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史》033/一百卷史仲文胡晓林中国魏晋南北朝军事史一、魏晋南北朝军事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包括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3个历史阶段,具体时间是从曹操迎汉献帝于许县的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至隋文帝杨坚篡周称帝的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共历386年①。东汉末年,以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关东诸州郡牧守起兵讨伐专擅朝政的董卓为标志,刘氏天下陷入群雄混战的分裂割据局面。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占据兖、豫2州的曹操把名存实亡的汉献帝迎至自己控制的许县,将其当作傀儡,自己以司空执掌朝政,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地位。随后,曹操经过10余年的东征西讨,相继消灭各股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并由此奠定了曹魏的基础。在曹操统一北方的同时,刘备占据了巴蜀地区的梁、益2州,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巩固了江东地区的统治,曹、孙、刘三足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至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代汉称帝,建立曹魏政权。曹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吴黄武八年(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孙吴政权。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魏、蜀、吴三国之间在经过了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之后,曹魏于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灭掉蜀汉。随后,司马炎于咸熙二年(公元265年)代魏称帝,建立西晋王朝。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西晋出兵灭掉孙吴,统一全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西晋的统一没能维持多久。由于西晋王朝实行的是保护优待士族高门、残酷压迫和剥削各族人民的门阀政治,因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非常尖锐。加上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不久爆发的统治阶级之间混战争斗的八王之乱,更使各种社会矛盾急剧激化。至西晋末年,终于相继爆发了流民和各族人民的反晋大起义。西晋政权在遭受各族人民的不断沉重打击后,于建兴四年(公元316年)被匈奴汉国灭掉,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割据的局面之中。西晋灭亡后,晋琅玡王司马叡在江南称帝,以建康(今江苏南京市)为都,史称东晋。与此同时,北方进入长期分裂割据的五胡十六国时期。五胡,是指匈奴、羯、鲜卑、氐、羌等5个少数民族。十六国,是指以五胡等少数民族为主建立的16个割据政权。十六国包括:成汉、二赵(前、后赵)、四燕(前、后、南、北、燕)、五凉(前、后、南、北、西凉)、三秦(前、后、西秦)和大夏。实际上,当时北方存在过的割据政权不只16个,除上述外,还有西燕、冉魏、代国等政权。十六国时期是一个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各族政权之间互相争雄,征战不已。其中羯人石勒建立的后赵及氐人苻氏建立的前秦都曾一度消灭群雄,统一北方,但由于当时北方民族隔阂还比较深,各族人民之间的融合还没有能够完成,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原因,他们的统一都没能维持多久,北方更多的时间是处于分裂割据与争斗混战之中。直至北魏太武帝于太延五年(公元439年)统一北方,这种局面才告结束。这一时期的东晋,长时间地偏安江南,与北方十六国处于南北对峙的局面。但东晋也曾发动过数次北伐战争,有些北伐战争并曾取得不小成果。东晋于元熙二年(公元420年)被刘宋取代,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天下处于南朝各代与北朝各代对峙的局面。①关于魏晋南北朝的起始年限,有不同的说法,本书采用建安元年说。东晋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北府兵下级军官出身的权臣刘裕篡晋称帝,建立刘宋政权。宋升明三年(公元479年),执掌刘宋禁军大权的萧道成仿效刘裕,代宋称帝,改国号为齐,建立南齐政权。