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群体行为与团队建设(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六章群体行为与团队建设(上)上篇第一节群体概述第二节典型群体行为下篇第三节团队概述第四节高绩效团队建设开篇小故事•一位贤明的父亲和他7岁大的儿子整理后花园,他们遇到了一块埋在土中的大石头。父亲觉得这是一个教育孩子的好机会,于是他要孩子自己将大石头移开。孩子推了半天,石头仍然不动,就聪明地在旁边挖了个洞,找来一根木头插进洞中,把另一块小石头扩垫在底下,使劲地往上撬,但大石头仍纹丝不动。显而易见,以他的力气是不足以搬动大石头的。孩子告诉父亲他搬不动,父亲在一旁看得很清楚,但仍冷冷地说你要尽全力。这一次,孩子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小脸都憋得通红,到后来将整个身体的重量都压在木头上了,石头仍纹丝不动。•孩子大喘着气,颓然坐下。父亲和蔼地走到他身边,问道:“你确定你真的用尽全力了吗?”孩子说当然用尽了。这时父亲温柔地拉起孩子的小手说:“不,儿子,你还没有用尽全力。我就在你旁边,可你没有向我求援。”•感悟:时代发展到今天,要想成功最快速的办法就是寻求成功者的帮助,并与对方齐心合力共同完成。•完美的互援与合作永远不能被忽视。第一节群体概述一、内涵与特征二、人们为什么加入群体三、群体主要类型四、群体发展阶段五、群体内部结构规模、角色、人员构成一、内涵与特征概念群体(group)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一群人的组合。群体的行为特征1.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需要和目标2.群体成员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3.群体成员对群体产生群体意识和归属感4.群体具有组织性,群体内有一定的结构二、人们为什么加入群体原因好处安全需要通过加入一个群体,个体能够减少独处时的不安全感。个体加入到一个群体中之后,会感到自己更有力量,自我怀疑会减少,在威胁面前更有韧性。地位需要加入一个被别人认为是很重要的群体中,个体能够得到被别人承认的满足感。自尊需要群体能使其成员觉得自己活得很有价值。也就是说,群体成员的身份除了能够使群体外面的人认识到群体成员的地位之外,还能够使群体成员自己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情感需要群体可以满足其成员的社交需要。人们往往会在群体成员的相互交往中,感觉到满足,对于许多人来说,这种工作中的人际相互作用是他们满足归属需要的最基本的途径。权力需要权力需要是单个人无法实现的,只有在群体活动中才能实现。实现目标需要有时,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的目标需要多个人的共同努力,需要集合众人的智慧、力量。在这种时候,主管人员就要依赖正式群体来完成目标。三、群体主要类型1.群体总体分类(自学教材)大群体和小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职能群体和任务群体内群体与外群体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其他分类三、群体主要类型2.组织中群体基本类型划分图群体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命令型群体任务型群体利益型群体友谊型群体2.1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1)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由组织正式确定的具有明确的组织方式、任务目标的群体。正式群体中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职责、权利和义务,他们要遵守统一的规章制度。•(2)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不是由于组织的规定而形成的,而是组织中的成员出于某种需要自然而然的结合而成的群体。非正式群体相对比较松散,没有正式的组织形式,对群体成员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也没有明确的规定。2.2两种正式群体(1)命令型群体。由组织章程规定,由直接向某个管理者汇报工作的下属组成。(2)任务型群体。也由组织确定,指为了完成一项任务而共同工作的群体。任务型群体并不限于直接的上下级关系,它还可能跨越这种命令关系。2.3两种非正式群体(1)友谊情感型非正式群体(2)利益型非正式群体3.1非正式群体的特征第一,自发性第二,成员的交叉性第三,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任务第四,排他性和不稳定性11113.非正式群体相关问题3.