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税史重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财税史重点(请补充修正,具体细节请看书)(一)名词解释1.相地衰征;春秋时,齐国管仲实行的按土地好坏的等级差别,征收差额赋税的制度,标志着土地课征制度的开始。2.初税亩:春秋时鲁国最早开始对井田及井田之外的私人所占有的土地,按亩征收田税的新税制。3.子口税:外国商品进入内地或外商从内地收购土货出口,除在口岸海关缴纳5%的关税外,另缴纳2.5%的内地过境税,以代替沿途所经各地关卡应纳的税,即可通行全国不用再交纳任何税收。4.复进口税:又称沿岸贸易税,指外商在中国通商口岸贩运土货转口时所纳的税。5.厘金:晚清政府开征的货物流通税和交易税6.统税:以大宗机制商品为课税对象的消费税。主要对卷烟,麦粉,棉纱,火柴等主要民族工业厂商所征收的货物出厂税。7.货物税:是统税的继续和延伸,是对应课税货物的产制人、购运人课征的税,课征对象是各种货物。(二)简答:第一章先秦时期的财税1.齐国改革。(1)四民分业,编户齐民(2)官山海;(3)相地而衰征;(4)按劳绩定俸禄。2.商鞅变法(1)“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自由买卖土地合法。(2)均平田税,“訾粟而税”。(3)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打击游惰。(5)鼓励分家立户,以增加纳税服役和劳动力的人口。(6)实行按人征收军赋的制度(人头税、口赋)。(7)统一度量衡。课后思考题1.中国财政产生的条件。1、物质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2、社会条件:社会分工的发展、公共管理的需要。3、政治条件: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国家的成立。2.试述先秦时期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及其启示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管理体制演变1、由“有封有建”的王朝诸侯分级管理体制向“有封无建”的统一集权的方向发展;战国时,各诸侯国都建立了以王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诸侯国之间各自为政,诸侯国的财政有集权的倾向。2、国家财政与王室财政的分离;春秋时期王室财政与国家财政仍然混为一体,这种体制到战国晚期才逐渐分离开来。3、上计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上计的内容非常详细,通过上计制度,为国君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官员及财政管理办法和手段,加强了正在形成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4、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财政的监督。秦汉时期派遣史掌监财政及地方各郡,就是由战国时期这项制度演化发展而来的。启示:改革要适应生产力的进步;改革的目的要是为了国家的发展;财力分配要用于公共需要;财政税收反作用社会发展变化的能量有时候是十分强大的;进步的财政税收改革必然会侵犯社会某些阶层的既得利益,因而激烈的改革往往会遭到激烈的反抗。3.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有哪些特点?1、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奴隶的创造2、财政征收形式为租贡税合一的实物交纳3、分田制禄,井田制赋4、在管理体制上,一是公私财政不分,即国家财政同皇室财政不分;二是实行地方分权、分级的管理5、“量入为出”的财政管理的原则6、分官理财的任职结构7、实行财政任务与吏治奖惩的上计制度4.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及给我们的启示:主要内容: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适应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为进一步改革残存的奴隶制,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其中较有代表的有春秋初齐国和鲁国的税制改革,战国时的李悝变法、吴起变法、邹忌改革和商鞅变法。其中最典型、成效最大的是秦国商鞅变法。改革的历史意义(一)春秋时期1、向井田之外的生产所得课税,从法律上否定了当时社会格局赖以存在的政治经济基础井田制,从而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国家向社会增加赋税负担,从而鞭策赋税负担人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了财政收入,满足了争霸对财政的强烈需要;(二)战国时期1、进一步推动了封建私有制的确立;2、进一步推动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3、形成并实践了财政税收政策为实现社会目标服务的可能性和可行性;4、以合理的财政分配实践揭示了财政分配本身是一门学问春秋战国财政改革的启示:1、财政税收反作用社会发展变化的能量有时候是十分强大的;2、进步的财政税收改革必然会侵犯社会某些阶层的既得利益,因而激烈的改革往往会遭到激烈的反抗。