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龙应台龙应台,女,作家。1974年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深造,攻读英美文学,1982年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现任香港大学传媒及新闻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台湾清华大学徐贤修讲座教授。著有《野火集》、《孩子你慢慢来》、《这个动荡的世界》、《孩子你慢慢来》、《干杯吧,托玛斯曼》、《百年思索》、《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亲爱的安德烈》等作品。《目送》共包含73篇散文。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整本书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以及“满山遍野茶树开花”。作者的笔触中,包含了父亲的离逝,母亲的衰老,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坚强坦然。2021/1/8相信大家对《目送》一书的第一篇《目送》很难忘。这一篇曾被选入成都市2012年中考语文试卷。现在就让我们再来感觉一下这一个令人回味的经典篇目。经典片段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2021/1/8短短的文字中,作者目送儿子渐渐长大的背影,目送父亲渐渐老去远离的背影。不禁让人感觉到她对儿子的挂念和不舍以及面对儿子的成长难以释怀的落寞和她面对父亲的老去而无法挽留的痛楚任何亲人只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片段,生命中的有些成长是我们必须独立面对的。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种种失去的落寞与痛楚时不能太过悲伤或痛心。这是我们生命中的必然。我们只应珍惜属于我们的每一份情缘。文章将深刻的哲理寓于深情的叙述之中。透过作者极富真情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寄寓其中的人生哲理,让人学会珍惜亲情、珍惜生命,让我们沉静下来,纯粹起来,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经典片段赏析我每天打一通电话,不管在世界上哪个角落。电话接通,第一句话一定是,“我──是你的女儿。”如果是越洋长途,讲完我就等,等那六个字穿越渺渺大气层进入她的耳朵,那需要一点时间。然后她说,“雨儿?我只有一个雨儿。”“对,那就是我。”“喔,雨儿你在哪里?”“我在香港。”“你怎么都不来看我,你什么时候来看我?”“我昨天才去看你,今早刚离开你。”“真的?我不记得啊。那你什么时候来看我?”“再过一个礼拜。”“你是哪一位?”“我是你的女儿。”“雨儿?我只有一个雨儿啊。你现在在哪里?”“我在香港。”“你怎么都不来看我,你什么时候来看我?”……这样的谈话,可能现在还没有出现在你的生活里。但如果有一天你的父母老了,他们也只记不住刚说过的话,连儿子女儿都叫不清楚。那时的你会有什么感想?多回家看看他们?多陪在他们身边?就像作者,她对母亲的深深的爱,她一直不厌倦的守护着自己的母亲,爱着母亲。尽管母亲已经记不得事情甚至听不出自己女儿的声音,但是她没有一点怨言,她还带着母亲去到原来她们一起去过的公园,一起坐过的长椅,母亲还会挽起她耳尖的垂发。这份亲人之间的爱是永远无法被取代的。我读目送作者描绘的是平凡的生活、平凡的事,而字里行间流露的是,幸福、心酸、回忆、思恋、哀叹……“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和人做终身的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我们有家的温暖、亲情的呵护、父母的关爱。当我们起早上学,谁为我们热一锅冒着热气的牛奶;出门时,谁在耳畔絮叨不停,谁在你走后,依依不舍目送你的身影消弭在视线外;回家后,是谁掌勺,帮你削苹果的人又是谁……我想,《目送》教会了我很多。在这漫长而短暂的人生中——当好好珍惜身边美好之物,关爱父母、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