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摘要:作为西方翻译界颇具影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在我国翻译界同样具有重要影响。奈达的翻译理论可以归结为功能论,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可以总结为文本论,两者都注重译文的接受者。关键词:奈达;纽马克;翻译理论;对比ThecomparisonbetweenthetranslationtheoriesofNida&NewmarkAbstract:Astwoofthemostfamoustranslationtheoristsinwesterncountries,EugeneA.NidaandPeterNewmarkplayedagreatrolenotonlyinwesterncountriesbutalsoinChina.Nida’stranslationtheorycanbesummarizedaseffect-oriented,whileNewmark’stranslationtheorycanbesummarizedastext-oriented,bothofwhichpayattentiontothereadersofthetranslationworks.Keywords:Nida;Newmark;translation2theory;comparison一、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综观奈达的翻译思想,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早期带有明显的美国结构主义色彩的语言学阶段;中期的翻译科学说与翻译交际说阶段,以及后来的社会符号学阶段.1.1第一阶段:带有明显的美国结构主义的语言学这一阶段,奈达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英语句法现象和语法现象的著作和文章,他试图通过对句法、词法和语言翻译方面的描述,阐明语言的结构性质。奈达受美国结构主义学派布龙菲尔德和人类语言学家萨丕尔的影响较大,在语言研究中重视语言素材的搜集和分析。他通过到世界各地考察和接触不同语言的机会,收集到了不少有关言语差异的实例,但他不是把这些言语差异当作语言之间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当作相同本质的不同现象加以描写。1.2第二阶段:翻译科学说和翻译交3际说1.2.1翻译科学说奈达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还是一门科学。他所谓的科学,是指可以“采用处理语言结构的科学途径,用语义分析的途径和信息论来处理翻译问题”,即采用一种语言学的、描写的方法来解释翻译过程。如果说翻译的原则和程序带有某种规范性的话,那是因为在特定的翻译范围里,这些原则和程序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有用的。然而,“对于不同语言相应信息间的关系进行任何描写和分析,都必须是语言学的描写和分析”,因此,也就是“科学”的描写和分析。奈达的这种“翻译即科学”的观点,在西方语言学界和翻译理论界曾产生过较大反响。但在后来,奈达基本上放弃了这种观点。1.2.2翻译交际说奈达把通讯论和信息论用于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就是交际。评判一篇翻译是否成功,首先要看它是否被接受者所看懂,能否起到思想、信息、感情的交流作用。奈达“翻4译即交际”一说的理论基础是语言共性论。奈达认为,世界上的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的表达能力。能使说该语言的本族人表达思想、描述世界、进行社会交际。他指出,翻译的首要任务是使读者看了译文就能一目了然。即翻译的行文要流畅自然,读者无需源语文化背景知识就能看懂。这就要求在翻译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少用生硬的外来语,尽可能多地用属于接受语的表达方法。比如在没有“雪”的语言里,“白如雪”可能令人不解,而应该说“自如霜”或“白如白鹭毛”等相应的惯用法。1.2.3动态对等说这是奈达翻译理论中最为人熟知的一种观点。所谓动态翻译,就是在翻译交际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即“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贴近原文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在这个定义中,有三个关键词:一是“自然”,指译文不能有翻译腔;二是“贴近”,指在“自然”的基础上选择意义与原文最接近的译文;三是“对等”,这是核心。翻译中没有绝对的对等,但译者应该在寻求“贴5近而又自然的对等语”上下功夫。在这方面,翻译必须达到四个标准,即达意、传神、措辞通顺自然、读者反应相似。很明显,要达到这四个标准,内容与形式之间无疑会出现某些难以调和的矛盾,有时内容和形式需要彼此协调。但动态对等不等于传统的“自由翻译”或“活译”,因为动态对等翻译有严格的要求,它要求接受语文本的语言结构应尽可能圆满地再现源文旨意,而自由翻译则没有这种要求,自由翻译往往是译者毫无节制地自由发挥。1.2.4翻译功能说奈达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的交际功能出发,认为翻译必须以读者为服务对象。要判断一本译作是否正确,必须以读者的反应为衡量标准。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注意语言交际的动态特质。而要动态地再现原文就必须考虑以下几种因素:一是语言交际的内容;二是语言交际的参与者;三是说话写作的过程;四是语言交际中使用的具体语言(如特定方言等);五是传递内容的具体方式。也就是说,翻译要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就6必须使译文从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章风格、语言文化到社会因素等方面尽可能多地反映原文面貌。1.2.5四步模式说关于翻译过程,奈达认为,就是分析、转语、重组和校验。在这四个步骤中,“分析”最为复杂,也最为关键,是翻译研究的重点所在,而分析的重点又在于语义。在对语义的具体分析中,奈达把语法意义作为重点。1.3第三阶段:社会符号学在这一发展阶段,奈达的代表作足《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在这部著作中,他把他的理论作了如下演进:一是立足于社会符号学的翻译理论,强调文本的一切都具有意义,其中包括言语形式,强调不可轻易地牺牲形式。二是语言的修辞特征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强调在翻译过程中不可不对这些特征予以重视。三是不再采用“动态对等”说,以“功能对等”取而代之,意在使术语含义更加清楚易懂。四是不再采用语法意义和联想意义区分法,而是把意义7区分为修辞意义、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各类意义又细分为所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二、纽马克的翻译理论2.1翻译类别纽马克把翻译分为四类:一是交际翻译;二是语义翻译;三是直译;四是死译。他认为,在翻译交际中,目标文本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源文本;在语义翻译中,目标文本应在目标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源文本的语境意义;在直译中,原文本词语的基本意义被译了过来,目标文本虽合乎目标语的句法结构,但意思是孤立的,没有考虑源语用词的语境因素;在死译中,源文本所有词语的基本意义得到了翻译,但目标文本既不考虑源语用词的语境因素,句法结构也不合乎目标语要求,就连词序也是按照源文本排列的。