第二章秦至清代的赋役制度1.秦至清代赋役制度(主要是两税法和一条鞭法)试述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基本精神及意义。原因: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与此同时,按垦田面积征收的地税和按贫富等级征收的户税逐渐重要起来。安史之乱以后,赋税制度非常混乱。赋税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基本精神:1、财政原则,“量出以制入”,即政府先预算财政支出规模,然后再据以确定全国应征赋税总额,再摊派到各地征收。2、课税主体,不分主户、客户,一律按现居住地的户口登记簿为准纳税,对于不定居的商人按定居商人的标准纳税。3、课税客体及课税原则,即一律依据贫富和拥有的土地、资产的多少来纳税,原来享有蠲免赋役特权的官僚、贵族、僧道户等也不例外。4、对租庸杂徭的处置及纳税期限,“将租庸杂徭都并入两税,“今后除两税外,辄率一钱以枉法论”。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完纳时间不得超过六月,秋税不得超过十一月。5、计税依据,“以贫富为差”、“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即新税制中户税仍以资产多少为标准定出各户的等级,地税以的垦田数为标准,各州按旧有数额分摊于各地。6、计税手段和纳税物品,即以货币计税,实际征收时再折纳实物。7、确定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原则,三分制:上供、送使、留州。历史意义:1、财政原则:有利于限制赋外加赋的发生;2、课税客体:开始了以资产为课税客体的历史,扩大了纳税面,体现了税负均平、税收普及原则;3、计税手段:开创了以货币计税的先例,使全国有了统一的计税标准;4、税收征管:简化了税制和征收手续,减少了税收成本;5、财政权益分配:加强了中央控制财政的权力。局限性:1、财政原则,量出制入,直接导致政府支出规模扩张和摊派;2、货币计税、折征实物,使纳税人的负担不稳定;3、税率和课征标准,配赋不均;4、两税之外,法外加征。简述一条鞭法的基本精神和历史意义:基本精神:(1)赋役合并、正杂统筹。将明初以来分别征收的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并在一起征收;并把以前向地方索取的土贡方物、上缴京库的岁需及本地存留的费用,都并入一条鞭法内编成总数来征收。2)对役法的改革,将差役中的力差全部改为交纳代役银。官府所需力役从所收税款中出钱雇募,不得无偿征调。在农业赋役制度上,无偿征发劳动力的徭役制度被募役制代替。(3)课征对象是田亩。对人税转为对物税,由“丁、产从户”,改为计亩征银。4)纳税形态——赋役改为征银,以银折收。(5)课征方式——官收官解。“计亩征银,折办于官”。历史意义:1、赋役合一,标志着我国沿袭了近二千年的赋役平行制向近代租税制转化;2、以银代役,对人税转为对物税,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为工商业发展提供较多的劳动力;3、在清查土地和资产的基础上实施,扩大了负担面,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均平税负的作用;官收官解,减少了胥吏营私舞弊的现象。4、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课后习题1.把握秦至清代中国赋役制度的演变规律第一,征课形态——赋税和徭役两条线,由分离到统一。一条鞭法和地丁钱粮结束了中国赋税、徭役平行征收的历史,中国土地所有者承担的赋、税、役的三元负担结构达到最后的统一和完善;第二,征课对象——人和物两条线,对人课税逐渐向对物课税转移;第三,征课内容——实物、劳役与货币三条线,货币税逐渐取代实物税和劳役。第三章秦至清的工商税收1.历代封建国家向以重农抑商为国策,为何工商业仍然不断发展?一、从政治方面看,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统一局面的形成和巩固,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二、从地理方面看,我国古代很多大城市所处地理环境优越,陆路、水路发达,各城市、各民族之间贸易频繁,同时在长三角地区出现了繁荣的商业圈,为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三、从重农抑商的本质看,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方法措施就是把商业从私人手里夺过来,改为官营方式,但是工商税是仅次于农业租税的重要财政收入,国家要增加财政收入,就会以官营的方式让工商业发展。2.从历史上工商税收制度的发展中可以得到哪些历史启示?