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心理的实质三、心理学的发展简史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根据概念,即可得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动物的心理现象——社会心理现象个体心理现象第一章第一章个体心理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认知过程——知情绪情感过程——情意志过程——意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自我心理二、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1、脑是心理的器官(1)物种进化的证明(2)脑受损的证明2、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就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脑的反射活动。其环节有:第一章开始环节中间环节终末环节(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内容的源泉2、社会生活条件是人的心理基础如:野生儿(三)人的心理是积极、能动的反映1、人对外部现实的反映具有目的性与选择性2、人对外部现实的反映要求揭示事物的本质3、人能调节自己的反映活动第一章(四)心理是行为的调节与控制系统1、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策动心理学、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社会学习理论学派的认识现代心理学:行为是人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之下,根据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去实现目的的外部活动。2、个体行为产生模式3、心理对行为的调控刺激新需要动机行为目标需要第一章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科学心理学诞生的历史背景1、科学心理学的哲学源头(1)亚里士多德:《灵魂论》(2)笛卡尔:身体的一切活动是由生而具有理性的心所控制的——理性主义(3)洛克:提倡经验主义强调人类一切知识均来自后天经验——经验主义“白板说”第一章2、科学心理学的生物学源头达尔文的划时代著作——《物种的起源》3、科学心理学的生理学源头(1)缪勒:主张大脑是分区专司(2)赫姆霍兹:提倡色觉理论和听觉理论(3)费希纳:主张采用实验方法来研究第一章(二)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879年,德国的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座心理实验室。第一章(三)科学心理学的发展1、构造主义——冯特观点:(1)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2)主张详细研究意识的构成成分——感觉、意象、感情三个要素;(3)提出了研究方法——内省法。内省法:即自我对其内在经验感受的客观观察和分析来从事研究。第一章2、机能主义——詹姆士观点:(1)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2)认为应详细研究意识的作用——使有机体适应环境;(3)依然采用内省法进行研究。第一章3、行为主义——华生观点:(1)反对意识,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行为并提出了著名的公式——SR(2)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4、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观点:(1)主张心理学应关注人的人格,并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2)提出了意识与无意识之分(3)其理论建构的基础是性本能观第一章5、认知心理学(1)早期的认知心理学——皮亚杰观点:提出了同化、顺应和平衡建构了人类思维发展的阶段论(2)现代的认知心理学——奈塞尔观点:认知是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发展了研究方法——计算机模拟法、反应时记录法等等。第一章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专有名词1、被试——主试2、变量——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反应变量3、抽样——样本4、信度与效度可信性与准确性第一章(二)具体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隐蔽式观察法公开式观察法描述观察法取样观察法2、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3、实验法注意实验对象的选择与分配第一章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是指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包括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2、情绪情感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3、意志过程:人自觉确定目的,有意识地组织、调节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第一章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在展开时刻与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状况和相对稳定的状态。特点有:综合性动态性第一章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和价值观2、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和能力3、自我心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第一章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第一章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心理自我认知——涉及“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我体验——涉及“我对我自己是否满意、快乐”,“我是否达到了我的理想”自我控制——涉及“我是否能控制自己实现我的理想”等等第一章第二章认知理论第二章一、认知过程概述二、感知觉三、记忆四、思维一、认知过程概述(一)概念认知是指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二)组成成分1、感知觉2、记忆3、想象4、思维5、言语第二章二、感知觉(一)感觉1、概念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认知过程。2、分类(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摸觉(2)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第二章(二)知觉1、知觉概述(1)概念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2)加工过程——自下而上的加工自上而下的加工(3)知觉的种类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可以分成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和味知觉根据人脑认识的事物特性,可以分成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错觉等等。