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及解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佛教第10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及解释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是大智慧;【波罗蜜】是到彼岸,多层面的修行人;【心经】是心里的一种最高境界作用的道理,也是果地的境界。经名的大体含意是:多层面的修行人,可以用大智慧到达人生的彼岸。这里有两个名词给大家讲一下,这个“大智慧”不是世间所说的大智慧。一个人能当多大的官,能有多少钱财,能领导多少人,不是这样的。而是通过“戒定慧”的修行,提高了思想的境界,达到了外不动心,内无妄想的大定状态,产生的一种能量叫大智慧。再一个是“到彼岸”,这个彼岸不是真的就有一个像河流一样的此岸彼岸,而是一个境界的升华,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是一个形容词。【观自在菩萨】不是指观世音菩萨而言,而是指在大定之中微密观照达到自在的修行人。“自在”的意思不是自由、狂妄、肆无忌惮,而是到处能安住其心,自然的不受环境所困,一切好坏随缘,乐亦不喜,苦亦不恼,知道一切是本来空,自己有主宰的,这个自在叫观自在。“菩萨”是个名词,意思是能自己觉悟,再能觉悟人的谓之菩萨。世间有无数的菩萨,自己没有觉悟,发心利益别人的人,就是菩萨心肠,有凡夫菩萨、圣贤菩萨,很多个层次。这观自在菩萨是达到十地以上的圣贤菩萨,将登佛位的大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个“行”是心行,心中起种种妙观的大用,作种种自利利他的事业。“深”是不可测量的意思,圆遍广大、究竟无上的妙行。“般若波罗蜜多”前面已经解释过了,是说菩萨的功行已到究竟地,登到彼岸之上了。这个“时”非常关键,到了这个境界的时候,还是果地的时候,已经断尽一切烦恼,度尽苦厄,心中没有一点挂碍了。【照见五蕴皆空】这个“照见”,可不是看见的意思,而是在上面两句的修行境界上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能量,浩然觉照彻见无余的意思,无用功的功用,毫不著意的觉照,到了心神会通的境界了。“五蕴”指色、受、想、行、识,这五事蕴结不分,叫做五蕴。实质都是心里的作用,心和外境相蕴合,统名叫色。而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是色,外色和内色接触了,就有了受,既受了就要去想像它,这叫想;想到了心中一行转念,这叫行;转出那知识来,就叫识。所以受、想、行、识四个也还是色,总是幻心幻起的作用,成就种种的幻法,这个五蕴,是众生善恶生死轮转的资本,也是成佛的资本。只是佛菩萨能照见本空,可以善用,不被所转,众生反被所缚,关键在觉不觉,明空不明空之别,不要指定为不好的东西,反生了偏见。“皆空”就是一切都空。不但人空、法空,连照见亦空,不是玩空,是真空,是一个修为的最高境界,不是用语言能完全说明白的,只能心神意会,不能言谈,只能自我感受,常言说冷热自知。【度一切苦厄】就是度脱了身心的一切痛苦,心到真空,苦从何来,不是不知,不是不受,是能知而有若无知,受而等于不受,这叫正受。以上四句总概三藏十二部一切法,持无量义,照此去做,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是超乎有余了。【舍利子】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即是舍利弗,智慧第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前四句是空色不二的意思,初说不异,后说即是,这是证得实相上的境界。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万法万事性本空,万法万事又都以色来表现。很多修行人执色、执空、执见,如果能明白法见也本空,就了无挂碍了。以上七句是会通色空不二的道理。【舍利子】又呼其名是加重语气的意思。【是诸法空相】法是什么?是心影,是心中缘起的种种道理,如果没有对象,也就没有心、没有法了。