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专题2虹口区期末(一模)(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西施山书舍记(明)徐渭①西施山去县东可五里,《越绝》若《吴越春秋》并称土城,后人始易以今名,□亦曰“土城山”。盖勾践作宫其间,以教西施、郑旦而用以献吴。又曰:“恐女朴鄙,故令近大道。”则当其时,此地固要津耶?更数千年,主者不可问矣。商伯子①用值若干而有之。②山高不过数仞,而丛灌疏篁,亦鲜澄可悦。上有台,台东有亭;西有书舍数础,舍后有池以荷。东外折,断水以菱。而亭之前则仍其旧,曰“脂粉塘”,无所改。出东南,西而山者,耸秀不可悉,悉名山也。绕其舍而亩者、水者,不可以目尽;以田以渔以桑者,尽亩与水无不然。余少时盖觞于此而乐之。兹伯子使余记,余虽以病阻其觞,然尚能忆之也,率如此。③嗟夫!土城,一山耳,始以粉黛歌舞之宫,当钜丽倾都之孔道,而今变而且迁之。一旦寥寥然为墟落,田夫野老耕钓徘徊于其间,或拾其堕钗于锄掘。迨于阴晦,夜归牧唱之儿童又往往诧于野火转燐。宜无不感而嘘,资野人之聚而谈者矣。至其易冶以朴,易优伎以农桑,本业专而谣俗厚,则有识者又未尝不忘其悲而为之一笑也。④伯子聪敏擅文誉,达事变,试从读书暇,一登兹山而望之,或触于景而有如吾前所言者,姑取而咀之,傥亦一解颐耶?[注]①商伯子:人名,作者故乡人。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A.乃B.则C.然D.因22.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第①段叙写了西施山之名,及其古老传说。B.第②段描写作者应邀游西施山所见之景。C.西施山上宫殿已成墟落,现此处民风淳厚。D.作者希望商伯子登西施山时能与自己同感。2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赏析第②段写景的文字。(4分)24.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且交织着复杂的情感,请对此加以分析。(5分)21.(1分)C22.(2分)B23.(4分)答案示例:第②段语言风格平易质朴(写“清新朴素”等亦可)。作者用清新简练的笔调(白描的手法)勾画了一幅南方山村水墨图,山丘低矮,竹篁青翠,亭舍几间,荷菱数点,触目皆为田园流水。语言不事雕琢,却将西施山的和平宁静、朴素安适表现得真切而有画面感,同时自然流露出作者对此间山村之景和田园耕读生活的喜爱之情。24.(5分)答案示例:本文记叙西施山的古今变迁,从歌宫舞馆,而今一朝寥落成为村庄,记叙、议论中透出作者一缕悼古的淡淡哀愁和时事易变的辗转思考;第②段描写西施山赏心悦目的山光水色和农田渔桑之景,蕴含着作者对山村美景的喜爱之情;第③段主要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感叹专心农桑本业,民俗淳厚,那么有识者也会忘悲微笑,由此进一步抒发作者对和平宁静的田园耕读生活的欣然与珍视。评分说明:1点2分(包含表达方式和情感),给满5分为止。参考译文:西施山在县城往东约五里,《越绝书》及《吴越春秋》都称它为土城,后人才改为现在的名字,但也叫它土城山。大约是勾践在这里建造了宫室,来调教西施、郑旦,拿她们去献给吴国。又说:“怕这两位女子鄙陋简朴,所以叫她们住在大路附近。”那么在当时,这里本是极繁华的要道了?过去了数千年,它的历代主人已难以知道了。商伯子花了一些代价拥有了它。山不过数仞高,然而丛生的树木与稀豌的竹子,却也鲜亮可喜。山上有台,合的东边有亭,西边有几间书屋,屋后有座池塘养着荷花,从东向外转过去,截住流水用来养菱并在上面筑了亭子,前面则还跟从前一样,叫脂粉塘,没有什么改变。东、南、西三面的山,高耸青翠难以尽数,全都是名山。环绕着书屋的田地水塘一眼望不到边。所有的田地与水塘,无不用来种稻养鱼植桑。我年轻时曾在这里饮酒作乐。现在伯子让我作文记叙,我虽因病不能前往饮酒,但还能够记起它来,大体就是这样。唉,土城,不过一座山而已,起初因为是美女歌舞的宫殿,对着极为繁华的大路,而今早已有了变迁。一旦寥落之地成了村落,农夫老人在其中耕种、垂钓、徜徉,有时还在锄草据地时捡到她们遗落的头饰;到了天色昏暗之时,入晚唱着歌归来的牧童又常常惊讶地看见闪动着的鬼火,这些应该都是让人感慨叹愧、可供乡野之人聚集谈论的材料。