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实用类文本阅读测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实用类文本阅读(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l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来自自然界,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会得到自然的,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个客观规律谁也无法抗拒。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大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当前,我国正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再走西方发达国家的老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告诚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一个多世纪以来,无数的环境事件深刻印证了这个警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思想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要求我们树立人与自然休成与共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生存哲学观,对自然给予尊重顺应、保护,从而建成和谐美丽家园。“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21世纪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危机,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决议,该理念提出要“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展现了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伦理观,不仅为中国,更为唤醒整个人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理性解决全球生态危机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将会证明,新时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所蕴含的崭新的发展政绩观、生存哲学观、生态伦理观,不仅为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行动指南,也为其他各国解决生态危机提供有益借鉴,并对全球生态安全做出重要贡献。(摘编自孙洪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意蕴》)1.下列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基本方略蕴含的价值意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确绿色发展方向,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B.推进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C.指引中国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做全球发展的领导者。D.为世界各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答案】C【解析】C项,“指引中国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做全球发展的领导者”错误,第三段“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是为了说明中国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而不是“做全球发展的领导者”。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与自然是共生关系,尊崇自然、顺应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庇佑,文章据此提出了要保护自然的论点。B.文章采用了引用的论证手法,论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并提出了要树立环保意识的要求。C.文章在阐述生态危机正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后,论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方略的现实意义。D.文章论证了生态与文明的关系,阐述了我国未来发展的基本方略和这一基本方略所蕴含的价值意蕴。【答案】A【解析】A项,“章据此提出了要保护自然的论点”错误,这篇文章,第一段“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可知文章据此提出的论点是尊崇自然,绿色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时的经济增长。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都是以破坏自然为代价的,遭到了自然的报复。B.遵循自然规律发展经济,才能得到自然的庇佑,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C.人类命运是共同体,世界各国休戚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要协同发展。D.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略是解决全球生态危机的保障。【答案】B【解析】A项,“都是以破坏自然为代价的,遭到了自然的报复”错误,绝对化,第二段“一个多世纪以来,无数的环境事件深刻印证了这个警示”,只是为了说明很多事例,但是不是都是,坚持绿色发展,就能和谐共生。C项,“世界各国休戚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错误,第二段“思想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要求我们树立人与自然休成与共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生存哲学观,对自然给予尊重顺应、保护,从而建成和谐美丽家园”,是“人与自然休成与共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生存哲学观”,即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是“世界各国休戚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D项,“……是解决全球生态危机的保障”错误,最后一段“不仅为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行动指南,也为其他各国解决生态危机提供有益借鉴”,只是借鉴,不是保障。(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我国传统的媒体媒介方式大多为报纸、电视、书刊等等,随着经济能力的提升,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菝地的变化。