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1.马克思的两大发现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4.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5.物质的概念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6.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7.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8.意识的特征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9.现象与本质这是揭示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的一对范畴。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构成要素的内部联系。10.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原因: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11.矛盾的基本属性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12.度的含义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1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含义、本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4.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1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16.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与相对性客观性: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17.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8.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因: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现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19.价值的特点第一,客观性;第二,主体性;第三,社会历史性;第四,多维性。20.人类活动的两项基本原则真理和价值2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2.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23.上层建筑的核心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24.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规律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上层建筑一定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25.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6.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27.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28.人的本质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9.杰出人物的产生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新的历史任务往往是由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人物首先发现或提出来的。他们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解决历史任务的愿望比别人强烈。30.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31.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重性。32.商品价值量的决定性因素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33.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34.资本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3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3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37.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或者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38.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39.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权益的斗争,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40.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的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41.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42.发展的实质与原因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原因: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4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44.联系的观点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4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1.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2.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46.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能动性。所以,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4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48.唯物史观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时必须坚持的原则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中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其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最后,唯物史观从人和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49.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5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当经济危机发生时,大量商品积压,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工,许多金融机构倒闭,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首先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51.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1.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其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本身;再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最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2.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其次,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过低的长期性;最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5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考试题型:单选题(1分*30=30分)判断题(1分*10=10分)简答题(7分*4=28分)论述题(14分*1=14分)材料题(18分*1=1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