至于如今以质朴取代了艳丽,以农桑生产取代了歌舞表演,专事农业而风俗淳厚,则有见识的人未始不会忘其可悲而为之一笑。伯子聪明而有文名,通晓事物的更迭变化,如能尝试着在读书的余暇,登上这座山眺望一下,或许看到那些景象而有如我前面所说的那样的想法,姑且拿来体味体味,或许也能为之一笑吧?崇明区一模(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樊侯①庙灾记(宋)欧阳修①郑之盗,有入樊侯庙刳神像之腹者。既而大风雨雹,近郑之田麦苗皆死。人咸骇曰:“侯怒而为之也。”②余谓樊侯本以屠狗立军功,佐沛公至成皇帝,位为列侯,邑食舞阳,剖符传封,与汉长久,《礼》所谓“有功德于民则祀之者”!舞阳距郑既不远,又汉、楚常苦战荥阳、京、索间,亦侯平生提戈斩级所立功处,故庙而食之宜矣。方侯之参乘沛公,事危鸿门,振目一顾,使羽失气,其勇力足有过人者,故后世言雄武称樊将军,宜其聪明正直,有遗灵矣。③然当盗之倳②刃腹中,独不能保其心腹肾肠哉?而后贻怒于无罪之民,以骋其恣睢,何哉?岂生能万人敌,而死不能庇一躬耶?岂其灵不神于御盗,而反神于平民而骇其耳目耶?风霆雨雹,天之所以震耀威罚有司者,而侯又得已滥用之耶?④盖闻阴阳之气,怒则薄而为风霆,其不和之甚者凝结而为雹。方今岁且久旱,伏阴不兴,壮阳刚燥,疑有不和而凝结者,岂其适会民之自灾也耶?不然,则喑呜叱咤,使风驰霆击,则侯之威灵暴矣哉!【注释】①樊侯:樊哙,汉代开国功臣之一。②倳:插入,刺入。21.填入第②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1分)A.乎B.欤C.兮D.哉22.下列对第②段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叙述樊哙出身以及军功,目的是为了表达赞赏追思之情。B.引用《礼》相关语句,阐述郑人为樊哙立庙祭祀的原因。C.借助对史实的陈述,直接批驳开头部分人们的错误观点。D.回顾樊哙当年的勇武与功德,从而验证其死后具有神灵。23.本文表面上说樊侯的神灵不会贻怒百姓,却暗含对典型官僚的批判,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4分)24.本文针对“侯怒而为之也”的观点批驳有力,层层推进,请结合③④两段内容加以分析。(4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21.B22.B23.从为樊侯神灵辩护的语言,如“独不能保其心腹肾肠哉?”“贻怒于无罪之民,以骋其恣睢”等中可以看出“樊侯”的神灵是无能又蛮横无理的,不敢对盗贼发威却对老百姓滥施淫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作者刻画了一个横暴的官僚典型,文末的一句“则侯之威灵暴矣”更是直接发出批判的声音。可见,文章暗含对典型官僚的批判。评分说明:形象分析2分;批判分析2分。24.第③段首先从反面入手,从其神灵既然能够贻怒于无罪之民与不能保其心腹肾肠之间的矛盾中批驳樊侯神灵以雨雹伤苗的可能性;接着从正面论述,风雹乃阴阳二气凝结而成,只是碰巧遇到樊侯庙之事,批驳了樊侯怒而为之的迷信观点。论证层层推进,逻辑严密。论证过程以连续的反问句式形成排比,增强气势。文末,更是以感叹句假设分析,直斥若如此则樊侯之灵无异于残暴的神灵。从而使论证具有力度,更具有说服力。评分说明:论证层次角度分析,2分;论证语言角度分析,2分。参考译文:郑地(春秋时郑国一带,在河南省内)的盗贼,有进入樊侯庙(供奉樊哙的祠庙)剖开庙里神象肚子的。不久刮起大风下起暴雨冰雹,郑地附近田地的麦苗都死了。人们都惊恐的说:“(这是)樊侯发怒造成的。”我认为樊哙本来以杀狗屠夫的身份建立军功,辅佐沛公(刘邦)当上皇帝,被封为侯爵,封地在舞阳(今河南舞阳县),他的爵位代代世袭剖符(剖符:把兵符剖开一分为二,各持一份,也就是封侯;传封:代代相传,也就是世袭),和汉朝共存亡,这就是《礼记》所说的对百姓有功德的人要得到立祠祭祀的待遇!舞阳县离郑地不远,汉、楚曾经常常在荥阳、京(今南京)、索(索溪地区)等地打仗,也是樊哙平生带兵杀敌立功的地方,所以在这里为他立庙供奉,很合适了。樊哙做沛公参乘(将职名)的时候,刘邦在鸿门遇险,樊哙向项羽瞪了一眼,就使项羽丧失了底气,他的勇猛确实有过人之处,所以后来人们谈起雄武之人都要提及樊将军,所以他的聪明正直,在当时显灵,也是很合适的。