已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②商周:甲骨文有祭祀蚕神的内容,设有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玉蚕;国有六职其中有“妇功”;说明纺织业在经济生活中相当重要。③汉代:纺织技术已相当发达。具体表现:纺织品花色品种多、素纱禅衣、起绒锦技术、丝绸之路;④唐朝: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有相当规模;绒线毯⑤元朝:丝织业进一步发展阶段:绒锦、织金绒、天鹅绒。⑥明朝: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手工工场和雇佣关系的出现,标志资本主义萌芽产生;(4)古代棉纺织业发展①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②元朝:棉纺织家黄道婆,革新纺织工艺,创造新式纺车;棉布取逐渐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③明代:棉花种植面积扩大2、高超的冶炼技术(重点: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B)(1)商周青铜冶炼业:B①新石器时代:小件铜器,不是主要生产工具②青铜时代(夏商周):商:生产规模大(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西周:大多为礼制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铸造工艺水平高。(2)冶铁业:①已知的中国最早人工冶炼铁器是在春秋晚期;②战国中期后:铁器逐渐普及。生铁(高温炼铁)和块炼铁(低温炼铁技术)与世界上最早的地区大体同期。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的铁器,有淬火的钢件,说明淬火技术已有发展。③汉代:汉武帝铁业官营;开始用用煤作燃料;东汉初,杜诗发明水力鼓风机水排:B④南北朝:发明灌钢法。⑤北宋:煤作燃料明确记载。3、享誉世界的制瓷业(重点: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B)(1)陶器:原始时代:制陶工艺已相当高:彩陶、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2)瓷器:①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从陶到瓷的过渡,早期瓷器是一种釉陶,又称原始瓷器。②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釉陶(美术陶制品)唐三彩;名窑:越窑的秘色瓷(青瓷);邢窑、江西景德镇、四川大邑的白瓷;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③宋代名窑: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④清朝:粉彩瓷,康熙年间发明、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第三课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学考要求】“市”在历代的发展D【知识结构】一、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二、“市”的发展三、商业都会的崛起-4-四、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发展要求)【重点知识梳理】◆古代商业表现:交通运输、货币、市场、商业城市等角度◆古代商业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交通运输、货币、市场、商业城市、政策和商人地位等角度一、古代商业活动的概况1、商代:初步发展;2、西周:商品交易频繁,货币数量增加(骨贝、铜贝);3、春秋战国:出现了富足的巨商、繁荣的商业中心;4、汉代:商运活跃,富商大贾周流天下;5、唐代:商人远行贩运频繁,“俞大娘航船”;商运辅助性场所(邸店、车坊)兴隆;6、宋元:空前繁荣。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北宋益州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7、明代:①商帮出现:晋商、徽商势力最大;②会馆的出现。二、“市”的发展D朝代市的发展情况秦代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为官府出售产品的人,收受金钱时必须当面把钱投入容钱器中。汉代市有专门管理机构;市的封闭性的特征;长安9市南北朝草市(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形成;草市尉设立说明政府对草市进行管理。唐代草市普遍,逐渐成为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夜市”的出现反映原有“市”的管理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发展。)宋代市的发展突破了时空限制,商业街形成;草市有完备服务设施;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汴京(今河南开封)有夜市、晓市、庙会集市。明清商业区繁华▲概念:市与草市市一般指城郭之内,是城之市。草市一般在乡村,原来是乡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并且是一种定期集市,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到唐代,其中一部分发展成为居民点,个别的上升为县、镇,从而成为成为新的商业市区。三、商业都会的崛起四、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变化及特点(1)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促进经济进步;(2)市场形式多样,包括城市中的市和农村中的草市等(3)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活动发展限制,古代商业是农耕经济的补充,商业在古代经济中不占主导地位。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学考要求】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C2、“海禁”政策及其影响C【知识结构】一、重农抑商政策二、工商业的管理政策(课外阅读)三、“海禁”与“闭关锁国”四、资本主义缓慢发展【重点知识梳理】一、重农抑商政策C1、含义:重视农业,限制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的经济思想和政策。是古代历朝的基本经济政策。2、产生:-5-(1)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2)《吕氏春秋》:提出了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则3、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即巩固封建统治(根本目的)。4、原因:(1)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生产力低下,农业是古代经济最重要的部门。工商业流动性强,其发展会带来诸多社会问题(2)政治: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可端正民心,使其谨慎守法,有利于社会安定,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地位。也有于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兵役。5、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1)重农(统治者农本思想):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2)抑商:A传统的专卖制度,独占专利;B对市的严格管理;C关卡林立,对商人征收重税;D歧视商人和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商人在政治上法律上遭受歧视(此种情况直到宋代才开始转变)E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限制民营手工业发展;6、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1)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初期重视农业,保护了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并为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奠定基础。有利于维护政治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2)消极作用: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物,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妨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资本的积累,苛捐杂税限制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从而使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发展,是中国在近代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二、中国古代王朝工商业的管理三、“海禁”政策(实质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一种表现)C1、含义(内容):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对外人来华的贸易政策。※“海禁”政策和闭关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不是禁绝对外贸易;2、产生原因:①从根本上看,是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②是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产物。如清初主要是为了割断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③是面临外来殖民侵略的产物。如明朝为防止倭寇势力入侵,明中后期后为防止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④封建社会衰落,统治者害怕国外新思想的传入。⑤是封建统治者闭目塞听、盲目自大、愚昧无知产物;3、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的特点:(1)严禁民间对外贸易;(2)明朝对外贸易,注重建立和维护“朝贡”贸易体制;(3)明清时期都有短暂的对外开放(多口通商),如清朝的雍正时期一度“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这种“开放”实质是官方垄断性质贸易,民间往来仍然禁止。4、“海禁”政策的评价:(1)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有一定自卫作用,闭关并不能消除外来殖民侵略,只能妨碍自身的发展。(2)明清时期,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世界贸易活跃,但“海禁”政策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不利于中华民族同世界各民族的正常交流,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