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闫兵每次提到中国的四大发明时,我心中都会充满自豪,对中国为世界的科技发展做出的贡献感到无比骄傲。但放眼近代乃至现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并不如古代那般辉煌灿烂,这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是什么使得拥有悠久科技文化历史的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呢?当然,这个问题也困扰了很多对中国科技发展史感兴趣的人们,英国著名科学李约瑟博士便曾提出:“为什么近代科学不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间产生,而只在欧洲发达起来?”这个问题的提出虽然让国人有一种历史的尴尬与遗憾,但它却在某种程度上引导我们更进一步的深刻反思自身文化所存在的缺陷,并指导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为科学进步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我们应努力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本文未收集太多的资料,仅谈一下对该问题的个人看法。一、传统文化的制约1.文化圈的单一中国传统思想以儒学为主,尤具是汉代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之后,儒学经过历代统治阶级的提倡,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观念。儒家思想盛行独道,其他百家被严重地抑制,春秋战国时期的那种百家争鸣的局面再也不复存在,而文化的竞争与交流可以说是科学精神萌芽的肥沃土壤。单一的儒家思想注重伦理道德,而忽视(或轻视)对自然的研究。孔子的弟子子复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意思是说研究自然是小技艺,虽有可取之处,但恐怕它妨碍了远大事业,所以君子不去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而荀子讲得更为明确:“万物之怪书不说,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面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磋而不舍也。”《荀子·天论》一切以伦理道德为重,研究自然则是雕虫小技,旁门左道,是“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儒学这种不重视自然的研究,不重视实际的观测和精密的分析,影响和阻挡了科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难以实现质的飞跃。尤其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科学成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工具,严重束缚了人们的创造力、想象力的发挥,成为阻碍中国科技发展的绊脚石。2.理性思维的缺乏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在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如阴阳概念至今仍是中医的医理基本用语,许多著作如《抱朴子》、《梦溪笔谈》、《本草纲目》中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理性精神的匮乏,使人极少对自然进行研究,或层次是非常低的,基本上没有超出经验的层次,没有升华到系统的理论体系,故而有人指出,中国古代科技是“技术”发达而“科学”落后。3.传统文化的封闭性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地理的,也有文化自身的原因。再加上古代文化成就显著,后人在祖先耀人成就的光环下、很容易熏陶出“唯我独尊”的心态。封闭性的传统和“唯我独尊”的心态结合一起,使近代中国在西方科学技术相抵触的过程中,对之顽强地抵制、排斥。清代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被迫打开国门,被动地接受近代科技,但也只限于“技”,要“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修建工厂,引进西方先进的工业,而对对科学思想却是排斥的,骨子里仍顽固地坚持儒学的思想。用张之洞的话说就是:“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冶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4.传统思维方式的缺陷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强调整体,推崇直觉,不注重逻辑思辨。由于重视整体思维,因而缺乏对事物的分析研究,由于推崇直觉,因而特别忽视缜密论证的重要。中国传统中,没有创造出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的严密体系。到了近古时代,也没有出现西方16、17世纪盛行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更没有伽利略所开创的实证科学方法,不得不承认这是中国传统思维方法的重大缺陷。二、社会制度的制约1.绝对皇权的存在绝对的权力首先造成了人格奴性与精神的束缚,其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思想界的封闭和科学精神的匮乏。中国古代高度集中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严重妨碍了古代科技向近代科学技术的转化,尤其是限制了知识分子创造力的发挥。大量与手工生产有关、与官僚切身利益无多大关系的科学技术,根本得不到掌握政权的官僚的重视,甚至被无端扼杀。例如,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百科全书,它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所做的总结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被译为日、法、英等多种文字,广为流传。但在中国却备受冷落,失传了300年。2.选材制度的僵化在隋朝开始的科举选材制度虽然在那个时代比起九品中正制来说已经有不小的进步,但是对于现代科学技术而言他又是那么的落后。科举制度的考试主要是写文章为主,人文知识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内容,而且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往往也是出那种有利于统治者政策实行的考题。广大学子十年寒窗都是沉浸在四书五经和程朱理学之中,根本无暇顾及自然科学的,僵化的考试形式也抹杀了读书人的创造性,到最后即是能考取功名,那也只是会臣服于统治者的臣子罢了。到了封建统治的后期,随着封建统治的日益衰弱,科举制度也日益腐败。各种贿赂充斥在考场之中,各种买官卖官也出现在官场,选拔出来的人才根本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他们更多的是想着如何搜刮民脂民膏,如何在任上赚取更多的钱财。现代科学技术要求人掌握大量的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而科举制度只注重人文学科忽视自然学科的做法自然阻碍了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产生。所以,古代的知识分子在封建制度下,—生皓首穷经,把毕生精力用于对儒学经典的注疏、研读之中,把科技视为雕虫小技而不屑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便去研究,也是本着治理国家这一实用目的。三、经济发展的制约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传统农业在战国时期随着制度的改革,工具、技术的改进,生产效率得以迅猛提高,过去大田的集体耕作形式逐渐被小亩的个体耕作形式所取代,农业经济分解为小农分散经营的个体经济。土地成为个人的私有财产,农民被局限在有限的土地上。而一家一户的生产单位同时又成为基本的消费单位,土地上的收获多是自产自销,在种植粮食的同时又自己生产各类手工业制品,男耕女织成为古代传统农业家庭的基本形式,进而逐步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有很强的封闭性,对外部世界的需求甚少,满足于吃饱穿暖的水平,使人们养成了因循守旧的滞后心理,使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丧失了内在动力。小农经济使个体的、散漫的农民在自然灾害的威胁之下束手无策,故而古代社会形成了具有周期性的经济波动。经济的波动,社会的动乱,无疑使古代科技的发展受到了沉重的打击。2.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奉行重农抑商政策,认为农业才是真正的生产,而商人只消耗的,损人利己的寄生虫。这种以农为本的思想使中国商业发展的根基不足,发展极其缓慢,虽然有萌芽产生,但是没能出现一个强有力的、持续的、扫荡封建社会的经济运动。自给自足的封建生产关系仍然没有收到太多的冲击。农民们租地主的土地生产作物,过于繁重的税负和利息使得农民们没有多余的作物拿到市场上去交易,农民的一生都被牢牢的绑在了土地上,基本上失去了从事商品生产的时间。并且手中握有大量生产资料的地主阶级在“重农抑商”的思想的影响下,往往不会拿已有的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他们多是购置更多的土地,兴建更多的房屋,如此就失去了工商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金和生产资料了。工商业得不到发展,与之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就难以产生和发展了。总之,中国近代科学的落后是有其内在和外在原因的,各个原因之间也不是相互独立的,这些原因相互影响,最终使中国近代的科学远远落后与西方。理解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对于我们珍惜和坚持改革开放的思想,积极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无疑有重要作用。相信中国的科学技术必将在不久的将来重新焕发光彩,为推动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