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区别12123.3非正式群体的类型13133.4非正式群体的作用(1)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第一,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满足员工的需要第二,融洽员工的感情第三,激励和培训员工第四,保障员工的权益(2)非正式群体的负面作用第一,干扰组织目标的实现第二,削弱管理者的权力第三,控制束缚员工发展和上进14143.5如何做好非正式群体的工作实事求是是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的前提•第一,认识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客观性。•第二,把非正式群体与“政治小团体”严格区分开来。管理者正确分析自觉增强与非正式群体的联系是基础运用舆论导向合理引导是关键,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鼓励积极型、转化中性型、限制消极型、瓦解破坏型”1515四、群体发展阶段⑴五阶段模型阶段特点阶段1形成阶段群体成员之间开始相互熟悉;探索群体可以接受的行为;并形成最基本的群体行为规则;开始建立基本的人际关系(如:确定领导者);当群体成员开始把自己视为其中的一员时,这个阶段就结束了。阶段2震荡阶段群体内部存在高度的冲突;群体成员常常抵制群体领导者的控制;群体成员之间也可能出现敌意;群体间冲突的解决决定群体是解散还是继续进入下一阶段。阶段3规范化阶段群体变得更有凝聚力;群体成员的群体身份感也更加强烈;群体成员之间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对群体的责任感也进一步增强;人们热切的寻找共同可接受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当群体成员建立起一套共同接受的行为方式和形成共同的愿望时,这一阶段就结束了。阶段4执行任务阶段群体成员努力完成工作任务;群体成员之间良好的关系和对领导的接纳将有助于群体更好地发挥作用。阶段5中止阶段群体的目标已经实现;群体成员将离开群体;群体成员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比较乐观;有人悲观;为失去群体中建立起来的友谊关系感到惋惜。五阶段模型图⑵间断—平衡模型•这种模型认为,群体发展的过程中基本上以接近中间的某个时间作为分水岭划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中群体运行的方式与第二个阶段有着明显的不同。•在第一个阶段中,群体首先界定任务、确定目标,并且这些在第一个阶段中不太容易发生改变。•当群体发展到它的寿命周期的中间阶段时,就仿佛是拉响了警钟一样经历着一场危机。群体成员感到时间的压力和完成任务目标的紧迫,他们认识到必须迅速采取行动,必须对原有的运行方式做出某些改变。•间断—平衡模型图工作绩效高低AB(A+B)/2时间第一次会议阶段1飞越阶段2结束五、群体内部结构•1.群体规模–群体规模是指群体成员数目。•2.成员角色–每个成员都在其中扮演着一种角色。•2.1角色分工与群体领导任务导向角色关系导向角色自我导向角色创新者—贡献者调和者阻碍者信息寻求者折中者认可寻求者意见提出者鼓励者统治者能量供应者加速者回避者•2.2角色知觉–角色知觉(roleperception)是指个体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作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知。•2.3角色期待–角色期待(roleexpectations),是指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应该作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它是人们按照社会角色的一般模式对个体的态度、行为提出的符合其身份的要求。•2.4角色冲突–角色冲突(roleconflict)是指当个体面临两个或更多的角色期待时,如果个体服从一种角色的要求,就很难服从另一种或另几种角色的要求的现象。•3.成员地位–成员地位(status)是指人们对群体或群体成员的位置或层次的一种社会性的界定。•4.群体成员的构成–群体成员在年龄、性别、种族、观点、个性、品格、能力、技能等方面不相同的群体称为异质群体(heterogeneousgroup)。–群体成员在各个方面比较类似的群体,即同质群体(homogenousgroup)第二节典型群体行为一、群体行为基本模型二、群体规范与群体互动三、群体压力与从众行为四、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抑制作用五、社会懒惰行为六、群体凝聚力七、群体士气八、群体决策一、群体行为基本模型群体外界条件群体成员资源群体内部结构群体互动过程群体绩效和满意度群体任务二、群体规范与群体互动•群体规范是指群体为达到共同目标,在一定时期内成员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群体规范对于群体具有维持作用。