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生而不生,自性本空,所以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宇宙间一切一切都有着互相连带因果关系,不是单独的一因一果问题,须赖众缘和合而生。所以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也不无因而生。现在的假象,似乎是生,因果在时刻不停的变化着,没有一个不变的本性,生也是假生,灭也是假灭,性本来空,所以不生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因为不生不灭,所以垢净、增减、长短、是非、好坏、来去,一对一对的都是因分别而缘生,统统都是幻有不可得。世间的一切都是相对而言,根本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了不可得,不过暂时有这个虚妄相罢了。既不执有,亦不废有,即一切法,离一切法,既此用,离此用,心如长空,包罗一切,自在无住,这就是诸法空相,无心可心的本来面目。修行人最要紧的就是这一点,不执我、不执法、不执生、不执灭、不执增、不执减、不执好、不执坏、不执来、不执去,眼似灯光,心似明镜,万法不滞,该干什么干什么,修行人能达到这个境界就可以了。【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由于上面的境界所至,明白了空中的道理,在真空中还有什么实体可得呢?“无”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了,而是你的心里像镜子一样照见外面的事情,过后不留痕迹,这是一种最高境界的体悟。看起来我们平时学到的六识、六尘、十二处、十八界都是不可得的幻相。【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人生烦恼的根源就是无明。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连无无明这一念也没有了,这就彻底消除了无明的烦恼。人生最不可阻挡的是老死、挂碍、畏惧、痛苦等,种种烦恼束缚了身心,身心不得解脱,如果没有老死这个心念,身心进入到大自在境界,就是佛的境界。其实人是不生不灭的,灵魂是不灭的,肉体是不能常住的。就象我们养的蝉一样,秋天时变成茧蛹,春天时变成蛾,蛾又甩籽,籽又变蝉,它是一个轮转的过程。人不像蛾蝉这样简单的转变,而是来到这个地球上要觉悟自己成就圆满的人生佛道。可是有些人不能自我修炼,也就是说不能克制自我不足的东西,把一些不良的习气带到了人的习性当中,这样就造成了六道的轮回。在这个地球上的人四通八达,成佛是他,下地狱也是他,转为畜牲还是他。这颗心到哪去全由自己的心念所决定,因为人是高级动物。低级动物和离开人体的灵魂都没有这个能力了,所以说人是没有生死的,没有老,也没有死,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罢了。【无苦集灭道】这是声闻执取四谛法苦的感受,苦的来源。如何灭苦?修正道,进入万法无我的涅槃乐,这是一个修道过程,不过是一时的缘生,如果一时心灭,苦集灭道也就随心而灭了。这又是一个境界的飞跃。【无智亦无得】这是菩萨的挂碍,菩萨执取六度万行诸法,以为确有智慧可得,有众生可度,有佛可成,心中不免有此波罗蜜的行相,还是有微细的法见,所以不到究竟涅槃地。如我能布施,因见他人不肯布施而生厌恶;我能持戒,因见别人不能持戒,心生厌恨。烦恼一起,就是见浊,一切善恶、好坏、是非等都是幻心的作用,分别为二,所以菩萨必到法无我的时候,才是挂碍净尽。【以无所得故】这是一句总结语。上面所破五蕴、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万行的智得,一切本空,仔细推求,实无所得。真空的般若智慧是自然启发出来的,是在真空当中产生的一种妙有。【菩提萨埵】简称就是菩萨,此指已登佛位的明心菩萨。“萨埵”译为精进勇猛,荷担如来事业的人。【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如果我们依自性的金刚般若,也能够超登彼岸,所以有下面实证的受用。我们应该知道,修行不是图利,更不能图名。名利是生死最大的毒药,名利的心不死,永无出头的日子。我们今生是因地修行,要想证得佛果,总要在自性上下功夫,老老实实,真参实究。决不要在神通奇特、出语玄妙上求,那是挡不住生死的。