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20世纪初美国的意识形态与外交政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浅谈20世纪初美国的意识形态与外交政策二十世纪初美国的外交政策,大体上分为两类:一是对远东太平洋等弱小地区采取的扩张主义政策;二是对欧洲列强和日本的外交政策,主要是表现为由采取孤立政策到扩张政策再到孤立主义政策的演变。一、20世纪初对远东与太平洋地区的扩张主义政策20世纪初,美国利用“门户开放”的基本策略,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扩张。自1900年至1914年,美国通过各种渠道,对中国输人大量的剩余资本。到1914年,美国对华总投资已接近六千万。美国就这样利用各种手段主要为经济手段,同其他国家争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牟取经济利益。同时,美国又使用均衡外交来达到其扩张的目的。日俄战争爆发后,美国支持日本,不仅在舆论上对日本抱以同情,而且在经济上加以直接的资助。1905年日俄战争开始,日本陆海军以弱胜强。虽然罗斯福对沙俄在远东的野心感到不安,对日本军队的战斗力极为欣赏,但是他也不愿意让日本在远东独大。罗斯福召集两国代表在新罕不什尔州普兹茅斯港进行和谈,他对调停人的角色非常着迷,连哄带吓,最终使两国签署了《朴茨茅斯条约》。罗斯福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并且获得1906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但是,战争期间,美国共借予日本美元达四亿五千万之巨,并且认购了日本债券的大部分。1905年,陆军部长塔夫脱与日本首相挂太郎缔结密约。规定对美日吞并的菲律宾与朝鲜予以相互承认。这是美国对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强盗式的侵吞。1917年,美日签订蓝辛--石井协定,承诺:“美国政府承认日本在中国,特别在中国之与日本属地接壤的部分有特殊利益。”美国以对日本在中国的“特殊利益”的承认,换取了日本对美国的“门户开放”的认可。二、对欧洲列强和日本外交政策的演变(一)孤立主义政策的历史背景孤立主义作为美国的对外政策,由来已久。建国初期,在国内,各州之间内争不已,难以形成统一的国家意志;在国外,又同英、法诸国矛盾重重,在国际舞台上一时难有作为。地理上,大洋横亘,成为与欧洲相据的绝好屏障,尤其在美洲大陆,美国一强独大,睥睨群国,美国由此产生了孤立主义思潮,即“不卷入”或“避开欧洲的争端”,不“与欧洲国家纠缠不清”的思想,进而在对欧外交上渐渐演化为孤立主义政策。1796年,华盛顿发表了《告别演说》,提出了美国应实行“避开与外部世界的任何部分永久结盟”的外交原则,他用的词虽然是“外部世界的任何部分”,但他的前文谈的却是欧洲.显然他不赞成把美国的命运与欧洲任何部分的命运纠缠在一起,以致使他们的和平与繁华卷入欧洲的野心、争夺、利益、情绪或反复无常的罗网中去。他不止一次地告诫美国:“我们对待外国的重大的行为准则是在扩大我们的商务关系的同时,尽可能少与它们发生政治关系”。华盛顿的中立宣言和告别演说所提出的这一原则,被认为是美国孤立主义思潮的发端,多年来一直被奉为美国外交的圭臬。美国本来就是一个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的国家,一切视当时的环境而相机行事,把满足当前自身最大的利益作为行动的最高准则,在对外事务中尤善如此。美国历届总统之所以对欧洲交替地使用孤立主义、扩张主义政策,对美洲机械性地贯彻扩张主义政策。总之,正是基于美国相对实力的强弱:逢强则采用孤立主义,苟安一隅;遇弱则施以扩张主义,咄咄逼人。(二)1900-1917的孤立主义政策19世纪晚期,随着美国资本主义垄断化的进一步加剧和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各种利益集团在对外政策的目标上出现了分歧,特别是在对欧政策上,形成了相对分明的两大派别,2即主要代表东部财团利益的“国际主义”派和代表中西部财团的“孤立主义”派。20世纪初的美国,孤立主义的主要势力一般集于共和党。而国际主义也就是扩张主义则多属民主党。从麦金莱(1897—1901)到西奥多·罗斯福(1901—1909)再到塔夫脱(1909—1913),这三位共和党籍的美国总统,都谨守美国孤立主义的传统,尽量不与欧洲发生过分紧密的政治与军事关系。直到1913年,与东北部财团、特别是与摩根财团有密切关系的民主党人威尔逊当选总统后,情况才有稍许变化。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如何行动,是积极卷入还是脱身事外成了一个关系美国全局的问题。在国内,孤立主义者与扩张主义者为此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当时美国的经济实力虽独步世界.但其军事实力上却远逊于欧洲强国。1914年,美国的陆军还不到25万人,而英、德早已建立了强大的陆军和海军舰队;况且,交战双方迫切需要美国的军火,因此美国只需维持表面中立,向交战各方出售军火就能获利。这种中立最切合美国实用主义的要求,也满足了资本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孤立主义政策颇受大多数资本家青睐。与此同时,受美国传统孤立主义思想的影响,舆论也倾向性地反对介入。因此,尽管民主党的威尔逊有着强烈的扩张欲望。但他表面上仍不得不遵循符合大多数资本家利益的孤立主义政策,只是到了1917年,他才有机会放弃孤立主义政策,使美国成为“最后参加资本家为瓜分利润而进行的世界大屠杀的最新最强的帝国主义”。(三)1917-1920年的扩张主义政策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美国认为,协约国有战败的危险,战争期间给予英法的大量借款可能化为乌有,因此美国决定直接介入。因为如果作为一个中立国家,美国“充其量不过能够‘通过门逢叫喊”,而美国的最大利益则在于门外赤裸的搏杀。于是,美国不惜脱去中立的外衣。战争期间,美军抵达前线,搏杀惨烈,光是伤亡官兵就近l2万。巴黎和会上,威尔逊又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主张,意图在政治上通过国际联盟,并借助战后超强的经济实力,成为世界盟主。但是,美国的扩张主义与英、法等国产生极大的冲突,美国的企图因他们的强烈反对而落空。尽管威尔逊用“为世界援救民主”的口号鼓动美国投入了扩张主义的战争,但孤立主义势力并未因此销声匿迹。战争硝烟未散,威尔逊和民主党就受到了孤立主义的猛烈抨击。战后,威尔逊苦心孤诣的国际联盟实权又为英、法所操纵。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国联盟约和凡尔赛条约还确保了日本的巨大优势,使日本成为美国在此地区的强劲对手,因此引起了美国的一片哗然。孤立主义认为,如果美国所承担的国际义务不能保卫美国在世界的统治地位和最大利益,那么美国就不应承担国际义务,也没有必要加入这一国际组织。国内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威尔逊违背了华盛顿的忠告和门罗主义的精神。1920年,美国大选,广大选民最终摒弃了国际联盟和威尔逊的民主党。主张孤立主义的共和党人哈定入主白宫,这也意味着美国又回归了孤立主义传统。[1]黄绍湘:《美国通史》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版。[2][美]莫里森等:《蔓利坚共和国的成长》(第1卷)第二分册,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