人们逐渐受到电子科技的影响,开始使用互联网、计算机、手机等进行信息的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该协力合作,通过双方的优势互补,来提升整体的适用能力。当前,我国存在的各类媒介自身的发展边缘已经相继模糊,这也足以证明当前媒介的融合发展巧妙地提升了整体运营合作的水平,其“整体划一”的合作理念能够更加有效地推动信息的传播工作。各类新型技术要学习传统媒体的语言魅力和发展优势,传统媒体也应该打开思路完成自身发展的相应改革,只有两者协调合作才是当前社会应用的新型目标,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媒体综合运营的发展。(摘编自郭磊《浅析新媒体语境下的媒介融合》)材料二:表1人类文化和媒介素养发展过程历史阶段传播环境新技能社会文化结果古代口头传播、肢体语言传播、手写文字传播口头表达技能、肢体语言的掌握识文断字知识系统的建立和保护、哲学和科学的起源第一次工业革命印刷技术发明,报业出现文字素养、报刊素养语言学的起源与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子媒介出现影视素荞、广播素养媒介社会的形成、消费文化的流行信息社会数字媒介、互联网数字素养、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全球信息化、知识爆炸、知识社会(摘编自张开《媒介素养理论框架下的受众研究新论》)表2受众媒介素养各维度的题项分布因素题项评估能力明星代言产品广告是因为他们喜欢该产品广告里描述的商品都是值得购买的好商品媒体呈现的信息都是现实环境完全真实的反映分析能力我能很好地鉴别媒介上的不良内容在关注新闻时,我总会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我常常能用批判的思维去看待各种新闻报道创造能力我曾经参加过媒体组织的线上或线下活动我经常在媒介上发表文章、图片,上传视频等我曾经向媒体提供过新闻线索我曾经以投稿、投票、留言等方式参与过媒体互动看新闻时,我会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验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获取能力关注新闻时,我会在不同媒体上寻找同一事件的报道来相互比较(摘编自马超《数字媒体时代城乡青年的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研究》)材料三:目前,虚假新闻泛滥,网络暴力事件频繁出现,究其原因,除了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社会各界拥有更多新闻传播渠道而受众媒介素养普遍较低之外,还有现今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空白和漏洞等因素。只有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并加k大力宣传和普及,才能够让大众明辨是非。在当今信息泛滥的媒介环境下,社会受众必须具备正确的是非观和判断能力,这便需要对社会受众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可以通过各社区的宣传栏、政府官方网站、各大媒体等定期发布信息筛选方法、网络防毒等相关知识,让大众能够对不正当信息加以科学判断,并且规范好个人行为,从根本上尽可能地减少虚假、垃圾信息和同质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在媒介融合环境下要想避免新闻内容同质化,必须重视内容的创新。懂得依照目标受众的价值定位和社会立场,以决定媒体在信息采集、处理以及话语表达等方面的差异性,在新闻策划、采访、产品制作以及广告营销等环节当中做好统筹规划工作,让采集到的信息资源在不同媒体上实现合理分配,以打造适应不同媒体特质的新闻产品。(摘编自张淇鑫《媒介融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材料四:在网络占据主导的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所领导的舆论传播已经失去了自己原有的地位;而媒介融合这种新形式,更是占据了舆论引导的半壁江山,使得每一个网民都变成了舆论传播的主体。但是在网络传播中无疑也掺杂着各式各样、亦真亦假的信息,破坏了新媒体时代的互联网环境;所以,如何对网络信息进行分析、审核和引导已经成为传统媒体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加强把关,才能形成一个好的舆论场。传统媒体需要积极与新媒体舆论进行互动,使用多重效果、多种手段来引导舆论产生的影响,如通过官方公众号等方式对网络信息进行正确的解释,以便增强引导效果。(摘编自王卓焱等《媒介融合与舆论传播》)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媒体媒介主要是报纸、电视、书刊等,而新媒体媒介则包括互联网、计算机、手机等,新媒介方式的产生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B.传统媒侍和新媒体各有优势,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只有双方优势互补,协力合作,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媒体整体运营能力。C.数字媒介、互联网构成了信息社会的传播环境,促进了媒介社会的形成,同时对应具备的与之相匹配的媒介素养也提出了新要求。D.数字媒体时代受众媒介素养维度包括获取、分析和评估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包括提供新闻线索、与媒体互动等创造信息的能力。【答案】C【解析】C项,“促进了媒介社会的形成”错误。结合材料二表1“人类文化和媒介素养发展过程”分析,“媒介社会的形成”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子媒介出现”的社会文化结果,“数字媒介、互联网”构成的“信息社会”,其社会文化结果是“全球信息化、知识爆炸、知识社会”。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媒介融合时代,各类媒介自身发展边缘的模糊证明了整体运营合作水平的提升,也更加有效地推动了信息传播工作。B.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开始占据舆论传播的主导地位,每一个网民都能借助网络变成舆论传播的主体,传统媒体已经没落。C.要形成一个好的舆论场,需要多方面共同付出努力,而传统媒体工作的重中之重则是对网络信息进行分析、审核和引导。D.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受众媒介素养所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多,与此成正比,社会文化的结果也必定会越来越丰富。【答案】C【解析】A项,“各类媒体自身发展边缘的模糊证明了……,也更加有效地推动了……”错误。结合第1段“其‘整体划一’的合作理念能够更加有效地推动信息的传播工作。各类新型技术要学习传统媒体的语言魅力和发展优势,传统媒体也应该打开思路完成自身发展的相应改革,只有两者协调合作才是当前社会应用的新型目标,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媒体综合运营的发展”。“各类媒体自身发展边缘的模糊证明了……,也更加有效地推动了……”偷换概念。B项,“传统媒体已经没落”曲解文意兼表述绝对化,见材料四“传统媒体所领导的舆论传播已经失去了自己原有的地位”,这里的主语中心语并非“传统媒体”而是“舆论传播”;从材料一、四主要内容看,传统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