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1/课程:课业及其进程,广义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一般说来,课程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2/语文:语文是语言文学;语文是语言文字;语文是语言文章;语文是语言文化。3/人文性:一是指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二是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言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三是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与语文学科的思想性融为一体,构成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4/语言和言语的区别:语言指的是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句法和词汇,而言语指的是说话者可能说或理解的全部内容。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语言系统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它比较稳固,具有相对的静止状态;言语是个体应用语言规则进行交际的过程和结果,是语言系统中各种成分的自由结合,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之中。第二,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系统,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言语是个人行为,在符合语言规则的同时,具有个人体验的特征。5/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本体属性。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可以利用他来互相交流,达到互相了解。就外部语言说,他是交际工具;就内部语言来说,他是思维的工具,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彼此不能分割,因此,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本体属性。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有这样几层含义:一是指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二是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三是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因此,语文课程既具有鲜明地工具性,又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忽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就不能反映出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本体特点;忽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就等于抽调了工具性的内容与灵魂。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构成语文课程本体属性的基本特点。6/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都要以课程为中介才能实现,所以,确定课程目标,不仅有助于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的衔接关系,从而明确课程编制工作的方向,而且还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可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7/语文课程目标:是课程目标下的分科目标,是从语文课程的角度出发,规定语文课程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要求,他也就成为语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基本准则。8/语文素养:是指通过学习与实践,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9/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进行基本规范的纲领性问价,是编写语文教材、组织语文教学、进行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估以及考试命题的依据。10/语文新课程基本理念:一、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总的目标追求,从三个维度来建构语文课程目标体系,这三个维度分别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二、根据语文课程特点,注重丰富的人文内涵,既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又要尊重理解多元文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三、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和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四、突出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建构作用,力求实现建设有序、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课程理想;五、着眼创新精神,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自主探究能力;六、强调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发挥多种评价功能,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11/语文课程内容:是指语文学科关于听说读写的知识、技能、方法、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内容要素的总和,这些内容要素在以言语作品为载体的言语实践中得以整合。12/语文知识:广义的知识观把知识、技能和策略都统一在同一个“知识”概念里了,这种知识也就是所谓的“真知”,不仅包括了“知”,也包括了用“知”来指导“行”。我们这里所说的语文知识是狭义上的知识,是指关于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法则之类的陈述性知识,即一种“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13/语文课程内容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语文课程内容预设与生成是统一的。说语文课程的内容是预设的,是因为在课程实施之前,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都会对“教什么”“学什么”作出相应的规定和建议,教师与学生也会对此有一个大体的计划或安排。说语文课程内容是生成的,是因为从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等文件所规定的课程内容,到教科书所建议的课程内容,再到课程实施时师生所实际需要的课程内容,以及学生最终所获得的课程内容,并不是始终同一的课程内容,尽管它具有方向上的一致性,但总体而言是变化的,处于不断生成的过程之中。14/语文教材:“泛指”的语文教材范围广泛,包括社会、家庭、学校中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非书面的材料。“特指”的语文教材是指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需要编写,供师生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的材料,主要包括语文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语文学习指导书、语文练习册、语文音响材料、教学软件、语文活动材料、教学挂图、幻灯片等。