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改革的背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梵蒂冈,面积仅0.44平方公里,却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图为圣彼得大教堂。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分为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派别。中世纪时,天主教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东正教主要分布在拜占庭帝国和欧洲东部,新教则是改革以后从天主教中分离出来的新派别。中世纪:史学上通常指封建时代,即介于古代奴隶社会与近代资本主义之间的时代。这一名词主要适用于欧洲。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开始计算,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基督教(诞生于AD1C的小亚细亚与巴勒斯坦一带)11C第一次分裂16C第二次分裂天主教(以罗马为中心)东正教(中心:君士坦丁堡)天主教新教东正教①路德教(宗)②加尔文教③英国国教4C初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1.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1.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1)产生:公元1世纪(2)发展:公元4世纪初期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3)分裂:公元11世纪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正教和天主教(4)确立神权统治:13世纪初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东正教——东欧天主教——西欧基督教的主要教义原罪救赎原罪——(Originalsin)一词来自基督教的传说,它是指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掉的“罪行”。圣经中讲:人有两种罪--原罪与本罪,原罪是始祖犯罪所遗留的罪性与恶根,本罪是各人今生所犯的罪。人类因有原罪和本罪而无法自救,要靠上帝派遣其独生子耶稣基督降世为人做牺牲,成为「赎价」,作了人类偿还上帝的债项,从而拯救了全人类。2.天主教神权统治确立的原因:2.天主教神权统治确立的原因:(1)生产力水平低,人们认识有限(2)中世纪天主教加强对教会的整顿(3)和封建王权争夺势力(4)以征服“异教徒”为名,组织“十字军东征”,,进一步扩展教会势力(5)欧洲封建王权衰落,使欧洲的天主教会占据了支配地位罗马教皇因此而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3.天主教神权统治的表现(1)经济上: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天主教世界全部耕地的1/3。教会通过地产收入、向民众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搜刮钱财。愚人船出售赎罪券罗马教皇大主教红衣主教主教的俱乐部观察这些图片可以获得什么历史信息?天主教奢侈腐化、荒淫无度、贪婪敲诈、教阶森严天主教会的堕落和残暴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反对天主教的宗教改革运动。教阶制是基督教逐渐形成的一种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天主教实行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主体包括主教、神父(神甫)、执事(助祭)三个品位。从教会中心至地方神职人员等级依次为:教皇-枢机主教(红衣主教)-首主教-总主教-主教-神父。罗马教皇红衣主教大主教主教神父信徒上帝3.天主教神权统治的表现(1)经济上: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天主教世界全部耕地的1/3。教会通过地产收入、向民众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搜刮钱财。(2)政治上:一方面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会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另一方面天主教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材料一:11世纪的“卡诺莎之辱”材料二: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的。——教皇英诺森三世这两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是欧洲中世纪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的典型问题3.天主教神权统治的表现(1)经济上: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天主教世界全部耕地的1/3。教会通过地产收入、向民众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搜刮钱财。(2)政治上:一方面天主教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另一方面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会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3)思想文化上:教会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教会垄断学校教育,文学艺术也蒙上浓厚的宗教色彩。(4)社会生活:影响无处不在,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圣礼仪式1.含义:(什么叫做宗教“异端?”)与天主教会说教不同的宗教思想2.出现的原因:①资本主义的产生;②市民阶层(资产阶级)不满教会的专断,开始反封建斗争,并常用异端宗教思想发动群众二、宗教“异端”——早期欧洲的反封建斗争3.影响:(1)挑战了天主教的神权统治(2)反映了市民阶层(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利(反封建、反教会)、改革教会、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3)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到来4.实质: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教会的矛盾斗争宗教“异端”思想的共同之处:(1)现存的封建统治秩序和罗马教会都是魔鬼创造的(2)都揭露了天主教会的奢侈、虚伪和腐化;(3)都主张取消烦琐的宗教仪式和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没收教会财产;(4)《圣经》是高于教会和教士的最高权威,信徒和上帝之间不需要教会和教士;(5)教权服从于世俗的权力。5.表现:(1)法国南部的“异端”运动主张:否定正统宗教仪式和教阶制度(2)英国人威克里夫的“异端”学说主张:信徒和上帝之间不需要教会和教士(3)捷克人胡司对教会的批评主张: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和教阶制度为什么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1)新兴资产阶级还找不到更为先进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封建主义。(2)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很发达,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3)由“异端”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其思想符合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需要。异端裁判所的一次公开审判托莱多版画罗马1498火刑柱插图画中世纪三、向近代过渡的西欧1.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生产方式),但受到封建制度与教会的阻碍→形成新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2.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国家君主的反教会斗争(政治)→民族国家的发展、天主教会受挑战原因:资本主义发展(根本原因);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兴起,希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国家君主要,摆脱天主教会束缚,加强中央集权;3.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思想)→解放人们思想,对天主教会统治形成巨大冲击14~16世纪的西欧经济、阶级、思想、政治变化有哪些?这些变化和宗教改革有什么关系?【本课知识结构】欧洲宗教改革的原因(必然)1.经济方面(根本):西欧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受到天主教神权统治的阻碍(政治、经济、思想、生活贪婪腐败)2.政治方面:(1)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不满教会盘剥(2)封建国家君主摆脱天主教会束缚,加强中央集权;西欧和民族观念崛起与民族国家的发展3.思想文化方面:(1)异端思想的出现(2)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的推动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激化矛盾,阻碍进步二、宗教“异端”的发展——宗教改革的前奏三、向近代过渡的西欧——新旧文明冲突,改革必然实质: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封建的斗争14~16世纪的西欧生产方式有哪些进步?阶级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有何影响?中世纪的神学垄断地位是怎样开始被打破的?思考14~16世纪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新贵族出现需要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作支撑(英、法、西最早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14~16世纪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把教会置于王权的控制之下成为时代的要求,宗教改革开始。思考:14~16世纪的西欧生产方式有哪些进步?阶级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有何影响?中世纪的神学垄断地位是怎样开始被打破的?练习1.简述中世纪天主教对西欧的统治。解题关键: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思路引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几个方面分析。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经济上,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政治上,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思想文化上,垄断了文化、教育、艺术等意识形态;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2.简述“异端”思想的历史作用。解题关键:促进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思路引领:分析“异端”思想的内容,如揭露教会的腐败;改革宗教仪式;废除教阶制度等。宗教“异端”思想,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对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分析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16世纪的天主教是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罗马天主教会是维护西欧封建制度的中心;它给封建制度绕上了神圣的灵光;教阶制度具体体现了封建的等级制度;教会本身就是最大的封建主。要促进社会的进步,就要推翻封建制度,而天主教会又是封建势力的代表和维护封建制度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