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考点复习中国古代史第3课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1.[2018·聊城]“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来源%:中~教网#@^]A.刘备B.孙权C.诸葛亮D.曹操2.[2018·怀化]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A.巨鹿之战B.淝水之战[来源#~@:*zzstep&.com]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3.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中,符合229年三国局势的是()4.[2018·娄底]下图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时期)沿革示意图的一部分,相应空格内应填()[来源:zz~step.^c%om]A.三国五代B.隋五代C.隋元D.三国元5.[2019·广东]公元3世纪,西域商人只有得到魏国敦煌太守仓慈发给的专门许可证,才可以去洛阳从事商业贸易。这种现象说明()A.西北地区民族关系紧张B.丝绸之路仍在发挥作用C.中外文化交流基本中断[w*^ww.~z&z@step.com]D.政权分立影响经济发展6.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在内迁的少数民族中,灭掉西晋的是()A.鲜卑B.匈奴C.蒙古D.氐族7.下图是小华整理的学习笔记,请你根据笔记的内容,概括他的学习主题()A.江南的开发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D.民族关系的发展8.[2019·连云港]“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直接说明江南地区()A.得到大规模开发B.自然条件优越C.人口数量增加D.社会环境安定9.[2019·衡阳]“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者……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反映了孝文帝在改革中()A.严禁贪污B.颁布均田令C.迁都洛阳D.实行汉化政策10.[2018·广东]从东汉恒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来源*:#%中&教~网]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11.魏晋时,洛阳的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对这一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A.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影响了汉族[~z*st#ep.com@]B.洛阳的贵族官僚生活简朴[来源:z@&zstep.#^c%om]C.汉族的习俗影响了内迁的各族D.洛阳的贵族官僚盲目攀比12.[2018·日照]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与下面目录相关的标题应该是()A.统一国家的建立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二、非选择题13.[2018·盐城]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传》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战国策·秦策》材料三时海内大乱……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八十七《晋纪九》(1)材料一的人名中蕴含了丰富的时代信息。据此你可以推论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引发了急剧的社会变革,由此导致了当时思想领域怎样的局面?(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君治秦”的历史作用。[来~源*:中%教#网@](3)材料三反映了西晋末年怎样的历史现象?该现象对我国以后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14.[2019·福建改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5世纪末,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已较发达,成为北魏主要产粮基地。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随着北魏在中原的开拓,平城已不适合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来#%源&:~中教^网]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北魏都城地点发生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迁都的原因及意义。[中^#国教%育出&@版网](3)根据材料,概括迁都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参考答案与解析[来源@#:^中教网&%]1.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曹操的相关知识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结合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北平袁绍”“南拒孙刘”,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曹操。故答案选D。2.D3.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国鼎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故答案选B。[^st#ep.co*m~]4.D5.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3世纪是三国两晋时期,此时我国正处于政权分立、国家分裂,题干材料说明商业来往受到政治影响,故D项符合题意。6.B7.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图片所给信息均属于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发表现有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例如,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了麦稻兼作。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发展,南朝时的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故答案选A。8.A9.D10.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与理解能力。题干中的材料讲述了人口减少的情况,时间为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军阀混战,导致人口大量减少,故A项正确;人口南迁并没有造成土地荒芜,北方的自然条件并不恶劣,B、C两项不符合史实;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在南宋时期,D项时间不符。故答案为A。11.A12.B【解析】从目录的节可以看出是讲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故答案选B。[来^@源:zzstep&.co%#m]13.(1)牛耕。百家争鸣。(2)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3)人口南迁。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4)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恰当的经济政策;战乱;人口增长等。(言之有理即可)[ww#w%.zzstep^.c*om~]14.(1)从平城迁到洛阳。(2)原因: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较先进;洛阳区位优越,是汉族政治文化的中心;平城地理环境恶化,区位不利于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摆脱保守势力,减少改革阻力。意义:便于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加强了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3)汉化;涉及面广;自上而下。[^z#~@ste%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