齐和帝中兴二年(公元502年),齐宗室萧衍代齐称帝,建立萧梁政权。梁敬帝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在平定梁末侯景之乱中立有大功的陈霸先取代萧梁,建立陈朝。祯明三年(公元589年),陈灭于隋,天下复归于一。上述宋、齐、梁、陈4朝相继在南方立国,皆以建康为都,这一时期史称南朝。北魏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焘进兵灭掉北凉,完成北方的统一。北魏为鲜卑拓跋部所建。登国元年(公元386年),拓跋部落酋长拓跋珪在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称王,建立北魂政权,后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为都,拓跋珪即北魏道武帝。北魏建国后,凭借其强悍骑兵四处征伐,至太武帝时终于统一了北方的广大领土。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北方重又陷入分裂割据的局面。高欢割据今山东、河北(太行山以东)地区,拥立魏宗室元善见为帝,以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为都,建立东魏政权。与此同时,宇文泰割据关陇地区,拥立西奔入关的魏孝武帝元修,以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为都,建立西魏政权。东西魏的皇帝都是傀儡,朝政大权分别掌握在各自的丞相高欢和宇文泰手中。东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高欢之子高洋代东魏称帝,建立北齐政权。西魏恭帝三年十二月(公元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代西魏称帝,建立北周政权。北周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周武帝宇文邕出兵灭掉北齐,又一次完成北方的统一。大定元年(公元581年),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至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灭掉南方的陈朝,统一全国。从北魏统一北方至隋文帝灭陈,这一时期史称北朝。除去隋代周后到灭陈间的9年不算,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各朝共历143年。南北朝对峙期间,南北之间(如北魏与刘宋、北魏与萧梁)曾爆发过几次大规模的战争①。虽然当时双方都不具备消灭对手的条件,但从战争结果看,南朝败多胜少,北朝败少胜多,北朝居于优势地位。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大分裂、大动荡、众多民族相互争斗而至融合的时代。在魏晋南北朝的386年内,除西晋30余年的统一外,南北始终对立,天下长时间地处于分裂状态。就南北各自的形势来说,南方虽大体有一个统一的局面,但却先后有孙吴、东晋、宋、齐、梁、陈6个政权存在,广大北方地区则始终处于分分合合的局面之中。曹操、后赵、前秦、北魏曾四度统一北方,但曹魏和北魏所开创的统一局面各维持了百年左右后,最终还是被分裂局面所代替,而后赵、前秦的统一则根本没能维持多久。到建德六年(公元577年),随着各族人民的大融合,周武帝再一次实现北方的统一时,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已经接近尾声了。除去上述的统一时期,北方其余时间则处于各族政权林立,各政权之间互相争雄混战的局面之中。北方自曹魏开始,先后存在过24个政权,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局面之中①。战争次数多、战争规模大,是魏晋南北朝的一个时代特点。据《中国军事史·附卷·历代战争年表》(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统计,这一时期的①此指隋取代北周前的南北朝对峙期间,亦即本书所涉及的年代范围。①24个政权为:曹魏、前赵、后赵、冉魏、前燕、前凉、前秦、后秦、后燕、西燕、西秦、后凉、南凉、南燕、南凉、大夏、北燕、代国、北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大小战争共有666次之多,而从史籍上看,实际的战争数目恐怕还不止于此。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政权林立,各政权之间常进行攻灭他国的兼并战争或关乎双方生死存亡的决战,因而战争的规模往往很大。西晋灭吴之战,西晋共出动水陆大军2O余万,多路齐发,一举灭吴。秦晋淝水之战,前秦一方以步骑25万为前锋,共出动近百万大军进攻东晋。十六国前赵、后赵、前燕等政权,都拥有数十万军队,它们之间也常进行大规模的战争,前后赵的洛阳决战,双方投入的兵力都在10万左右。在当时大分裂、大动荡、众多民族互相争斗而至融合、战争频繁等历史条件下,魏晋南北朝军事的各个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这一时期的军事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从三国曹魏开始创设的中外军制度,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个王朝所沿用。