然而当盗贼把他的神像肚子剖开时,为什么偏偏不能保全自己的心腹肾肠呢?反而迁怒到无辜的百姓身上,来表现他的睚眦必报,为什么呢?岂有或者的时候能抵挡万人,而死后不能保护一副躯体的道理!难道是他的神灵不能防止盗贼侵扰,却能显灵来恐吓平民!风、雷、雨、雹,这是上天用来震慑惩罚犯错的有关事物的,而樊哙又怎么能够胡乱使用呢?听说阴阳之气,怒气小的话就生成狂风暴雨,怒气大的话就凝结成冰雹。现在正是久旱季节,没有过阴天,骄阳干燥,怀疑是有不顺天意的事物使上天发怒导致凝结成冰雹,(只是正好赶上樊哙的神像被侵犯),怎么能说是百姓自己导致的灾害呢?不然的话,则呼风唤雨,使风摧雷击霆击,那樊哙的神灵也太残暴了!杨浦区一模(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泉石膏肓记杨万里①绍熙壬子九月十六日,予以废疾至自金陵,因念平生无它好,独好泉石,而故居乃土山,安所得石?忽乡友王信臣及其犹子①子林艘永新怪石以遗予,予喜甚,曰:“子犯所谓‘天赐’者。”亟召匠,饤饾②为假山。友人王才臣见之,谯予曰:“先生居真山而又为假山,将谁绐?”予笑曰:“予敢绐人耶?聊自绐耳。”才臣曰:“有石而无泉,非缺欤?”予偶思去假山三十步而近,旧有一泉而堙,即命浚焉。泉洌以猛,因接筒引之。又于假山之前十步之间,甓一小方池,深尺,广五之,泥与泉其深各半,植以芙蕖,杂以藻荇,每疏泉自筒入地中,伏之假山之趾,仰而出于石罅,闭而激之,则为机泉,喷珠跃玉,飞空而上,若白金绳焉,与假山相高比。开而迭之,则为流水。其将至也,若哽若咽引,若嗔若叱驯,然后淆然而上,决决而流心钊,流而入于池,其流有文利,其入有声。顷刻之间,通塞万变,观者四顾,莫测所来。予因生致小鱼善游而喜浮□,畜之池二十许尾,先十后十,每浮而出也,后者不先夫先者,若“徐行后长者”之为者,余固异之。其始畏人,不浮,人至则隐于荷盘荇带之下,去则显。其后渐与人习,圉圉洋洋若与人为玩;既而复隐,若耻以身供人之玩者,予益异之。予间以食食之,每食至必出,久之若疑夫食之饵己者,复不出,予益异之。因命其泉石之上小轩曰“泉石膏肓”。②或曰:“膏肓之疾,医缓③云不可为剖,后世乃有法可艾也。”予曰:“膏肓,有法可艾也;泉石膏肓,无法可艾也。有法可艾,予亦不艾也!”一笑而书之。[注①犹子:侄子。②饤饾:比喻堆叠、杂凑。③医缓:泛指良医。21.可填入第①段□处的虚词是()。(1分)A.也B.者C.矣D.焉22.作者与王才臣对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王才臣因为误解作者本意,直言作者弄虚作假。B.作者如实相告,自己所为不是欺人,而是自欺。C.王才臣不仅理解作者的癖好,也深知泉石之趣。D.王才臣是难得的诤友,作者有知错能改的雅量。23.阅读第①段画线句,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泉水之趣的。(4分)24.文章围绕“泉石膏肓”,层层展开,请对此加以分析。(4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21.B(定语后置的标志)(1分)22.C(3分)23.视觉/比喻:白、清澈、色彩,听觉/拟人:多变、错落、丰富、琳琅、杂(4分)24.泉石膏肓的内涵是爱得深/爱得无可救药/极度喜爱等,文章先直抒胸臆“独爱泉石”,描写了泉石之趣,最后写了小鱼尊长、有耻辱感、不受诱惑,以鱼之品格自况,丰富了作者在泉石之趣中的寄寓。(4分)徐汇区一模(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何陋轩记(明)王守仁①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①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求其所谓甚陋者而莫得。独其结题鸟言,山栖羝服②,无轩裳宫室之观,文仪揖让之缛,然此犹淳庞质素之遗焉,不得以为陋也。②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龙场之民,老稚日来视,予喜不予陋,益予比。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谓予之乐之也,相与伐木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