2.2翻译性质他认为,翻译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说它是科学,是因为语言中有些东西已经标准化了,只允许一种译法。说它是艺8术,是因为语言中有些东西远非标准化,允许多种选择和译法。2.3翻译规则纽马克认为,翻译是有规律可循的,翻译理论应该借助于逻辑学、哲学、语言学的原理,为译者制定可行的规则。2.4意义走失纽马克认为,目标语意义走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如果源文本内容涉及到本国特有的自然环境、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目标语的意义就必然有所走失;二是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音、语法、词汇系统和使用方式,因此,各种语言的词句就很难在各个方面都保持对应;三是怎样使用语言,译者和原作者各有自己的方式;四是译者和作者具有不同的语义理论和价值观念。三、两种翻译理论对比3.1不同点一是奈达的翻译理论可以总结为功能论(effect-oriented);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则是9文本论(text-oriented)。二是奈达强调读者反应和贴切、自然;纽马克则强调忠实,既忠实于读者,又忠实于原文和原文作者。三是奈达把形式和意义看作是翻译中两个对立的部分,因此,他反对形式对等,主张功能对等;纽马克则把形式和意义看作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认为两者同等重要。四是奈达虽然提出了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两种观点,但他真正主张的是功能对等翻译,而且适用于所有文本类型;纽马克则把文本分为不同类型,并依此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如语义翻译、交际翻译等。五是奈达注重读者反应,主张用接受语的表达习惯来代替原文中外国文化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他主张归化翻译;纽马克则坚持翻译要忠实于原文文本,保留异域风味,认为这样做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六是尽管二者都考虑了读者因素,但纽马克只是在交际翻译中强调读者反应,而奈达则把读者反应对等作为评价翻译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3.2共同点一是传统的翻译方法多为直译或意译,10奈达和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却足从新的视角提出了新的翻译方法,这对翻译理论和方法来说无疑是一大贡献。二是奈达与纽马克都注重译文接受者,并对读者进行了分类。奈达根据读者的阅读能力和兴趣把读者分为四类:儿童读者、初等文化水平读者、普通成人读者和专家;纽马克根据读者的知识水平和兴趣把读者分为三种类型:专家、普通受教育者和文盲。三是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来源于对《圣经》的翻译。而按照纽马克的文本分类《圣经》属于呼唤性文本,适宜于采用交际翻译的方法。因此,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与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基本相同,二者都考虑了读者因素,都强调译文的可读性、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参考文献:[1]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3]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11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4:MaHuijuan.AStudyonNida’sTranslationTheory[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4.奈达和纽马克翻译理论对比初探尤金·奈达(EugeneA·Nida)和彼得·纽马克(PeterNewmark)是西方译界颇具影响的两位翻译理论家,也是在被介绍到中国的西方翻译理论家中影响最大的。同一时代的两位学者,他们在翻译理论方面有诸多共通之处,同时又各具特色。一、对翻译的认识对翻译性质的认识,理论界的讨论由来已久。奈达和纽马克都对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的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奈达对翻译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倾向于把翻译看作科学到把翻译看作艺术的转化过程。在奈达翻译理论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交际理论阶段,他认为,翻译是科学,是对翻译过程的科学的描写。同时他也承认,对翻译的描写可在三个功能层次上进行:科学、技巧和艺术。在奈达逐渐向第三个12阶段,即社会符号学和社会语言学阶段过渡的过程中,他越来越倾向于把翻译看作是艺术。他认为翻译归根到底是艺术,翻译家是天生的。同时,他把原来提出的“翻译是科学”改为“翻译研究是科学”。到了上世纪90年代,奈达又提出,翻译基本上是一种技艺。他认为:翻译既是艺术,也是科学,也是技艺。纽马克对翻译的认识也经历了一定的变化。最初,他认为,翻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也是技巧。后来他又认为翻译部分是科学,部分是技巧,部分是艺术,部分是个人品位。他对翻译性质的阐释是基于对语言的二元划分。他把语言分为标准语言和非标准语言。说翻译是科学,因为标准语言通常只有一种正确译法,有规律可循,体现了翻译是科学的一面。如科技术语。非标准语言往往有许多正确译法,怎么挑选合适的译法要靠译者自身的眼光和能力,体现了翻译是艺术和品位的性质。但译文也必须得到科学的检验,以避免明显的内容和用词错误,同时要行文自然,符合语言环境要求。纽马克虽然认为翻译是科学,但他不承认翻译作为一门科学的存在。因13为他认为目前的翻译理论缺乏统一全面的体系,根本不存在翻译的科学,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二、理论核心奈达和纽马克都是在各自翻译实践的基础上,为了解决自己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理论。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不同,翻译理论也就各成一派。但毕竟每种实践都要有一定的规律存在,因此两位的理论又有着不可忽视的相似。奈达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他对翻译所下的定义: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这一定义明确指出翻译的本质和任务是用译语再现源语信息,翻译的方法用最切近而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