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12展开与折叠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2展开与折叠(第1课时)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展开与折叠”是《丰富的图形世界》中继“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对立体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简单立体图形及其侧面展开图。本节主要研究正方体的展开图,研究过程中充满着大量的操作实践活动,同时,七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心、求知欲较强的特点,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积极性高。因此,参与有关展开与折叠的实践探究活动的热情应该是比较高的。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是从正方体纸盒的展开图入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正方体的11种平面展开图,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找出正方体11种展开图的特征。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节分为2个课时,第1课时通过正方体的展开图,了解正方体展开图的基本特征,同时让学生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第2课时的教学任务旨在进一步认识棱柱的展开图,了解一些特殊几何体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模型。根据以上分析,确定第1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充分的实践,使学生能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展开与折叠的实践操作,在经历和体验图形的转换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概念,发展几何直觉,积累数学活动经验。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充分经历实践、探索、交流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科学探索精神。4、教学重难点:重点: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展开,展成平面图形;难点: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将一个正方体展开成平面图形,并用语言描述其过程。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求新知;第三环节:先猜想再实践,发展几何直觉;第四环节:巩固基础,检测自我;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内容: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正方体形状的盒子.将其完全展开后的形状是怎样的?目的:通过学生熟悉的纸盒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起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兴趣。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求新知内容: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能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吗?你能得到哪些平面图形?与同伴进行交流.1、教师布置活动任务:请同学们将准备好的小正方体纸盒沿某些棱任意剪开,看看能得到哪些平面图形?注意强调在剪开正方体的棱的过程中,正方体的6个面中每个面至少有一条棱与其他面相连。2、学生分组进行裁剪,教师巡视,并把学生剪好的平面图形贴在黑板上(重复的不再贴),可以得出11种不同的展开图:3、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剪开的方法,设问:能否将得到的平面图形分类?你是按什么规律来分类的?学生讨论得出可分为4类:第一类,分三排,有三种情形:中间为四个正方形,上下各1个正方形,共6种;中间为3个正方形,上为2个正方形,下为1个正方形.此时下面的1个正方形可以在任何位置,共3种;中间为2个正方形,上为2个正方形,下为2个正方形,此时只有一种情况;第二类,分两排,此时只有1种情况。从而引导学生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任何正方形组合不能是“田”字形。4、教师再次设问:既然都是正方体,为什么剪出的平面图形会不一样呢?学生观察手中的图形,小组讨论得出同一立体图形,按不同方式展开得到的平面展开图是不一样的。当然,也有的表面上看似不同,但通过转动、翻转可得相同。5、一个正方体要将其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必须沿几条棱剪开?学生讨论,由于正方体有12条棱,6个面,将其表面展成一个平面图形,面与面之间相连的棱有5条(即未剪开的棱),因此需要剪开7条棱。目的: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动脑思考,仔细观察这11种展开图的特点,能够快速记忆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效果:同学们积极参与活动,气氛热烈,通过小组讨论,得到正方体展开图的特征。第三环节:先猜想再实践,发展几何直觉内容:1、把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你能得到下面的这些平面图形吗?2、下面哪一个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得到正方体?目的:在学生掌握正方体的11种平面展开图的基础上,应用正方体的展开图的特点,能够快速识别正方体的展开图。效果:学生在掌握正方体展开图的基础上能够快速辨别正方体的展开图。第四环节:巩固基础,检测自我内容:1、下列图形可以折成一个正方体形的子.折好以后,与1相邻的数是什么?相对的数是么?先想一想,再具体折一折,看看你的想法是否正确。2、如果将正方体的表面分别标上数字1,2,3,4,5,6,使它的任意两个相对的面的数字之和为7,将它沿某些棱剪开,能展开成下列的平面图形吗?(1)(2)(3)目的:使学生进一步通过想象正方体特点,找出相邻两个面的特点。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效果:空间想象力不太好的同学反应较慢。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教材P9习题1.3第1、2、4题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剪正方体纸盒,找出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学生积极准备,认真操作,在小组合作中,找出正方体的11种平面展开图,使学生充分体会解决“展开与折叠”问题的方法:一是动手实践,二是发挥空间想象,合情推理。通过仔细观察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发现其规律,学生能够迅速记忆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的特点并作出正确判断。1.2展开与折叠(第2课时)一、学生状况分析“展开与折叠”是《丰富的图形世界》中继“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对立体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学生在小学学过简单立体图形及其侧面展开图。本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研究过程中充满着大量的操作实践活动,同时,七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心、求知欲较强的特点,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积极性高,因此,参与有关展开与折叠的实践探究活动的热情应该是比较高的。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是从学生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多面体可由平面图形围成,而且立体图形可按不同方式展开成平面图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节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正方体的展开图,了解正方体展开图的基本特征。同时让学生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而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旨在进一步认识棱柱的展开图;了解一些特殊几何体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模型。根据以上分析确定第2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展开与折叠活动,了解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动手实践制作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交流自己的思维与方法。3、情感与态度目标:初步获得动手制作的乐趣及制作成功后的成就感;在制作实验的过程中感受生活中立体图形的美。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索什么样的图形能围成棱柱;第三环节:合作学习,探索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第四环节:巩固提升;第五环节:布置作业。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内容:将图中的棱柱沿某些棱剪开,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你能得到哪些形状的平面图形?目的:通过动手操作展开棱柱自然地引入本课课题,让学生动手感受其中的数学知识,体验棱柱展开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效果:动手操作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起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兴趣。第二环节:探索什么样的图形能围成棱柱内容:以下哪些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一个棱柱?(1)(2)(3)(4)你能将图(1)(3)修改后使其能折叠成棱柱吗?目的:在学生经历了棱柱的展开过程后,给出几个图形让学生想一想是否能折成棱柱,使学生经历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变化过程,培养空间概念,是对学生空间想像能力的更高要求。效果:在解决一系列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过程中,学生大胆实践,从中获得成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三环节:探索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内容:把圆柱的侧面展开,会得到什么图形?把圆锥的侧面展开,会得到什么图形?目的:在学生经历了棱柱的展开与折叠的过程后,进一步探索圆柱与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培养空间概念,是对学生空间想像能力的更高要求。效果: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气氛热烈。第四环节:巩固提升内容:1、哪种几何体的表面能展开成下面的平面图形?(1)(2)2、图中的两个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棱柱?(1)(2)目的: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促进学生进行反思,养成良好的习惯。效果:学生得到更多的体验、感悟,学生在交流中完善了自己的认知结构.第五环节:布置作业教材P11习题1.4第1、2题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自然地引入本课课题,让学生动手展开熟悉的棱柱,感受到展开与折叠过程中的数学知识,体验展开与折叠的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探索圆柱及圆锥的展开图,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整个教学活动突出了课标的基本理念,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在开放式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动手实践,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去体验探索;注重让学生充分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扩充和完善自我认识,学会参与,学会倾听;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教学中,教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人、主体。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通过指导,排除障碍,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感受、体验、交流自己想法,学生的参与程度高,学生活动多,教师的展示行为、引导语言和激励语言,起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谐课堂气氛等积极作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