第二章2、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对象与背景——选择性取决于:空间的刺激组合时间系列中(2)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性(3)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意义性作用: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4)知觉的恒常性——恒常性影响因素主要是:视觉线索第二章3、空间知觉(1)形状知觉影响因素:原始特征轮廓与图形图形的组成成分识别中的心理成分(2)大小知觉影响因素:眼睛视网膜与物体的距离物体的熟悉性邻近物体的大小对比体态变化第二章(3)深度知觉与距离知觉影响因素:肌肉线索——调节、辐合单眼线索——对象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相对高度纹理梯度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双眼线索——两眼视差第二章4、时间知觉(1)时间知觉的形式——时间的分辨时间的确认持续时间的估量时间的预测(2)时间知觉的各种依据——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根据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借助于计时工具(3)影响因素——感觉通道的性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与性质人的兴趣和情绪第二章5、错觉(1)概念人的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的现象。(2)种类A大小错觉——廖勒——莱耶错觉潘佐错觉垂直——水平错觉贾斯特罗错觉多尔波也夫错觉月亮错觉第二章B形状错觉——佐尔拉错觉冯特错觉爱因斯坦错觉波根多夫错觉第二章三、记忆(一)记忆概述主要解释一下记忆的加工模式1、感觉记忆2、短时记忆时间大约为15~30S容量为7+2个信息组块3、长时记忆第二章(二)增进记忆的方法1、遗忘规律——艾宾浩斯基本观点是: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影响因素有:时间因素识记材料的性质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2、增进记忆的方法——直观形象法、图表法谐音记忆法、归类记忆法联想法、歌诀法第二章四、思维(一)思维的概述1、概念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过程。2、特征——概括性间接性问题性3、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第二章4、思维的种类(1)根据思维任务的性质来分直观动作思、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思维进行的方向来分辐合思维、发散思(3)根据思维结果的创新性来分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第二章(二)思维发展理论主要解释一下皮亚杰的理论1、概念同化:即个体将新的刺激事件,纳入个体现存的行为模式或认知结构之中的过程。“刺激输入的过滤与改变”顺应:个体借助与新知识或观念接触,促成原有结构发生改变或创立足以容纳新事物的结构的过程。“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平衡:同化和顺应两种心理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稳定状态。第二章2、思维发展阶段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特征:开始形成“客体永久性”,对行为的目的与手段开始进行分离,行为有了一定的目的性。(2)前运算阶段(2——6、7岁)特点:相对的具体性——”泛灵论”;呆板性——只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的重要性;不可逆性;思维是自我中心主义;转导推理——儿童从一个特定的事物推论到另一个特定的事物。第二章(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特征:相对的抽象性相对的灵活性具有可逆性思维过程中逻辑性和现实性的成分不断增强,开始演绎推理的思维。(4)形式运算阶段(12——16岁)特征:思维摆脱了具体事物的约束,能将事物的内容与形式区分开来,进行假设和逻辑推理。第二章创造性思维的特点1、新颖性2、流畅性3、灵活性4、精密性5、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统一。第二章第三章行为动力理论一、需要理论二、动机理论一、需要理论(一)需要的概述1、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2、特征对象性动力性社会性第三章(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第三章2、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1)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只有较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高一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2)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所占比例由大到小越向下的层次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越大,越向上的层次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越小。(3)七个层次可概括为两种水平基本需要成长需要第三章3、评价(1)优点A其需要层次理论具有普遍性。B其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C其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2)缺点A降低了社会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B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第三章二、动机理论(一)动机的概述1、动机的含义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2、动机的作用激发、指向、维持强度——解释动机与效果之间的关系具体解释一下动机之间的作用第三章3、动机的分类(1)从动机来源远近和起作用的久暂来分直接的近景性与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2)从动机起作用的大小来分主导性学习动机与辅助性学习动机(3)从动机的表现形式来分内在学习动机和外在学习动机(4)从动机起作用的范围来分普遍型学习动机与偏重型学习动机第三章(二)动机理论1、本能论(1)詹姆斯(2)麦独孤——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来源于本能(3)弗洛伊德的本能论(4)劳伦次的“印刻”研究2、强化论班杜拉——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第三章3、归因理论——韦纳努力能力运气任务难易度内外源内内外外稳定性不稳定稳定不稳定稳定可控制性可控制可控制不可控制不可控制第三章4、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1、总的观点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因素所组成:获得成功避免失败第三章2、分述(1)认为追求成功的倾向是由追求成就动机的强度、成功的可能性和成功的诱因值三个部分共同作用的结果。Ts=Ms×Ps×Is(2)认为避免失败的倾向是由回避失败动机的强度、失败的可能性和失败的诱因值三个部分共同作用的结果。Tf=Mf×Pf×If第三章公式换算:Ts=Ms×Ps×Is(1)Is=1—Ps(2)Tf=Mf×Pf×If(3)If=1—Pf(4)Pf+Ps=1Ps=1—Pf(5)(4)+(5)If=Ps(6)Ta=Ts-Tf=(Ms×Ps×Is)-(Mf×Pf×If)=[Ms×Ps×(1-Ps)]-[Mf×Ps×(1-Ps)]=(Ms-Mf)[Ps×(1-Ps)]第三章(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优化教学情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求知欲望A提出与已有知识矛盾的现象B先教给学生一个基本法则,在学生理解后,再举不符合这一法则的事例C提出有几种选择答案的问题(2)运用新异刺激,唤起好奇与注意(3)调节教学气氛,保持良好情绪首先,教师要有积极饱满的情绪其次,教师还应善于调节学生的情绪第三章2、努力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1)帮助学生成功,增强成就动机A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B观察学习能力相近者的学习行为C引导学生坦然面对失败D鼓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