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于(D)A.18世纪中叶B.19世纪中叶C.20世纪初D.19世纪40年代2.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3.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C)A.绝对主义B.唯物主义C.不可知论D.诡辩论4.物质的惟一特性是(B)A.运动性B.客观实在性C.不可分性D.时空性5.我国明朝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这种观点属于(C)A.形而上学观点B.经验主义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6.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意思是(B)A.世界都是过程,所以什么也不存在B.一切都在变化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C.世界只是过程,所以是无方向的运动D.否认事物存在的相对稳定性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否定的观点C.矛盾的观点D.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D)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C.事物的运动变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9.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含义的是(C)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1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B)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C.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D.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过程11.一个完整的认识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D)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12.真理就是(D)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B.大多数人同意的观点C.对人类生存有用的理论D.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1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C)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1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B)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C.社会意识内部各形式间的相互影响D.社会意识具有的历史继承性15.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A)A.生产关系的总和B.生产资料的总和C.生产要素的总和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16.生产关系中,最基本,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B)A.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产品的分配形式D.产品的交换方式17.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A)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发展C.上层建筑的发展D.经济基础的发展18.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句话说明(B)A.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B.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C.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19.货币的本质是(B)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B.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C.商品的等价物D.商品相对价值形式20.劳动力商品区别于一般商品的最大特殊性在于(D)A.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三部分组成B.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C.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能转移其他商品的价值D.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价值的源泉21.资本主义发展经历的两个阶段是(B)A.原始资本主义和发达资本主义B.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C.近代资本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D.地区资本主义和全球资本主义2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D)A.国内市场竟争的结果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矛盾发展的结果23.垄断价格(B)A.由垄断组织自由制定,不受产品价值的约束B.虽然会高于产品的价值,但仍受价值规律的制约C.要受到产品价值的限制,决不能高于价值D.通常是和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相一致24.(B)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A.《德意志意识形态》B.《共产党宣言》C.《哥达纲领批判》D.《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25.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是(A)A.1871年巴黎工人起义和由此建立的巴黎公社B.19世纪40年代英国宪章运动及法、德、意工人运动C.1917年俄国的“二月革命”D.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和由此建立的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26.自由王国是指(A)A.共产主义社会B.社会主义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原始社会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在理论上的两个最伟大的贡献是(AE)A.唯物史观的创立B.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C.进化论D.无产阶级专政理论E.剩余价值学说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主要分歧是(ABC)A.是否坚持联系的观点B.是否坚持发展的观点C.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D.是否属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范畴3.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BD)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人脑的机能C.人的头脑中固有的D.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E.人脑的分泌物4.辩证的否定是(ABCDE)A.事物的自我否定B.事物发展的环节C.事物联系的环节D.扬弃E.既克服又保留5.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ABD)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6.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中包括(ABD)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C.思想观念D.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E.文化制度7.在简单商品经济中存在的矛盾有(ABC)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D.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8.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CD)A.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B.价格受价值影响,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动C.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D.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又制约供求关系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ABE)A.国家直接掌握垄断资本B.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结合C.国家工作人员在私人垄断企业投资D.各国私人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结合E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结合10.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有(ABCE)A.生产全球化B.贸易全球化C.金融全球化D.货币全球化E企业经营全球化11.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主要原因有(ABCE)A.科学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B.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C.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D.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发生根本变化E.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1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这是由于(ABCD)A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C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D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E社会主义还只是一种理想13.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ACD)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B.劳动成为纯粹娱乐手段C.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过渡到自由王国D.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E.劳动全部由机器人承担三、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背景。(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引起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又引发、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两个最基本阶级——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之间的阶级矛盾、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这三大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由于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最终都走向了失败。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这就成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还来自于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生都在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阶级斗争,投入到城里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无产阶级队伍的活动中,他们始终处在开除和推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斗争的前沿,积极参加并领导了国际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事业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所具有的这种紧密联系,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其次,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19世纪40——60年代,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这就需要有一种正确地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来指导,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最终创立了马克思主义。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从多方面展开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思维产生存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二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根据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被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根据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认识论可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种基本观点。3.什么是规律?规律有什么特点?(1)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的特点是:第一,客观性。规律是物质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创造消灭改变改造。第二,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第三,稳定性(重复有效性)。规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的,只要条件具备了,规律就会重复起作用。4.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真理是具体的、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首先,真理所反应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总而言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从“静态”上看,即从它们的相互渗透上看,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5.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