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财务分析报告一、公司背景(一)公司简介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1988年3月21日的深圳平安保险公司,同年5月27日对外营业。公司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注册,总部设在深圳。1992年6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公司”。1997年1月16日,经国家工商总局核准,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司完成分业重组,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平安是中国首家股份制保险公司,也是中国第一家有外资参股的全国性保险公司。15年来,平安的各项业务快速成长,2002年全年公司保费收入共619.71亿元,增长率为33.39%,总资产达1447.56亿元。目前公司已拥有20万销售队伍和2800万忠实客户。《亚洲周刊》评选的2001年亚太地区最大100家人寿保险公司中,平安名列第23位;资产利润率为2.0%,在前23大保险公司中位居第一。2001年、2002年,平安的财务信用等级分别被国内著名信用评级机构中诚信国际、大公国际评为“AAA”级。2001年10月,在《资本》杂志评选的“中国最佳服务品牌”中,平安荣膺“最佳保险服务”称号。2002年、2003年,平安连续两年在由北京大学与《经济观察报》举行的“中国最受尊敬企业”评选中,作为唯一一家保险企业榜上有名。(二)董事长马明哲21世纪经济报道评选的“2004年度中国企业战略家”,给马明哲的评语是:在金融控股公司受到挑战的时期,马明哲在战略层面一直固守着金融控股集团的计划,并且通过战略引资、上市、收购兼并等手段推进他的计划。这位平安金融航母的掌舵人,28岁之前是招商局局长袁庚的司机,后来当过蛇口社会保险局的科长。进入保险这个高度专业化的行业,马明哲的成功之道非常简单,通过模仿同行先进经验和借助外脑经营,使得平安迅速成长为行业的领导者。马明哲是一个精力过人、敬业、好学的人。尽管并不像多数金融家那样科班出身,但自从进入平安后,他就开始了持续的进修,并最终获得了金融学博士学位,成为南开大学的兼职博士生导师。马明哲驾驶着他“中国平安保险”这艘事业旗舰,在中国保险业这片激流险滩十几年的迎风驶进中,一步步壮大,他也逐渐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独特的领导风格和经营理念。平安保险,一家在产权结构、业务延展、市场操作、集团架构各方面都不断挑战现行政策底线、突破业界旧规形成表率的金融公司,并因此在21年历史中得到了快速的成长。可以说,它也是眼下中国仅有的一家由企业创始人明确而强烈的战略意图推动而逐渐成形的金融控股集团公司。(三)股份情况股份数目占发行股本的比例A股H股4,786,409,6362,558,643,69865.17%34.83%总股本7,345,053,334100.00%根据上表分析所得:公司股权结构分散,不存在控股股东以及实际控制人。其中,第一大股东----汇丰保险控股有限公司,第二大股东----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截止2008年12月31日,两家公司合计持有平安H股股份1,232,815,613股,约占公司目前总股本73.45亿股的16.78%。平安保险的股权结构分散,但又不极度分散,这种股权结构可以使众多的中小股东通过市场机制来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和实现利益最大化。二、公司所处环境(一)国际环境在世界金融一体化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下,外资保险机构大举进入中国保险市场,外资保险集团不但能为其客户提供优质的保险保障,还能利用其集团内部的其他金融子公司,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目前国内保险机构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国内保险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外资保险公司客观上有着资金实力雄厚,管理先进,技术服务水平较高的优势,目前尽管在业务经营范围上还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发展势头还是比较好的。从全国的市场结构看,外资保险公司所占比重年还不到百分之一,但在开放区域内的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已接近10%,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二)国内环境2008年,在国内投资、出口和居民消费稳步提升的条件下,中国国民经济仍将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党的十七大提出“推进金融改革,发展金融市场,建设现代金融体系“的目标和要求,为我国金融业体制改革和业务创新指明了方向。良好的政治经济大环境为我国金融保险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给本公司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机遇也意味着挑战,平安保险应及时采取适当举措积极应对。作为本平安保险核心的保险业务,在不断增强综合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未来也面临一些挑战。如与国内保险行业的主要竞争对手相比,平安保险网点数目、营销人员数量、客户数量、保费收入规模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保险市场逐步开放,国外大型保险公司正加紧布局国内保险市场,平安保险在行业人才稳定、业绩持续健康增长、市场份额增长等各方面将面临一定的压力。(三)2008平安大事记再融资风波08年初,中国平安公告发行12亿股的A股和412亿元分离交易可转债,融资规模可达1600亿元,随后股市大幅深跌,平安股价也连续跌停。于是,平安此举被口诛笔伐为造成股市大跌的“导火索”。平安此次再融资方案显然只是考虑技术问题,对当前的市场全局考虑不周,更没有充分体会到中国大陆市场参与者心态的细微之处,有明显的欠妥之处,但是,对“平安再融资”的妖魔化和过度诋毁是没有必要的。平安此次再融资是在A股市场公开发售,实际上是创造了一个稀释外资股权及其控制力的机会,一直以来,平安在海外收购上都表现相当积极主动,这说明平安的国际化团队完全拥有海外并购、提升竞争优势的眼光和意识。从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稳定性、金融业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和提升在国际金融界竞争地位等角度来看,如果平安此次大手笔融资是为了开展大型海外并购,那么,理性的态度恰恰是不应该反对平安再融资和海外出击,而是应该大力支持。深陷“富通门”2007年11月,中国平安宣布,以18.1亿欧元购入了荷兰/比利时富通集团的9501万股股份,成为富通集团单一的第一大股东。继成为富通集团单一大股东之后,中国平安海外收购再出大手笔,以21.5亿欧元投资富通集团旗下富通投资管理公司50%股权。随着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富通的股价从当初中国平安投资时的均价19欧元下跌到不足1欧元,平安整整亏损了226亿人民币。