15/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课文系统(课文是语文教科书的主体内容,具有独立的系统性,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开阔视野,涵养道德情操,建构文化的凭借,课文系统是语文教科书的一大特色)、知识系统(是指语文教科书所提供的语文基础知识体系,它包括四个方面的知识:听说读写知识、语言知识、文章知识和文学知识)、作业系统(语文作业系统也叫语文实践活动系统或训练系统,是指教科书为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知识,顺利实现知能转化,提高语文素养而依据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设计的各种思考与训练的内容体系)、助读系统(助读系统是教科书为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材料。它一般包括下列五类内容:注释类,包括注释、作者简介、选文出处、课文背景介绍等;提示类,包括单元提示、预习提示、助读提示等;评点类,包括旁批、总批、题解等;目标类,包括学习重点、难点等;图像类,包括插图、图表、多媒体课件等)。16/课程资源: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国际互联网、教师的知识等;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如教材、学科知识等。17/阅读:阅读是通过书面语言获得思想或体验情感的心理活动,是读者与作者以文本为凭借的对话。阅读对于人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的意义。18/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可以区分为认读能力(值得是对文本字、词、句的感知能力,是正确、流利地通读文本的能力)、解读能力(即在认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本的能力,包括理解词句的能力、理解段落的能力和理解篇章的能力。)、和鉴赏能力(即鉴定和欣赏文本的能力。所谓鉴定,即辨别和确定事物的真伪优劣;所谓欣赏,既享受、领略事物的美好和趣味)三个层次。19/阅读教学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住工具阅读浅易文言文。【获取知识。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在于是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剫教学的最主要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借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可以区分为认读能力、解毒能力和鉴赏能力三个层次;陶冶情操。同样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发展思维。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这是语文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策略;形成习惯。阅读教学的又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语言。阅读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语言积累。语言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通过感悟、模仿、积累而逐步发展的过程;阅读教学目标的辩证性。对阅读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把握应当具有辩证性。守孝,阅读教学目标应当全面把握。各种目标都是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缺一不可。其次,阅读教学目标的各个方面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再次,上面所述的六中目标也是相对的。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而言,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言,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无法罗列穷尽的。】20/如何理解多元解读和一元解读:21/写作:也称作文,指用经过自己构思、自己组织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书面形式。写作训练是运用书面语言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培养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22/写作能力发展规律的认识:写作能力主要分为三个方面:认识世界、整理思路、锤炼语言三个方面。【认识世界:文章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要写好文章就必须准确地认识客观世界,这种认识是一种全面的、客观的认识,而所谓“全面”是一种辩证的“全面”;整理思路:文章不是字词句的随意堆砌,应按一定的章法排列。要使文章得条理清楚,就得注意它的开头与结尾、段落与层次、过渡与照应,这就牵涉到学生本省思路的清晰;锤炼语言:主要由遣词造句(包括标点符号的运用)来体现。】23/学生作文评语该如何写:一、紧扣本次写作的基本要求。如安排学生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一篇游记,那么在批改时就以“移步换景”为重点,能“移步换景”者,承认其合格,甚至毫不吝啬的给以高分;未掌握者,重学重作,直至合格为止。至于学生习作中的其他问题,一般可少问甚至不问,实行“一作一得”,循序渐进,系统化的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其二,尊重学生的劳动。多鼓励多肯定,切忌讽刺挖苦,有可能伤害学生的话坚决不说,即使是批评,也要用比较含蓄的语句。其三,多批少改。实际上,一般学生对老师的改不怎么在乎,教师最好用批语指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改。24/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或多方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特定的交际目的,借助标准的有声语言和相应的态势语言进行听、说互动,双向或多向交流的一种实践活动。25/怎样创设多样的口语交际情境:不能同作业那般作孤立的静态设计,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产生“如入其境”的亲历感、现场感和对象感。只有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以交际互动为主要特征的口语交际能力,才得到有效的锻炼。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唤起学生身临其境、似曾相似的感觉,能否营造和谐、民主的交际气氛。创设情境的方式,从情境来源考虑有:教材情境,可以根据课文的配图创设情境,按照教材的文字提示创设情境,对教材的内容加以扩展创设情境;从情境的性质考虑有:生活情境,可以设计问路、买菜、打电话、逛商场等日常生活情境,还可以根据社会生活实际,创设如网络交流、推销商品、旅行导游等社会文化情境。从创设手段考虑有:问题情境,可以结合阅读与写作教学设计诸如“对不对”“好不好”“怎么样”等一些连贯的问题,以打开学生的思路。此外,还有视听情境,通过实物展示、图片张贴、网络视频和多媒体课件为进行口语交际创设生动的视听情境。创设情境要求:贴近学生生活,有助展开交际。26/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写读书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27/谈谈你对语文新课程评价理念的理解:语文教学评价的目的: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语文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坚持全面评价的取向,突出了语文课程评价的全面性。即语文课程内容的全面性和评价领域的全面性。语文课程目标的评价既要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描述和判断,还要对产生这一影响的多种因素和动态过程进行描述和判断;既要看到学生知识掌握和智力发展的一面,也要看到他们在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上发展的一面;语文教学评价的重心:注重学生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