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现代贸易理论的基础现代贸易理论试图回答如问题:(1)贸易基础(basisfortrade)由什么构成--即国与国之间为什么要进和出口某些商品?(2)商品在世界市场按什么样的贸易条件(termsoftrade)(相对价格)进行交换?(3)从生产和消费方面来看,国际贸易收益(gainsfrominternationa1trade)是什么?本章将首先毓要回顾现代贸易理论的发展历史,然后介绍分析国际贸易影响时用到的理论工具,进而探讨这些问题。现代贸易理论的发展历史现代贸易理论是经济思想进化的产物。重商主义以及后来的亚当·斯密和人卫·李嘉图的著作都为现代贸易理论提供了框架。重商主义在1500-1800年间,欧洲出现了一批关注国家建设的学者。按照重商主义(mercantists)的观点,一个吲家如何管理它的国内和国际事务以提高自身的利益,是建设国家的中心问题,而拥有一个强大的对外贸易部门则是该问题的答案。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实现贸易顺差(出口超过进口的剩余),就可以得到世界其他国家支付的黄金和白银。这种收入将增加消费,提高国内的产出和就业水平。为了促成贸易顺差,重商主义学派主张政府进行贸易管制,并建议采用关税、配额和其他商业政策将进口限制在最低水平,以保护一个国家的贸易地位。进入18世纪,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受到了强烈的攻击。根据大卫·休谟的价格流转学说(price-specie-口owdoctrine),贸易顺差只可能是短期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动消除。为说明这一点,假定英国获得了贸易盈余,导致黄金和白银流入。由于这些贵金属构成了英国货币供给的一部分,它们的流入会增加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从而使得英国的物价水平相对于其贸易伙伴的而言比较高。物价水平的上升会激励英国居民购买外国生产的商品,同时英国的出口额会降低。结果是,该国的贸易盈余最终将自动消除。休谟的价格流转机制表明,重商主义的政策最多只能带来短期的经济优势。重商主义学派从静态的视角分析世界经济,这也是他们遭到攻击的一个原因。在重商主义学派看来,如果将世界经济看做一块蛋糕的话,那么蛋糕的大小是固定不变的。这意味着一个国家的贸易收益来自于其贸易伙伴的牺牲,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能同时从国际贸易中获益。这种观点受到了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的《国富论》(Wea1thofNations)的挑战。根据斯密(1723~1790)的观点,世界经济这块蛋糕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国际贸易允许各国之间进行专业化和劳动分工,这将提高各国国内生产率的一般水平,并增加世界产出。因此,斯密的动态贸易观点认为,通过自由贸易,贸易双方能够同时享有较高的生产和消费水平。下一部分将对斯密的贸易理论做进一步解释。进行国际贸易的原因:绝对优势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是自由贸易(freetrade)(开放市场)的主要倡导者,认为自由贸易能够促进国际劳动分工。通过自由贸易,各个国家可以集中生产他们能生产的成本最低的商品,并随之获得劳动分工的收益。在肯定了国家间的商品流动取决于成本差异这一观点的同时,斯密试图解释,为什么不同国家的生产成本会存在差别。斯密认为,投入要素的生产率是决定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这种生产率的基础是自然优势(natura1advantage)和后天通过学习习得优势(acquiredadvantage)。前者与气候、土壤和矿产资源等因素有关,而后者则包括特殊的技能和技术。斯密证明,如果在一种产品的生产上拥有某种自然优势或习得优势,一个国家将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生产这种商品,并变得比他的贸易伙伴越来越具有竞争力。斯密对竞争优势决定因素的分析是从市场的供给方面来考虑的。斯密的成本概念以劳动价值论(1abortheoryofva1ue)为基础,该理论假定,在每个国家中,劳动是惟。一的生产要素,并且是同质的(质量相同),而且一种商品的成本或价格只取决于生产该种商品所需的劳动数量。例如,如果美国生产1码布比英国用的劳动少,美国的生产成本就会较低。斯密的贸易理论是绝对优势原理(princip1eofabso1uteadvantage):在一个由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构成的世界中,当一个国家在一种商晶的生产上具有绝对成本优势(即生产单位产品使用的劳动较少),而另一个国家具有生产另一种商品的绝对成本优势时,国际贸易和专业化将是有益的。