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篇目及备战演练一、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答案】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二、《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从中举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答案】“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1.诚:________________2.大丈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天下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焉:________________5.父命.之命:________________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6.女:__________________真正,确实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怎么,哪里教导、训诲父亲给以训导。同“汝”,你7.正:________________8.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与民由.之由:__________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独行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准则,标准(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遵从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独自走自己的道路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一)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二)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①之,义不食②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③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第一》)注:①耻:以……为耻。②食:吃。③没:灭亡。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冠:帽子。B.往之女.家,必敬必戒女:通“汝”,你。C.与民由.之由:遵循。D.贫贱不能移.移:使……改变,动摇。A【解析】A.冠:行冠礼。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答案】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3.如何理解语段(一)中“大丈夫”的内涵。(2分)【答案】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4.语段(二)中的伯夷、叔齐可以称之为“大丈夫”吗?请结合语段(一)(二)分析。(4分)【答案】可以。因为伯夷、叔齐坚持大义宁愿饿死在首阳山上,也不吃周朝的食物,体现了大丈夫应有的品质“贫贱不能移”。【语段(二)参考译文】武王平定殷乱以后,天下都归顺于周朝,而伯夷、叔齐以此为耻,坚持大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于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待到饿到快要死了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首阳山,采薇来就餐,残暴代残暴,不知错无边。神农氏、虞和夏朝一个个走向灭亡,我该回归哪里?可叹死期近,生命已衰残!”于是就这样饿死在首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