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虚拟团队的特点、构成机制研究姓名:殷永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企业管理指导教师:丁荣贵20030410虚拟团队的特点、构成机制研究作者:殷永萍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相似文献(6条)1.学位论文王卓虚拟团队管理理论与创新2003该文围绕着虚拟团队管理理论与创新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第一章绪论.介绍了该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评述了相关学科的研究现状,概括了该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框架和创新点.第二章虚拟团队的形成条件.从现代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分析了虚拟团队构建的促进因素;创造性地引入了人力资本聚集效应的概念,深入分析了人力资本聚集效应在构建虚拟团队中的重要作用;比较深入地讨论了虚拟团队的技术基础和平台.第三章虚拟团队的行为功能与生命周期.通过对塔克曼等人的团队发展阶段模型的分析和对影响团队效能的因素的探讨,结合虚拟团队的特点构建了虚拟团队的管理流程模型,进而提出了基于权威核心的虚拟团队组织形式,并对虚拟团队生命周期的各阶段不同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探讨了构建虚拟团队的障碍因素,提出了虚拟团队成功构建的关键要素.第四章虚拟团队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通过对经典的组织学习过程模型、改进的组织学习过程模型和团队知识转化模式的研究,提出了基于产品开发的虚拟团队学习模型;研究了虚拟团队的知识管理,首次提出了构建虚拟团队协作学习的知识管理与交流平台;对虚拟团队的知识产权保护进行了研究,引入了全网动态安全体系模型(APPDRR).第五章虚拟团队的激励与协调管理.从专业化分工理论着手,分析了分工的超循环演进模型、分工的知识积累效应、交易效率及其对团队激励与协调的要求,进而讨论了团队中的激励与协调关系;最后提出了虚拟团队的协调管理策略,第六章虚拟团队综合评价.虚拟团队综合评价从四个方面展开:虚拟团队的成员选择与优化决策评价、虚拟团队绩效评价、虚拟团队敏捷性度量与评价和虚拟团队风险分担与收益分配的决策评价.在成员选择中选用了层次分析法(AHP)进行决策分析;在对虚拟团队的绩效评价中,鉴于动态指标难于精确描述而选用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FCE);在评价虚拟团队敏捷性时,采用了结合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灰色物元法(FHW)而改进的AFHW评价方法;在虚拟团队风险分担与收益分配的决策评价中引入了博弈分析.第七章结论与展望.对全文总结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2.期刊论文王能.郑丕谔虚拟团队绩效的评价体系-统计与决策2008,(9)文章首先对虚拟团队的绩效进行了界定并对虚拟团队的评价特征进行了分析,借鉴平衡记分卡的思想构建了虚拟团队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阐明该指标体系的内在因果关系,运用基于因子判断法的多层次模糊评价法,对虚拟团队绩效进行评价,从而为虚拟团队绩效管理提供方法支持.3.学位论文汪继国虚拟团队在大学生学习中的应用研究——以网络编程学习为例2008网络全球化的今天,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早已经跨越了时间和地理区域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最大化的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是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者们正在思考、探索的命题。笔者认为:学习者在学习中组建虚拟团队,不但能够更好的实现知识共享,还能够培养自己组织、协调和团队学习的能力,充分满足现代信息社会要求学习者具有协作的能力的要求。但是一直以来,虚拟团队的概念和理论主要是用于管理领域。如何将其准确、巧妙的运用于教育领域,目前的大多数的研究还处在初级探索阶段。为此,作者在参考大量的相关文献的同时,借鉴了许多商业虚拟团队的成功经验,对虚拟团队的发展历史、组建条件、运作流程、团队绩效评价等做了系统的论述。此外,作者还在分析了大学生的教育学习情况和大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组建了一个小型的虚拟学习团队来共同学习网络编程课程,并通过相互之间的思想、观点、情感的交流,合作共同开发了几个小的网站。在此实践的基础上,运用团队学习理论、群策力理论分析、归纳了虚拟团队在大学生学习中的运作流程和相关因素,还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这个团队的绩效和成员的反馈进行了评价,以期能够进一步改进完善虚拟团队在学习者学习中的应用研究。4.学位论文杨亚莉提升大学生网络协作学习绩效的研究2008网络学习具有资源利用最大化,学习行为自主化,学习形式交互化等特征。在当今社会网络信息日益膨胀,学习工作任务越来越复杂,交互手段不断更新的形势下,网络协作学习在教育、企业领域得到蓬勃发展。关于网络协作学习的研究也必将从目前的理论、模式研究拓展到网络协作的方方面面,比如协作过程的维持、协作活动的设计、协作中的知识管理、协作环境的构建等。本文首先对大量的有关网络协作的文献进行了内容分析,对协作学习的定义、协作学习的优势和协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做了总结和归纳;然后在本校大学生和其他可获得信息的大学生中展开了有关网络协作意识、能力和绩效的访谈、小组讨论,在此基础上,借鉴《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网络协作学习个体绩效评价量规》、《网络协作学习小组绩效评价量规》和相关问卷制定了《大学生网络协作现状调查问卷》,对大学生网络协作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较为全面的掌握了大学生网络协作学习的状况。