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复习课件人教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重大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专题综合提升一、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历程、特点1.历程时期特征表现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掀起洋务运动时期特征表现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从学习制度到学习思想文化层面,用资本主义制度改造中国社会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开展了戊戌变法运动;革命派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政治,发动了辛亥革命;激进派提倡民主与科学,掀起新文化运动时期特征表现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经历了学俄国走十月革命道路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历程无产阶级向俄国学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掀起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特点(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主要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2)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3)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4)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对点训练]1.(2019·北京朝阳区模拟)“时代词汇”是记录社会前行的路标。“自强、自立、自存、自治、竞存、适存、进化、进步等,有些人的姓名或字号中大量出现适之、竞存、演存、演生”等词汇。这批新词汇开始广为流行的时代最有可能是()A.太平天国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C.维新变法时期D.国民革命时期解析:选C。据材料“自强、自立”,可知是对外的口号,而太平天国反对的是清政府,故A项错误;材料“适存、进化”说明提倡体制的改变,与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主张不符,故B项错误;维新变法是挽救民族危机的“自强、自立”,也是主张君主立宪的“适存、进化”,且材料“适之、竞存、演存、演生”是维新派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的主张,故C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是国共联合推翻北洋军阀,不是“自强、自立”,故D项错误。二、近现代中国的四大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或精髓民权主义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解决的问题民族独立、民主共和、民众生存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及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1924年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地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使中国人民醒过来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使中国人民站起来指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新时期的指导思想,引领中国迈向小康社会[对点训练]2.(2019·安阳高三调研)1926年5月,毛泽东在广州举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开设课程中有“革命画”(政治宣传漫画)一课。这说明当时()A.中共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农村B.农民阶级已成为中国民主革命主力C.中共已确立正确的革命道路D.毛泽东认识到农民对革命的重要性解析:选D。根据材料“1926年5月,毛泽东在广州举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开设课程中有‘革命画’(政治宣传漫画)一课”可知,毛泽东在此时已经很注重对农民阶级的团结与争取,故D项正确。三、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文艺发展的阶段特征与主要表现时间阶段特征主要表现1949~1956年深受苏联影响(1)新中国成立之初,扫盲教育成为重中之重(2)基本参照苏联模式,对高等教育进行调整1957~1966年曲折中前进(1)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但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又破坏了“双百”方针(2)1964年先后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和发射了一枚中近程导弹时间阶段特征主要表现1966~1976年遭受严重挫折(1)除航天和农业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外,科学研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冲击(2)高考制度被废止,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3)盛行“阶级斗争”文艺,“样板戏”流行,出现“百花凋零”局面时间阶段特征主要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全面繁荣(1)科学技术全面繁荣,在航天、信息技术方面成就突出(2)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得到全面发展(3)“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科研、艺术出现全面繁荣的局面[对点训练]3.(2019·福州质检)1978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宣布,不再实行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提出来的对知识分子“团结、教育、改造”方针。这是基于()A.重新确定“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认识B.知识分子积极响应“向科学进军”号召的现实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迫切需要D.贯彻“双百”方针已达成了预期目标的判断解析:选A。随着“文化大革命”浩劫的结束和邓小平复出,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重新确定“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认识,这就扭转了十多年来对知识分子的不公平待遇,故A项正确。比较欧洲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异同比较项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异所处时代处于世界资本主义开始确立时发生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接近尾声时主要任务主要是为了反对封建压迫面临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理论体系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比较项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异具体影响引发了法国大革命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深远影响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导局限方面思想家的思想中掺杂有一定的唯心成分前期没有同人民群众相结合;在思想文化方面存在形式上的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比较项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同背景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封建思想文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内容两者都反对专制,追求政治民主,反封建成为共同的内容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作用都极大地批判了封建思想,都为以后的革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点训练](2019·林州调研)针对新文化运动时期新学者们“灭国粹而后输入欧化”的论调,吴宓在《论新文化运动》中指出,正确的做法应是:“西洋真正之文化与中国之国粹实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这说明新文化运动()A.对中西学犯了绝对主义错误B.对国粹和西学辩证加以吸收C.得到广大知识分子一致赞同D.冲击了传统文化的社会基础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的学者们主张“灭国粹而后输入欧化”,即全盘否定中学,完全肯定西学,体现了新文化运动中,学者态度较为偏激,对中西学犯了绝对主义的错误,故A项正确。突破高考全国卷压轴大题——开放性材料解析题之历史公式关系探究类(2015·高考全国卷Ⅰ·T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答模板第一步宏观审题,明确主题考查主题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求答方向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公式进行探讨主干知识工业革命;现代信息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二步仔细审题,审读材料时间近代以来信息观点(1)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2)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第三步关联知识,组织答案主干知识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解答思路从世界近现代史中选取一项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如选择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牛顿力学与瓦特改良蒸汽机、工厂制度的建立;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广泛使用、垄断组织的形成、流水线生产等内容。除论证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可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参考答案】略(1)审题确定观点:阅读试题材料,概括归纳材料的观点,学生以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为依托,以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为基础,对材料反映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观点作出判断。(2)运用相关理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观点,从宏观和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以从容与平和的心态,公正、客观地分析评价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观点。如本题可采取辩证观点、重点论等解答。(3)关联评述论证:解题时,从历史角度出发,注意“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特点,有理有据;要灵活运用正确的观点、方法,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要尽量围绕材料观点的判断,达到论点新、角度新,评论、论述恰到好处。史学界关于中国近代化模式的四大观点[观点一]“冲击—反应”模式费正清教授认为:当“西学东渐”产生之时,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已经失去生命力,变得衰老、迟钝乃至僵死。而西方则是“19世纪及20世纪震撼全球的技术进步和其他种种进步的摇篮和发明者,因而西方能从自身的文明中完成近代化……而中国由于自身独特的传统,则只能借助外部力量实现现代化”。这就是所谓的“冲击—反应”模式。[观点二]“中国中心观”模式这一模式与“冲击—反应”模式是对立的理论体系。美国卫斯理学院历史系教授、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保罗·柯文认为:“冲击—反应”模式是“帝国主义”论,具有很强的以西方为中心的色彩,扭曲了中国的历史事实。柯文“中国中心观”的核心概念是必须以中国为中心。他认为,传统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形态和展开过程,社会内部张力会不断地为自身发展开辟前进的道路。因而不必把它看成是“西方历史之实际或理论上的延续”。[观点三]“传统—近代”模式历史学家陈君静认为:“传统—近代”模式是指西方近代社会是当今世界各国万流归宗的“楷模”,因此中国近代史也将按此模式,从“传统”社会演变为西方的“近代”社会。他认为:中国历史在西方入侵前停滞不前,只能在“传统”模式中循环往复或产生些微小的变化,只有等待西方猛击一掌,然后才能沿着西方已走过的道路向西方式的“近代”社会前进。[观点四]“帝国主义”模式历史学家何平等认为:帝国主义是中国近代史各种变化的主要动因,是中国百年来社会崩解、民族灾难、无法发展前进的祸根。这即是“帝国主义”模式。[解读]有关中国的近代化模式的四种观点应联系中国历史的具体情况,摒弃西方对中国史旧有的研究模式,从根本上否定以西方为标准的“现代性”来衡量中国社会的发展程度,真正深入中国社会的内部发现历史。从这个角度讲,任何只持“西方中心观”或“中国中心观”的观点,都是片面的。研究近代中国必须“抛弃中心和边缘的观念,无论这个中心是位于欧洲还是位于中国”。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