为了使世界得益于国际劳动分工,每个国家必须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比其贸易伙伴更有效率。一个国家将进口那些处于绝对成本劣势地位的商品,并出口那些自己拥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商品。一个数字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说明绝对优势原理。如表2-1所示,假定美国工人在一小时内能生产5瓶酒或20码布,而英国工人能生产15瓶酒或10码布。显然,美国在布匹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其产布1:人的生产率(每工时的产量)高于英国,因此成本较低(生产1码布需要较少的劳动)。同样的道理,英国在生产酒方面也具有绝对优势。根据斯密的理论,通过专门生产成本较低的商品,同时进口生产成本较高的商品,每个国家都能够获得好处。因为遵循绝对优势原理的专业化分工提高了世界资源的使用效率,世界产出将会增加、而增加的产出又会通过贸易在两园间分配。进行国际贸易的原因:比较优势根据斯密的理论,若要进行互利贸易,就得要求每个国家至少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成本最低,并因此能够向其贸易伙伴出口这种商品。但是,如果+个国家生产所有商品都比他的贸易伙伴更有效率,情况文会怎样呢?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发现了斯密理论的不严谨之处,并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个原理,说明即使一个国家生产所有商品都是绝对高效率,互利贸易也能发生。和斯密一样,李嘉图也比较强调市场供给方,并认为两国间因自然和后天习得的优势而导致的成本差异是贸易的直接原因。斯密强调的是国家间绝对成本差异的重要性,与此不同,李嘉图强调的是比较(相对)成本差异。因此,李嘉图的贸易理论被称为比较优势原理(princip1eofcomparativeadvantage)。事实上,如表2-2所示,一个国家通常会由于自然优势和习得优势而形成比较优势。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即使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有绝对成本优势,互利贸易也能够进行。低效率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效率低得相对较少(绝对劣势最小)的商品,高效率国家则应专门生产并出日其效率相对高得较多(绝对优势最大)的商M。为r理解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区别,我们来看一下主要棒球联赛本垒打冠军马克·麦格维尔(MarkMcGwire)的情况。麦格维尔不仅在打棒球上有绝对优势,在别的活动卜也可能比大多数人做得好。例如,麦格维尔割草可能比任何园艺工人都快,因此在草坪维护方面也有绝对优势。然而,仅仅因为麦格维尔割草快,他就应该去割草吗?显然,麦格维尔不应该去维护草坪,而是应该集中精力去打他最有绝对优势的本垒打。与此相似,美国生产纺织品和计算机软件的效率可能都比其他国家更高,尽管如此,美国最好还是从中国进13廉价的衬衫,帮助微软公司向全世界出口软件。为了说明比较优势原理,李嘉图在如下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简化的模型:1.世界由两个国家构成,每个国家都仅使用一种投入要素生产两种商品。2.在每个国家中,劳动是惟一的投入要素(劳动价值论)。每个国家拥有固定的劳动禀赋,并且劳动力是充分就业的和同质的。3.劳动町以在一个国家的不同产业间自由移动,但是不能在两个国家间移动。4.两国的技术水平是固定的。不同国家可以使用不同的技术,但是一个国家中生产同一种商品的所有企业使用的是同一种方法。.5.成本不随产量变化,并且同劳动使用量成比例。6.所有市场都是完全竞争市场。因为没有任何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的规模大到能够影响整个市场的程度,所有经济个体都是价格接受者。不同国家的产品质量相同,意味着每类产品中的每个单位产品质量也都相同。企业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一个产业,每件产。锅的价格等于产品的边际生产成本。7.两国间进行自由贸易,即不存在政府设置的贸易壁垒。8.运输成本为零。因此,只要两种产品在各自的国内价格相同,那么对消费者而言购买本国产品还是进口产品是无差别的。9.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制定生产决策的目标,而消费者则通过制定消费决策来追求满意感的最大化。10.不存在货币错觉,即消费者进行消费选择和企业制定生产决策时,均考虑到了所有的价格行为。11.贸易是平衡的(出口必须能够补偿进11),因此两国间不存在货币流动。美国制造业中的哪个产业比较优势最高呢?上表列出了美国各部门的比较优势,这是通过各部门净出口(出口减进口)占全国进出口的比率来计算的。