也许很多年后,人们会因平安的选择感到明智先见,因为它至少敢吃螃蟹。但现在,投资富通所导致的巨亏正成为掩埋在平安内部的一根导火索。据专家介绍,平安索赔其实是有理可依,但是在金融危机震荡的时候,如何处理涉及海外资产的经济包袱往往便变得更加复杂,任何危机下的金融纠纷都会上升到政治层面,平安冀望得到理想的赔偿,取决于商务部通过外交途径的谈判力度有多大,而在中国与欧洲关系近来陷入僵局、中欧对话被推迟的情况下,鉴于平安集团并非国有控股企业,此事不宜太乐观。高薪门以平安董事长马明哲为首的高管薪酬2007年出现“超乎业绩”的暴涨。有3名董事及高管2007年的税前薪酬超过了4000万元,其中董事长马明哲税前报酬为6616.1万元,折合每天收入18.12万元,刷新A股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最高纪录,使得中国平安高管在2008年陷入了“高薪门”的争议之中。在关于高薪的争论中,有人认为,企业高薪必须建立在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上,有严格的标准制定、监督和惩罚机制,如果没有这个前提,高薪无异于“合法”腐败。而在高管该拿多少的问题上,呼吁将国企管理者薪酬与国际接轨,理由是中国的国企老总管理了与国外同行相同规模的企业而拿钱比国外的同行少。但同时,也有统计显示,国企高管年薪高低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系数仅为0.4。相当多的国有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无关,不少公司高管薪酬在公司利润下降时还在上升。“天文年薪”不该拿,但“一元年薪”甚至“零年薪”也非解决高管年薪问题的长久之策,无论采用何种薪酬体系,坚持公司治理、与业绩挂钩才是真正的核心。三、保险行业分析(一)我国的保险行业特点保险业是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2002年以来中国保费收入年均增长17.3%,2005年达到4927亿元,是2002年的1.6倍。截止到2005年,保险机构达到100家,初步形成了国有控股(集团)公司、股份制公司、政策性公司、专业性公司、外资保险公司等多种组织形式、多种所有制成份并存,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2006年全国保费收入达到5,641亿元,在世界排名第9位。这其中,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3家龙头企业的保费收入合计3,410亿元,比2003年增长30.9%,企业的不良资产率均在0.06%以下,企业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均超过100%。纵观我国保险业20年的发展,客观地说,中国保险市场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保险市场基本上还处于一种寡头垄断。从中国目前保险市场情况分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四大保险公司已经占有目前中国保险市场份额的96%。而其中,国有独资的人保、中国人寿则几乎占去保险市场份额的70%。中国人寿占去了寿险市场份额的77%,人保占去了产险市场的78%。而机动车险市场中仅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就占82%。这就是说,中国保险市场虽然初步形成了竞争的格局,但这种以国有独资保险公司高度垄断市场的局面,特别是以少数几家保险公司寡头垄断市场的局面,就是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的特点之一。第二,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还处于一个低水平。按照保险业发展的规律,保费收入一般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5%。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而论,年保费收入一般都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10%左右,而我国1998年保费总收入约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在世界排名70位左右。按人均保费计算,仅为100元人民币,虽然较恢复保险业务初期的人均不到10元人民币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在世界排名第80位左右。当然,我们要达到西方发达国家人均保费2000多美元的水平还有距离。因为,从总体上来说,我们的经济还不发达,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但同时又说明在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过程中,中国居民的保险意识与投资意识还要有一个提高过程。第三,中国保险市场结构分布不均衡。从目前中国保险公司机构的分布而论,30家中外保险公司的总部基本上都设置在北京和中国沿海城市。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虽然在大陆已普遍设立,但多数又集中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这就造成了保险市场发育不均衡性。这种分布上的不均衡,对中国保险业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尤其是外资公司与合资公司,虽然其数量已占大陆保险公司总数的56.7%,但它们100%分布在沿海与发达城市,又没有遍布的分支机构,所以其市场份额仅占0.69%。第四,中国保险业的专业经营水平还不高。粗放式经营与销售方式单一,产品结构简单与供给不足,以及缺乏专业人才是经营水平较低的显著特点。目前,各家保险公司已经开发和销售的产品品种并不少,但产品结构雷同和保险责任不足,是业内人士的普遍呼声。中国保险从业人员中真正受过系统保险专业教育又有保险专业水平的保险专业人才不到30%,其中既了解国际保险市场又懂得精算和计算机技术的高级人才更是毛凤鳞角。(二)消费者大多数消费者没有专业的保险知识背景,对自身需求及保险产品的功能不甚了解。目前许多消费者对保险的功能存在着误解,保险被许多消费者当做了投资、赚钱的工具,而忽视了其最基本的保障功能。许多购买了保险的客户反映因嫌麻烦而没有认真阅读保险合同,从而导致了之后不必要的纠纷。按照新《保险法》,保险人向投保人提供的投保单应当附保险合同。消费者在购买保险前,应该认真阅读保险合同,尤其是“免除责任”等保险条款和保险公司做出的投保提示。我国保险业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老百姓的保险知识还不普及,对保险的了解也不多,同时我国保险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起点,具有高成长性,这两个特点说明我国我国保险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比其它国家的居民金融资产配置,我国居民的保险资产配置明显偏低,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三)竞争者截至2007年末,中国境内目前共有保险公司110家,比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