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0十六年前的回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学要求1.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后与敌人做斗争的事迹,感受革命者忠于革命、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崇高品德,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深刻感悟,加强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加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走入人物内心世界。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概括总结及语言表达的能力。重点难点1.了解李大钊先生的生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本文作者。2.通过反复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高尚品德。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理清文章的脉络,分析重点词句,进一步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两课时110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李星华2�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①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3[②父亲早出晚归说明了什么?]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4[③“埋头”说明了什么?]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段导读:本段主要讲李大钊为革命事业紧张地工作着。�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5�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④这一次父亲为什么会这样?]1知识点讲解☜2①这一段交代了时间,突出了“难忘”二字,并奠定了本文的感情基础。3②这两句话说明李大钊早出晚归,为革命事业奔忙。4③李大钊在家里也紧张地工作,可以看出局势越来越危急。5段导读:这三个自然段主要写父亲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后来听母亲说,军阀(fá)张作霖(lín)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6[⑤这句话与前面的哪句话照应?]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yán)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7[⑥阎振三被捕暗示了什么?]�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8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⑦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却不离开工作岗位,这说明了什么?]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段导读:本段主要讲李大钊执意留在北京坚持革命工作。第一段(第1~7自然段):主要写李大钊在局势十分危急的时刻,仍然在北京坚持革命工作。�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娱乐场去散步了。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9[⑧“不慌不忙”说明什么?]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pì)静的小屋里。段导读:第8~11自然段主要写李大钊被捕时从容不迫,非常镇静。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段导读:本段主要写“我”紧张的心情和眼神。“不要放走一个!”窗外传来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xuē)的宪(xiàn)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④“含糊”地回答女儿的问题,说明李大钊因局势危急而心情沉重,工作更加繁忙,所以对女儿的问题也没有像平时那样耐心解答。6⑤与“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相照应。7⑥阎振三被捕,预示着敌人开始疯狂地镇压革命,暗示共产党人的处境非常危险。8⑦李大钊明知形势严峻,处境危险,却仍然坚守岗位,坚持工作,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9⑧说明李大钊对敌人的到来早有准备,从容不迫,充分表明了李大钊同志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李大钊的遗物·起来。10[⑨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段导读:本段主要写军警闯进了“我们”的屋子,把“我们”包围起来,同时还带着被捕的阎振三。那个满脸横肉的便衣侦探指着父亲问阎振三:“你认识他吗?”11阎振三摇了摇头。[⑩“阎振三摇了摇头”说明了什么?]他那披散的长头发中间露出一张苍白的脸,显然是受过苦刑了。12[能将“显然”换成“果然”吗?]“哼!你不认识?我可认识他。”侦探冷笑着,又吩咐他手下的那一伙,“看好,别让他自杀,先把手枪夺过来!”段导读:这三个自然段主要写军警们逼问阎振三认识不认识父亲,阎振三摇头否认。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13[“惯有”一词能去掉吗?怎样理解父亲当时的表现?]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残暴的匪徒把父亲绑起来,拖走了。我也被他们带走了。在高高的砖墙围起来的警察厅的院子里,我看见母亲和妹妹也都被带来了。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段导读:本段主要写“我”和父亲被敌人带走了。在拘留所里,“我”看见了母亲和妹妹。第二段(第8~17自然段):主要写李大钊被捕的经过。十几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看见父亲。有一天,我们正在吃中饭,手里的窝窝头还没啃完,听见警察喊我们母女的名字,说是提审。10⑨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憎恶。11⑩说明阎振三身受酷刑,可是仍摇头表示不认识李大钊,说明共产党人忠于组织,不出卖同志。12不能。“显然”是显而易见的意思,是通过现有的观察而得出的结论。“果然”是确实如此,表示事实与所说或者所预料相符的意思,是指事情未发生前而作出的主观判断。所以,不能换。13不能去掉。“惯有”是指一直保持着的某种特点。去掉后,就不能更好地表现出父亲严谨、慎重的作风。这句话是说父亲并没有显出惊慌的样子,还是和往日一样。父亲没有和敌人讲道理,因为他知道也没有道理可讲。他的表现从容不迫,体现了李大钊同志临危不乱、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段导读:本段主要写十几天以后,敌人要提审“我们”。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14[父亲的外貌和神情说明了什么?]段导读:本段主要写“我”在法庭上见到了父亲,看到了他那蓬乱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15[法官拍惊堂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16[父亲为什么这么平静?]段导读:本段主要写父亲在敌人的法庭上显得非常安定、沉着。“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女孩子。”“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17[“我”的机智和勇敢从哪里而来?]“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是的,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18[父亲望了望“我们”表达了什么?]段导读:第23~27自然段主要写“我”和父亲在法庭上巧妙配合,沉着应敌。14从李大钊的外貌可以看出他在狱中受了酷刑,可见敌人多么凶狠毒辣。但李大钊的神情仍旧“平静而慈祥”,说明他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对亲人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15因为敌人在审讯中理屈词穷,只能使劲儿敲惊堂木,为自己壮胆。16正因为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相反,他用“安定”“沉着”影响着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表现了他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17说明“我”在父亲沉着、镇定的影响下,由恐惧害怕到机智勇敢地同敌人做斗争。18这是父亲对“我”的勇敢的赞许,同时,从眼神中传递了父亲对家人的关爱。法官命令把我们押下去。我们就这样跟父亲见了一面,匆匆分别了。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段导读:本段主要写“我”和父亲的这一次见面竟是最后的一次见面。第三段(第18~28自然段):主要写李大钊在敌人的法庭上异常坚定、沉着。28日黄昏,警察叫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我们回到家里,天已经全黑了。第二天,舅姥(lǎo)爷到街上去买报。他是从街上哭着回来的,手里无力地握着一份报。我看到报上用头号字登着“李大钊(zhāo)等昨已执行绞刑”,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19在床上了。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每次都是刚刚叫醒又昏过去了。[母亲的昏过去说明了什么?]段导读:本段主要写全家人听到父亲被害的消息后悲痛欲绝。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20[母亲为什么要让“我”记住这个日子?]段导读:本段主要写母亲让“我们”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21段导读:本段写李大钊被害的日子是4月28日,与课文开头相互照应。第四段(第29~32自然段):主要写全家人得知李大钊被害的消息后无比悲痛的情形。1.了解李大钊先生的生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本文作者。19说明李大钊的死给亲人带来的巨大悲痛。20母亲在悲痛之后教育“我”要记住敌人欠下的这笔血债,表达了母亲对亲人的怀念和对敌人的憎恨。21这一段写了全家人悲痛的心情,表达了对父亲沉痛的哀悼,并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为了党不惜献身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的情感熏陶。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本课朗读录音,李大钊先生墓碑全文投影、照片及生平简介录音。一投影图片,激情讲演1.出示李大钊先生墓碑的全文投影。同学们,位于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内的李大钊烈士陵园,是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而修建的,在墓碑上有中共中央撰写的碑文。碑文指出: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同学们,对于革命先驱李大钊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及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你们可能都不太了解。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跟随作者一起回到那令人难忘的岁月,回忆那一幅幅令人难忘的历史画面,感受李大钊烈士的伟大胸怀吧!板书:十六年前的回忆2.提示课文题目。同学们,本文的作者是李星华,她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大女儿。这篇文章是她于1943年在延安时写的一篇回忆录,当时正值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之际(李大钊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在回忆录中,作者把我们带到了那腥风血雨的战争岁月。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们先来听录音,了解李大钊的生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3.播放李大钊生平及社会背景的录音。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913年他东渡日本,出国学习,因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回国后,他又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