启示:中国历史上工商税收的发展,一方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工商业的发展、货币化程度的提高,为工商税收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又是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历史上很多朝代的统治者,在工商税税种创新及征收手段的探索上费尽心机,推动了工商税收的发展,但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没有从发展经济的角度考虑,因此封建国家的工商税收基本作用就是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第四章秦至清代的非税收入1如何认识封建国家的官营商业行为?主要形式是官营专卖“官山海”(一)盐专卖1、西汉盐专卖政策;官府经营,严禁人民私煮盐。2、隋和唐初,对盐既不专卖,也不征税。3、宋代盐法实行“禁榷”和“通商”;宋代盐制:计口授盐法、折中法、盐钞法、引盐法4、元朝实行盐专卖:引岸行盐制、计口授盐制、设局官卖制、官卖商买制、入粟中盐制。5、明清两代以盐专卖为主。明实行纲法。清实行官督商销的引岸制度和官运官销制(二)酒专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收入,节约了开支。但买扑户一般为地方权势之家,他们和官府勾结,一方面减少向国家交纳的收入,另一方面随意抬高酒价,结果造成百姓负担加重,而酒利却归于买扑户和贪官。(三)茶专卖(四)其他官商行为1、均输、平准2、宫市、和买。这一系列行为有利于我国封建社会商业发展,促进社会经济进步,也为我国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埋下伏笔,但是,由于这些政策都建立在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基础上,因此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第五章封建国家财政保障与支出1.封建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有哪些具体形式?一是弃婴养育因生计所迫,自宋代设立慈幼局、婴儿局后,历代全婴堂、育婴堂之设史不绝书。二是助学济困因为家境贫穷而辍学的优秀者不在少数。政府与社会都非常关注如何救助这些贫困学子。三是贫病救治。自北宋政府大力兴办义诊慈善机构后,至南宋蔚然成风,并作为地方官员要善政加以鼓励。四是养老善终。自北宋崇宁年间在常平仓下设立安济坊、漏泽园后,以赡养孤寡老人为宗旨的养济院、居养院、安济院纷纷建立。五是理丧恤葬。六是失业救济。2从封建国家的财政支出中可得到哪些启示?在提高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管理效率中同样具有如下积极的借鉴意义:一,在财政支出目标方面强调“用之于民”“以财生财”中国对税收与财政支出自古就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说法,这些都强调国家财政支出的职能,一方面要重视民生,为国家提供公共产品和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服务,另一方面,也在于使国家有稳定可持续的资金链条,能够稳定地发挥其职能。二,“开源节流”是制定财政支出政策的工作原则。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治国方针。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思想至今仍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要真正做到有效的‘节流’,其必备途径就是要不断强化财政监督机制。三,“量入为出”是制定财政支出政策的基本方法。“量入为出”的思想对于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仍具有进步的时代意义。这种观点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历史上官吏贪赃枉法的现象严重,而这正是国家财政开支腐倡廉,端正社会风气,又可整顿经济秩序促进生产与流通的正常发展。四,省官厚禄,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惩治贪官污吏,是减少财政开支重要原因之一。第六章封建国家的财税管理从秦至清代财政管理体制谈其财政特点。封建国家的财政管理体制是中央集权,没有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划分,强制对全国的财源进行统一管理。中央集权集中的仅仅是财政职权的集中,而不是财政责任的集中。国家财政的收入与皇帝个人的收入常因皇帝私欲和高高在上的皇权而没有分割开来,使国家财政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能。封建国家的财政管理仅是消极被动地管理。第七章清代晚期财政1.晚清财政制度的变化(1)财政收入方面。田赋,盐税等更加繁重:新开征了关税和厘金,且税额增长很快,成为清政府财税收入的大宗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