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则”字用法考察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诗经》“则”字用法考察分析摘要:文章对《诗经》中的“则”字进行穷尽式调查、分析、归纳,描绘其使用状况,为研究“则”的用法及变化提供佐证。关键词:诗经;则;实词;连词《诗经》是西周至春秋时期重要的语言资料,从汉语语法研究的角度来说,它对研究当时的语法现象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诗经》中“则”字有65例,根据其语法功能的不同,可以把“则”分成实词“则”和虚词“则”两大类。实词“则”:名词“则”;动词“则”虚词“则”:连词“则”;副词“则”;助词“则”。《说文解字》:“则,等画物也,从刀,从贝。贝,古之物货也。”《段注》:“等画物者,定其差等而各为介画也。”《尔雅》:“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由此可知,表本义的“则”是实词,现在“则”的用法是实词虚化过来的。本文对《诗经》中“则”字的用法作定性定量的考察分析如下:1.“则”作名词,共出现7例。如:比物四骊,闲之维则。(《小雅·六月》)《诗集传》:“比物,齐力也。”比,并。骊,黑马。闲,今用娴字。《毛诗正义》:“则,法也。”言驷马操练得娴熟是作战的法则。诗意:四匹黑马齐壮,操练得合规章。2.“则”作动词,共出现3次。如: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小雅·鹿鸣》)南宋朱熹的《诗集传》:“足以使民不偷薄,而君子所当则效。”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盖视民犹民视。谓小民视之,不敢习为偷薄之行,而君子则‘是则是效’也”。则,与效同义。诗意:人民见他不敢轻佻,官儿向他学习,把他仿效。3.“则”作连词,共出现51次连接词与词,句与句,表示顺承、转折、让步关系。具体分析如下:表示顺承关系的有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两事在时间上相承,有“就”或“便”的意思,出现了13次。如: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召南·草虫》)《毛传》:“觏,遇。降,下也。”诗中女主人公心情平复和看见心上人时间有个相承性。诗意:已经看见了他,已经会见了他,我的心儿就放下啦。(2)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联系。有“那么”或“那么就”的意思,出现了20例。如:为鬼为域,则不可得。(《小雅·何人斯》)《毛诗传笺通释》:“按《东京赋》:况鬾蜮与毕方”,《文选》李善注引《汉旧仪》曰:‘魊,鬼也。’魊与蜮,古字通。俞樾:《汉书·东方朔传》:‘人主之大域。’师古注曰:’‘蜮,魅也’诗意:是个鬼呀是个魂,那就不见你的笑容。(3)所连接的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或解释,出现了8例。如:匪伊垂之,带则有余。(《小雅·都人士》)《郑笺》:”伊,辞也。此言士非故垂此带也。带于礼自当有余也。“诗意:不是他要垂下它,带子本来长呀长。(4)表示转折,有“却,反而”之意,出现了3例。如:鱼网之设,鸿则离之。(《邶风·新台》)吴闿生:“离,丽也。言所得非所求也。”《郑笺》:“设鱼网者宜得鱼,鸿乃鸟也,反离焉。”诗意:抛开鱼网把鱼盼,鸿雁便不幸遭了难。(5)《诗经》当中,“则”与“虽”组合,形成让步关系,有“虽然,尽管”之意,出现了7例。如:虽则如毁,父母孔迩。(《周南·汝坟》)《毛诗传笺通释》:“盖王政酷烈,……言虽畏王室,而远从行役,独不念父母之甚迩乎?”诗意:尽管差遣像火一样,但父母在近旁怎不挂心肠。4.“则”作副词,用于判断句中,出现了1例。曰予不戕,礼则然矣。(《小雅·十月之交》)《郑笺》:“礼下供上役,其道当然。”《集传》:“又曰非我戕汝,乃下供上之常礼耳。”诗意:还说我没害你,道理就是这样哩。5.“则”作助词,有两种情况:(1)句中,相当于“的”。出现2例。如:匪鸡则鸣,苍蝇之声。“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齐风·鸡鸣》)则,之。杨树达《词诠》:“则”陪从连词,与‘之’同。诗意:这哪儿是鸡儿的叫声,是那苍蝇嗡嗡闹的声音。这哪儿是东方的光亮,是那月儿发出的光。(2)句末,语助词,可不译。出现了1例。彼求我则,如不我得。(《小雅·正月》)《郑笺》:“王之始征求我,如恐不得我。”《通释》:“则”为句末语助词。故《郑笺》但云‘王之始征求我’,不释则字。诗意:他呀来寻求我,像怕得不着我。通过考察《诗经》中“则”的用法,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第一,“则”的本义是定出等差而区划物体,进而引申为法则,规则。用字之初是实词,但在《诗经》中实词仅使用了10例。这说明,“则”在西周到春秋时期正在逐渐走向虚化。第二,“则”在《诗经》中,主要用作连词,表示顺承,转折,让步关系。第三,“则”作助词慢慢消失。在语用中,还发展演变出了新的义项,如:在中国宋、元、明代小说、戏剧里常用的,与“做”相近:“则甚”表示做什么;“则”也可用作量词,指成文的条数:如,短文两则等。综上所述,则,是古汉语当中一个重要的虚词,它由实词慢慢转化为虚词。通过对《诗经》“则”的考察,条分缕析地分析其意义及用法。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了解“则”的语法及语用功能。同时通过穷尽式列举,可以得出结论:实词的用法约占1/6,虚词占5/6。这说明虚词“则”在《诗经》中占据了优势。(作者简介:雷琼(1986-),女,湖南省耒阳市,硕士,中二,耒阳二中,现攻读吉首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训诂学。)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