如果没有群体规范,群体就会像一盘散沙,失去整体性,成员不能协同起来达到共同目标。群体规范的四种类型A.绩效方面的规范B.形象方面的规范C.社会交往方面的规范D.资源分配方面的规范2626绩效方面形象方面社会交往方面资源分配方面群体规范的类型群体规范的作用1.维系群体的作用有利于增进内聚力,有利于减少人际摩擦,改善人际关系。2.认知的标准化作用有利于增加群体成员行为的可预测性。有利于澄清群体身份,表现群体的核心价值观。3.行为的矫正作用4.惰性作用2727群体互动过程与群体任务•1、群体的互动过程群体潜在绩效水平+—过程增量过程损失=群体实际绩效水平群体互动中两大效应协同效应(含负协同效应,如社会惰化/责任分散)社会促进效应2、群体任务•群体任务可以简化为简单任务和复杂任务两类。•简单任务是指标化、常规化的任务,•复杂任务是指非常规化的新颖特殊任务。•群体互动过程对群体绩效水平和成员满意度的影响,会受到群体所承担任务的影响。许多研究证明,群体任务的复杂性、相互依赖性和不同要求,会影响群体规模的适宜程度以及群体的有效性。3.群体互动中的相互作用分析相互作用分析法是贝尔斯(R.F.Bales)创造的一种群体成员关系分析方法。他认为,在一个没有领导人的群体活动中,群体成员相互作用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成员对工作任务的行为,另一种是成员间相互关系行为。群体成员相互作用分析:人群关系(积极的)人群关系(消极的)工作任务(积极的)工作任务(消极的)1221团结、帮助、鼓励轻松、幽默、发笑谅解、赞成、依从不赞成,表示消极抵抗表示紧张、要求帮助显示对抗,维护自己谅解、赞成、依从提供建议,指示提供意见,发表感受指示方向,重复说明,澄清观点轻松、幽默、发笑谅解、赞成、依从要求明确方向,核对方向征求意见和评价征求建议和指示相互关系行为工作任务行为4.组织群体互动关系的改善•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培养集体意识•加强自我修养三、群体压力与从众行为•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随群体的倾向。当一个人发觉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多数人不一致时,一般会感到心理紧张,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就是群体压力。群体压力与权威命令不同,它不是来自于自上而下的明文规定,而是群体多数人的意见所造成的影响,是群体规范对其成员行为的无形束缚力量。•这种压力促使人与群体主流的行为和意见趋于一致,以增加安全感。人在群体中的这种要求与多数人一致的现象,称为社会从众行为。一)从众行为产生原因产生从众行为的心理因素:第一,对群体的信任度。第二,对偏离的恐惧。第三,群体的规模。第四,群体的专长。第五,个体的自信心。第六,责任感。第七,性别差异。(彬注:行为背后的利诱人们的行为有时虽然有明显的无意识性,即不体现明显的主观性,但是,客观事物的发展,却能证明主体对客体的影响。比如,团队的成功,会使不知为何加入其中的你感到同样的荣誉,这时的成功便会使你感到一定的满足。)3434阿希实验3535(二)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1)表面从众,内心接受,即“心服口服”;–(2)表面从众,内心拒绝,即“口服心不服”;–(3)表面不从众,内心接受,即“心服口不服”;–(4)表面不从众,内心也拒绝,即“心口皆不服”。。(三)影响个体从众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特征、群体特征以及其他情境因素等。⒈个体特征。⒉群体特征。⒊其他情境因素。(四)从众行为的作用⒈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⒉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1)束缚成员创造力的发挥。(2)掩盖表面一致情况下强行通过或仓促作出的结论的不正确性。(五)顺从行为•顺从行为与从众行为的区别•产生顺从行为产生的原因第一,为了获得别人的赞许期许第二,为了实现群体的目标第三,为了保持原有的良好人际关系3838四、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抑制作用社会助长作用是指在群体活动中,个体活动效率因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出现提高的现象。而社会抑制作用则与此相反,个体活动效率因为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受到减弱。(一)产生社会助长作用的原因⒈个体希望从

1 / 6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