通过把调查结果与量规和标准的对比和分析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网络协作意识还是很强的,但是网络协作能力和协作的效果却不能令人满意。排除个人能力因素的影响(在这里不作为研究的对象),本研究总结出了当前大学生网络协作中存在的两个普遍问题:协作活动的低效现象;协作中知识转化的低效现象。针对问题,本研究引入了虚拟团队和知识创造的统一模式,对怎样通过构建和运营虚拟团队来提高协作活动的绩效以及怎样通过SECI和Ba促成知识的转化进行了深入的可行性分析。并且,构建了知识创造的统一模式推动虚拟团队运营的流程图和阐述了知识转化(隐性知识引发)的两种策略一对话技术和认知地图的实施步骤,为今后的实践开展提供了指导。最后,针对当前网络协作环境,特别是学习管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对Secondlife和LMS整合的可行性和整合后给网络协作带来的改进做以分析,以期取得更好的网络协作绩效。5.期刊论文张丽君.ZhangLijun虚拟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案例-四川冶金2009,31(1)本文对产学研合作背景下,以某大学学院的实际情况为案例,根据平衡计分卡理论,建立了虚拟研发团队以平衡计分卡为核心的关键绩效指标管理体系.6.学位论文周春燕复杂性视阈中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研究2009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建立与完善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机制,已成为当前提高办学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对教师的聘用、晋升、培养、使用发挥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教师对教学和学术研究等工作的投入和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师职业生涯成长、高校发展战略产生重要的导向性影响。本文主要运用复杂性理论、目标管理理论、绩效评价和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理论,综合管理学、社会学相关知识,采用比较分析、归纳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基于复杂性视阈,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演进路径研究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学术贡献如下:1)提出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应该在将高校教师作为“社会人”的前提下来探讨。目前国内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研究大多从制度经济学等视角把高校教师作为“经济人”的人性假设,运用博弈论、委托代理理论等分析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短期化行为产生的制度原因。高校教师在“传承文明,教书育人”工作中,更多地是作为社会人在发挥其社会作用,短期化行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是高校管理文化缺失。当前高校应大力培育体现高等教育价值理念的大学文化,从根本上消除绩效评价短期化行为。2)对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复杂性进行了分析。指出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评价的对象复杂多样、内容纷繁复杂、目的具有多重性特点、评价方法多种多样、评价的指标体系结构多元,以及与评价系统息息相关的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上。因此,研究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必须基于其复杂性特点来进行。3)构建复杂性视阈中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集成运用整合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层次法(FAHP)方法,实现三种方法优势互补,提出基于DEA—AHP—FAHP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系统模型,并以学科带头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4)针对教师绩效评价过多强调显性知识和技术特征明显指标的现状,强调要重视教师隐性知识,将教师的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及职业道德、教学效果、精力投入、专业发展潜力等难以量化的非显性指标列入评价体系,并加大其权重,通过重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充分体现高校教师社会责任。5)提出高校教师绩效评价还需进一步处理好公平与效率问题。由于资源配置投入不同,绩效成果的产出会不同,即使在同一个考核平台,不同教师付出努力的程度与成效会存在较大差异的现象,尤其是在对团队的业绩评价考核时,只有综合考虑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处理好公平和效率问题,从而有效发挥绩效评价的激励作用。6)教师的知识共享、学术创新和绩效评价的有效实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大学组织结构。提出高校教师组织结构的构建应以教学、科研等任务要素为基础,转变单一的学院组织模式,在学院、专业系、教研室建制基础上,根据工作任务不同合理设计组织机构,构建高校教师网络组织系统,建立“学科带头人”制度或建立柔性化的联盟虚拟团队,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资源实现知识的共享。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103daa66-f0f4-4c4a-aeb9-9dfe005b1153下载时间:2010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