这个比率的取值在1(比较优势最高)到一1(比较劣势最高)之间。一个行业比较优势率的绝对值相对另一行业的越高,那么该行业的比较优势就越明显(比较劣势越小)。一个行业比较优势率的高低如果不同其他行业相比就没有意义。当然,保护主义壁垒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歪曲了自由贸易状态下的比较优势率。如上表所示,1998年,在按照比较优势率排列的美国制造行业中,民用飞机的比较优势率最高;能源和钢铁的比较劣势率最高。尽管这些排序町以,并且确实随着经济状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动,但短期内不太可能发牛改变。表2-3说明了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有绝对优势时,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假定美国[人每小时能生产40瓶酒或40码布,而英国工人只能生产20瓶酒或10码布。按照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由于美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效率都高于英国,因此就无法进行互利的专业化分工和贸易。然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关注的是,美国产布的效率是英国的4倍(40/10=4),而产酒的效率仅是英国的两倍(40/20=2)。因此,美国在布的生产上比在酒的生产上更有绝对优势,英国在酒的生产上比在布的生产上绝对劣势更小。每个国家应当专门生产并出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美国产布,英国产酒。由专业化获得的产出收益将通过贸易在两个国家间分配。从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间的贸易模式可以看出,美国对日本的贸易出现了巨大的贸易赤字(进口超过出口)。一些宿命者似乎认为,H本几乎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比美国更有效率。一些人预言,来自日本的大量进口将降低美国的产业化程度,并使之变成一个快餐馆国家,这似乎在暗示,美国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上都没有比较优势。一个国家可能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但不可能一个国家在任何一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比较优势,而其他国家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相对劣势。这是因为比较优势取决于相对成本。正如我们所知,一个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会发现,专门生产其绝对劣势最小的商品是有利的。美国没有理由让日本生产所有商品,因为如果美国资源闲置,世界产出将会下降,美国会蒙受损失,日本也是如此。一个国家没有任何商品可以提供的观点,实际上是混淆了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的区别。货币意义上的比较优势尽管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可以用来解释国际贸易模式,然而人们在买东西时一般并不关心哪个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糖果店里的一位顾客在看到瑞士巧克力和美国巧克力时,不会说:我想知道哪个国家生产巧克力有比较优势?购买者在考虑质量差异的基础上,主要依靠价格来判断哪个国家具有比较优势。因此,从货币价格角度说明比较优势原理如何发挥作用会有助于我们的理解。再来看一看表2-3中列举的有关李嘉图比较优势原理的例子,其中假定劳动是惟一的投入要素,并且是同质的。回想一下,(1)美国在布和酒的生产上都有绝对优势;(2)美国在布的生产上有比较优势,同时英国在酒的生产上有比较优势。表2-4重新说明了这些信息。正如我们所知,即使英国生产两种商品的绝对效率都较低,但当英国的货币工资低于美国很多,从而使得在英国产酒成本更低时,英国将出口酒(它的比较优势产品)。让我们看一看这一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如表2-4所示,假定美国的工资率为每小时20美元。如果美国工人每小时能生产40码布,生产1码布的平均成本就是0.5美元(20美元/40码=0.5美元/码)。与此相似,美国生产1瓶酒的平均成本也是0.5美元。由于李嘉图的理论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因此从长期看,产品的价格将等于平均生产成本。表2-4中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