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通史第一轮复习总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通史第一轮复习教案单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试大纲】●西周时期的政治●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考点梳理】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1、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的封国制度。3、特点:①规定了周王与诸侯间的权利和义务,“土地和人民”、“义务”是联系周天子和诸侯的纽带;②受封的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③分封对象多元化;④层层分封。4、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各封国与周王室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③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5、遭到破坏:①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封制名存实亡;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郡县制所取代。●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特点:①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②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③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3、作用:①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对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占有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1、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度——权力高度集中。2、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最终使军政大权操纵于皇帝一人之手。3、地方实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都由皇帝任免。4、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5、制定法律。影响1、对秦朝: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②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2、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三、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代措施:设“中朝”、设刺史;推行“推恩令”。影响:①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导致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专权,政局长期动荡。2、隋唐特点:三省指中书(负责起草诏令),门下(负责封驳审议)、尚书(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都对皇帝负责。作用:①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提高了工作效率;②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③三省六部的确立和完善,使此后历朝基本沿袭。3、北宋措施:削实权(“权”)①削弱藩镇;②文臣出任州郡长官;③设二府削弱宰相权力。制钱谷(“钱”)①地方各路设转运使,各州郡赋税均由中央直接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②设三司,三司总管国家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收精兵(“兵”)①设三衙,统领禁军,彼此互不统属;②发兵之权归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影响:①积极: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②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4、元朝①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②在地主推行行省制度,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是中国古代地主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四、明清1、君主专制的新高度——明朝①明太祖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后设殿阁大学士作为顾问,无决策权;②明成祖在文渊阁设立内阁,此后内阁大臣的权力越来越大,可以“票拟”。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影响: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2、君主专制的顶峰——清朝①背景:清初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到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设立军机处,皇帝挑选亲信官员担任军机大臣。②影响: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是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重要标志。③特点:“简、速、密”。【教学反思】本单元内容较多,特别是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较乱,学生感觉较难,以后要通过多做题来巩固这方面的知识。单元二古代中国的经济[考试大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考点梳理】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2、铁犁牛耕春秋时期,人们掌握了冶铁技术,出现了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得到普遍推广。春秋后期,牛耕出现,战国普及。从此,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技术:精耕细作、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中国犁耕技术成熟。(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发展过程:开始(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瓦解及原因: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②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③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2、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三种所有制形式(1)国有土地所有制:国家经营,主要用于封赏和授田(如均田制、屯田制)(2)土地私有制:(包括君主土地私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3)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的危害:①税收减少;②社会矛盾激化,动荡不安;③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也称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形成:春秋战国。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评价:积极: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①比较稳定;②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③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消极:在封建社会后期,即明清时期,小农经济日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①规模小,阻碍社会分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近代社会发展;②非常脆弱,很难保证税收;③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1、历程:原始社会后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夏商周三朝: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出现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2、主要部门及成就①冶金业。冶铜技术:新石器时代出现铜器: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先进;冶铁技术:春秋出现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②制瓷业。地位:瓷器是中国发明的,大量出口,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③纺织业(中华文明的象征)。丝织业:最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丝国”;丝绸之路;棉纺业:明代:棉取代丝麻毛,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3、经营方式(官营、私营、家庭)官营手工业:官府统一管理;规模大,分工细,水平高;资金雄厚;明前期一直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私营手工业:春秋战国:私营工商业兴起,明代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并产生雇佣劳动关系。三、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1、历程:商朝:“商人”出现,货币为贝壳;特点:商业由官府控制。春秋战国: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特点: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秦汉:秦统一货帛、度量衡,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表现: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隋唐:城市繁荣,城市中“市”“坊”分开,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宋朝: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达。明清:城镇经济繁荣,各地涌现出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全国各地。2、特点:①商业产生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②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③政府逐渐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但长期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长足发展;④商业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四、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1、明朝产生①产生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必要条件,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②出现部门:私营手工业中的纺织业、陶瓷业等;③出现标志:手工工场的出现(即当时“机房”的出现);④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和机工之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⑤目的:是为了增殖利润、扩大再生产2、清朝发展到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表现在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分工更细,部门和地区增多。3、认识①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②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③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4、阻碍因素: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一方面是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促进统治者实行一系列抑制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具体表现在:①国家政策(重农抑商、禁海与闭关政策);②国内市场狭小;③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二)“重农抑商”政策1、产生: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2、原因:①“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②巩固封建统治。3、目的:直接: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巩固封建统治。4、内容:把农业作为国计民生的根本,给予重视和保护;对商业活动是进行抑制。5、特点:①贬低商人地位;②限制经营范围;③衙税;④禁止对外贸易。6、评价:①积极:封建社会初期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②消极: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发展,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是中国在近代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导致经济结构过于单一。(三)“海禁”与“闭关锁国”1、原因:①防范西方殖民入侵和反清斗争②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③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是该政策产生的根源。2、内容: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3、危害:妨碍了海外市场的拓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教学反思】本单元的内容大多都属于记忆性的知识,从涉及的内容看,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及经济政策、土地制度等。讲课时通过设计表格,收到了较明显的效果。单元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试大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考点梳理】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原因:①春秋战国,生产力的发展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②社会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③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④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竞相礼贤下士,重用人才。2、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已复礼);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哲学思想——“性善说”;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

1 / 4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