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形象一、鉴赏诗歌的形象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诗人(泛指‘文学家’)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还记得苏轼曾写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雄健的身姿展现出无比的豪情;也读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衬出了断肠人落寞的身影;还有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梅花彰显了文人孤傲的气质。这些人物、事物、景物形象,成为了诗人表达情感的媒介。[题型1]鉴赏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二是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前者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后者如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塑造了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从容自适的渔父形象。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答题示例1]怀天经、智老,因访之①陈与义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方多病,北栅儒先②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选自《陈与义集校笺》)【注】①〔天经〕姓叶,名懋。〔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②〔儒先〕指叶天经。题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1.审题。题目明确指出是要鉴赏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要求概括诗人形象的特点,且不必列举论据来证明,只要有观点就行。(如果不是用“概括”一词,而是用“赏析”等词,则必须用论据来印证观点。)2.围绕“形象特点”细读全诗,从具体的诗句中体悟形象特点。如,从诗题中的“怀”“访”,诗中的“忆”等,可以概括出“珍惜友情”的特点。从“诗卷”“杏花”可见其情趣高雅,从“纶巾鹤氅”,可联想到“羽扇纶巾”对周瑜的刻画,给人风流飘逸之感。3.形象的特点大多不是单一的。我们可以对诗中的一事一物作多角度的评论,对诗中的一事一物分别作评论再归纳概括。4.组织答案,分条作答。概括的用语力求简而明。参考答案:(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答题示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题1.请鉴赏诗中陆鸿渐的形象。1.审题。要求鉴赏的形象是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陆鸿渐,是诗人心目中的陆鸿渐。该题用的“鉴赏”,而不是如前一题题干用“概括”,意味着既要有“观点”,也要有“论据”。另外,“鉴赏形象”的主要任务当然是要概括陆鸿渐的形象特点,但仅如此还不够。诗人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也是该题要考查的问题。这一点是考生容易忽略的。所以,千万不要在这一点上失分。2.分析陆鸿渐的居住环境和行踪概括其形象特点。“菊”这一传统意象,象征“隐逸”的生活、归隐的追求。3.分析诗人在刻画陆鸿渐这一形象时所寄寓的思想情感——对隐逸生活的向往。4.梳理思路,并分条作答。参考答案: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身份)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的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性格—具体分析)作者通过塑造陆鸿渐这一形象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意义)[解题指津]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描写的人、事、物、情、理、志等方面,去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意义。2.注意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说来,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综合运用描写手法,通过语言、动作、肖像,特别是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特点、志趣追求、精神品质等,同时辅以侧面描写,以景物烘托人物心理,以他人衬托主人公的特点。3.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标题等;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拔高。在此基础上明确人物形象的特征和典型意义。答题规范:1.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3.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先“盖帽”,即说出诗歌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一论点进行分析论证。[即学即练]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观书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自我形象?答: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临江仙[注]晁补之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间药臼竹间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注】这首词是作者被贬为信州(今江西上饶)酒税后所作。词的上片塑造了词人怎样的形象?答: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过融上人兰若[注]綦毋潜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注】〔融〕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从诗的前两句来看,诗人所拜访的僧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答:诗词中常见艺术形象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中国文人的狂与狷所谓名士,是指中国古代那些具有真才实学、却拒绝出仕,以风骨文章潇洒传世的知识分子。中国名士生活贫穷困顿,但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他们如缕缕清风,以自己离经叛道、振聋发聩的言行,特立独行的人格和操守,在中国黑暗漫长的历史上形成一股文化的清流。在封建一统的大合唱中荒腔走板,极力廓清了中华的历史,伸展着浩然正气和灿烂文明。中国古代名士是一面面光洁明亮的镜子,既明晰我们的忧思,也透视人类的灵魂。从他们的身影中,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的文明苦旅,熟悉我们自己的祖先,把握我们的今天和未来。这些名士有堪称智慧宝典、快乐指南的哲学大师——庄周。他穿草鞋住穷闾陋巷,经常缺粮断炊,不时借米下锅,连见魏王时穿的都是打了补丁的粗布衣的人,却对中华文明做出了最大贡的献━━以“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为后人营造了一个缓解思想危机的精神乐园。放浪山水的抑郁才子、中国山水派诗歌的开山鼻祖━━谢灵运。在魏晋那个军阀混战,瞬间变换大王旗黑暗而又血腥的背景上,惟有他敢怒敢骂,活得潇洒自如,斗酒狂歌,甚至裸奔在山林间,放浪山水,扯下世袭功名利禄的外衣,换上一身阳光清风,让千百年后的文人,在失意之时,可以去山水之间寻找他那颗不羁的灵魂作伴,借助他那赤子一样的无邪身躯,穿上他那自由的登山鞋,潇洒走一回。从“让梨”的甜蜜的明星成长为坚持真理的名士,惹起众多的非议的建安七子北海相━━孔融。他不畏强暴,仗义执言的豪情,像一道长虹,横贯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长空,令后人永远瞩目!鬼狐有性格笑骂皆文章的古典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他不顾家人大的抢食小的叫饥,不管文字狱的利剑高悬头上,不管五十年科考场上年年落弟的命运之鬼脸,奋笔疾书,化腐朽为神奇,借助鬼狐超自然的力量,挖潜人性的真善美,重新颠倒了世界,写出了一部清代的百科全书,攀上了世界神异幻想小说的高峰,为国人留下了一座文化宝库。用死亡的行为艺术向社会抗争的狂人,敢为真理献身的晚明思想家——李贽。他就像孙悟空大闹天宫一样,翻千年之巨案,喝佛骂祖,反圣反法,对抗根深蒂固的封建道统。“纵死犹有侠骨香”,拨动了人类天性中自由的那根弦,引起后世绵绵不绝的回声……中国名士的名录中,还有把刑场作演奏场,以一曲《广陵散》潇洒到最后一刻的人中凤凰——嵇康;以酒作武器,巧妙反抗暴政,不屑与皇帝联姻的“竹林七贤”之首——阮籍;不为五斗米折腰,辟出人间乐土《桃花源》的千古一菊五柳先生——陶渊明;九死九生,天不收地不留,光芒夜半惊鬼神的旷世奇才徐渭……名士们的故事,引导我们解读名士之所以成为名士的历史渊源和时代症结。也为我们揭密:为什么封建社会里,一切正直刚毅、不阿权贵的人士,总免不了蒙冤遇害的不幸命运。他们以真率自然的人生出发点,强烈大胆的叛逆倾向,持之以恒的不合作态度,张扬个性的放诞行为,才识卓异的个人修养以及命途多舛,却也风流潇洒的人生历程,超然于浊世之外,风流千古。1描绘了诗人以书为友、勤于读书、自得其乐、高雅不俗的读书人形象。2词的上片通过描述词人在松林捣药、到竹丛漫步、水源已到尽处而足犹未驻、云涛四起仍茫然远眺等场景,塑造了一个表面上淡泊超脱,内心却苦闷孤愤的沉郁者形象。3诗人所拜访的是一个避世清修、洒脱散逸的高僧形象。禅室建于山头,远离尘世,禅室无人,窗外溪流鸟飞,僧人不知何处去;静谧幽雅的环境烘托出僧人的情趣高雅;“挂僧衣”的细节体现了僧人的悠闲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