三国时期逐渐形成的世兵制,也大体为后来的各朝采用。而十六国各少数民族的军事制度则既有对自己民族特点的保留,又有对汉族制度的吸收。北朝,东魏北齐的夷汉分兵制与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各具特色,而其中的府兵制经改造后直接为后来的隋唐所采用。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时间的南北对峙,使得南北双方都注意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力图在南北抗争中战胜对方,从而促进了南北双方在军队建设及战略战术上的发展和进步。这一点在南北朝时表现得尤为突出。南朝的地理特点是江河湖泊星罗棋布、水运便利,又先后以黄河、淮河、长江为界与北朝对峙,极利于水军作战。因而南朝各代极重视水军的建设,其水军比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不仅有各种类型的大小战船,还在战船上配置拍等新式武器。在与北朝交战时,无论攻与守,南朝大体都以水军为主力。在战略战术上,南朝针对当时的敌人北魏骑兵强大,长于野战不善攻坚的特点,在与其交战时常采取固守坚城、坚壁清野的策略。为了发挥水军的优势,南朝在向北魏发动进攻时,也常选择雨水充沛、河水涨满、利于水军行动的盛夏出击。而北朝的北魏,拥有数十万强悍的骑兵,长于野战,不善攻城。针对南朝选择盛夏进兵、固守坚城等特点,北魏则常采用后发制人的策略,即当南朝军队乘盛夏来攻时,北魏军队暂避一时,及至秋凉马肥时,利用骑兵优势,大举反击。同时,北魏常弃短就长,采用绕过南朝军队固守的坚城,进行远距离迂回纵深穿插的战法,直插南朝腹地。刘宋元嘉末年,北魏太武帝即采用这一策略,连过刘宋六州之地,饮马长江,直逼其京师建康。而北魏后来逐渐注意发展步兵,使之与骑兵协同作战,就是对其单一骑兵不利攻城这一缺陷的弥补。魏晋南北朝是众多民族由争斗而至融合的时代,当时的军事活动也呈现着民族的特点。各少数民族在争雄战争中都注意发挥自己民族的优势,扬己之长,克敌之短。这既丰富了当时的战略战术,也促进了相应战略战术的发展。一般来说,北方各少数民族都精于骑射,因而他们在战争中常以骑兵为主力。北魏为鲜卑拓跋部所建,拥有数十万精悍骑兵。在战争中,北魏常以骑兵为主力。北魏太武帝在攻破柔然之战中,充分发挥骑兵优势,以轻骑兼马突袭柔然大获成功。又南燕为鲜卑慕容氏所建,也以骑兵为胜。而东晋末年刘裕北伐时,针对南燕铁骑强大的特点,重新使用久遭废弃的车兵,与骑、步协同作战,增强了自己一方与骑兵作战的能力,终于一战成功,灭掉南燕。刘裕以骑、步、车协同作战的战术,便是针对南燕骑兵强大而对战略战术进行调整改进的结果。由于这一时期政权林立,各政权之间称雄争霸,战争不断,因而每个政权不管实力如何,欲图自保以至发展,所要对付的常常不止一个对手。这使得各个政权更加注意兵略谋略的运用。各政权统治者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争取制敌于先,谋而后动,他们或联此抗彼,或声东击西,或各个击破。这一时期兵略谋略的发展因此显得极为突出。三国的曹操、诸葛亮、吕蒙、陆逊,两晋时期的羊祜、杜预、刘裕、谢安、调玄,十六国的石勒、王猛,北朝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崔浩、高欢、宇文泰、周武帝宇文邕等,都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人物。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如官渡之战、彝陵之战、淝水之战等都发生于此时,正是这一时期兵略谋略得到重大发展的直接体现。二、三国的军事制度魏蜀吴三国正式成立的时间分别是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蜀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但三国鼎立的局面及三国各自的立国规模,却早已形成。因此,这里所述及的军事制度,包括三国尚未正式成立却已初具规模这一段时间。(一)曹魏的军事制度1。军事领导机关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于许县(今河南许昌东),并以许县为都,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都许后,曹操先后以司空、丞相执政,军、政大权集于一身,汉献帝完全成为傀儡。所以史家说汉献帝自都许之后,权归曹氏,天子总己,百官备员而已。①在这种情况下,曹操的司空府、丞相府即所谓霸府,成为真正的权力机关。同时,它也就成为当时的中央军事领导机关。在曹操的霸府中,军权由曹操自己独揽,下设领军、护军各一人为最高军事幕僚。领军、护军平时辅佐曹操理事,参与军事机密与决策,战时则可在外代表曹操指挥、监护诸军。此外,曹操霸府中先后设置有司马、军师祭酒、军师等多种军事幕僚,佐理兵事。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后,曹氏霸府转化为曹氏王朝,曹丕转以皇帝身份执掌全国军政大权。曹丕为防大权旁落,废丞相、恢复仅作为虚衔的东汉三公制度,又将原属内廷少府的尚书出为独立部门,使其成为全国的中枢行政机关。同时,曹丕又设置中书监、令,掌管朝廷机要。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