菩萨尚不能离开般若,何况我辈,离了般若之外,更有何法?这是成佛的根本条件,肯向这个法上走的人,才是有智慧的人,此生决可成就。【心无挂碍】这个“心”是人空法空,寂灭轻安的大自在心,视世间出世间一切一切皆量等虚空,无有边际,包罗万有,了无挂碍,心且不有,挂碍何依,苦厄安在?【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一个人如果没有挂碍,恐怖也就没有了,一切都是正见、正知,象明镜一样观照一切,该做什么做什么,心中不留痕迹。白天没有妄想,夜间自无乱梦。如果有一个得失心,就是有我的果,正是六道生死的种子,如能心空法空,即登佛位。两个生死已了,菩萨再来世间,是大悲愿力,不是业力,自然没有恐怖、颠倒、梦想了。到了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境界了,也就是究竟涅槃的境界了。【究竟涅槃】这涅槃是清净的意思,二乘人是有余涅槃,不是究竟地。这究竟涅槃是佛位,又称无余涅槃,连涅槃也是不可得的。所谓成了佛,也没有成佛的法见,涅槃是对生死而说的,既本来没有生死,哪里还有涅槃,不过同是个假名罢了,这是菩萨的果德。【三世诸佛】无论是现在佛、过去佛、未来佛,统包括三世一切诸佛,不要问已成、未成的佛,都是一体平等的,要知道释迦佛是果上佛,六道众生是因上佛,性自平等,所以不可自弃,也不可轻人。【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诸佛,无不由此法门而得无上菩提,一切大智慧,无不由自性佛母所生。这个“得”是无得之得,必得心中了无所得,这是一种境界。此时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寂灭不动,而妙用恒沙,这就是佛的果德。阿耨多罗是无上,三藐是正等,三菩提是正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是佛的境界。连佛也不能离此法门,众生学佛怎么能另觅途径呢?岂不是颠倒了么?所以无数的众生学佛,不自求而他求,不内求而外求,都是因地不正、果地非有,自误一生。以上十句是果德的境界,一切挂碍才算净尽,才是究竟涅槃,都依观空成就并无别法,以上可算是半部心经,专说此法无实。下面说的是此法无虚,《金刚经》说:“此法无实无虚。”让人不要执实,也不要执虚,正是显般若无住的妙用,心既不有,法于何依?既没有法,更谈不到无实无虚的了,所以涅槃生死等于空华。【故知般若波罗蜜多】下面的经意转入无虚,点明了一个“知”字的妙用,这“知”字是灵照觉知,表明悟后的意境,仿佛是转而为有,这个“知”字也是法,也是性空,一时的缘生,暂时的法用,既是知而无知,生而不生,所以不明无生的道理就不能证到真空的道理。前面说一空字,是般若的体,此说一知字,是般若的用,所以表般若的至德,无可形容,无可言表。至此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惟有神会,正是冷热自知的时候。【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咒是摄心定性的法语,很多修行不到位的人,以咒摄心,以灭烦恼,除苦厄。其实咒语是一个不究竟法。上半部《心经》已说明了,空不偏空,有不著有,于寂灭无住性体中,能启发恒沙妙用,是所有的咒都无法升华到这种境界的。六祖云:“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前为无实之体,后为无虚之用,故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以上均要亲证才知这个境界,不是靠文字可以得知的,要想得知必须真参实究,从自性上用功,经不过是借来考证罢了。《经》也只能说是指明了一个前进的目标,所以称为“文字般若”。总之,心通才是最大的神通。但心不空是不能通的,不通就不能明,不明则一切智慧被无明所覆,不能启发。这一段是说心到了真空的境界,自然有许多能量,不是有苦再除,却使一切苦厄无所依附,根本无苦厄的了。【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梵咒本来是不许翻译的,因为怕持咒的人着了解释,反而添知见,心乱了。但此经是自利利他的,是佛菩萨的呼唤,故将咒义略述一二。“揭谛揭谛”是说度过去呀!度过去呀!“波罗揭谛”是向彼岸度过去呀!“波罗僧揭谛”是彼岸大家度过去呀!“菩提萨婆诃”是速速证到菩提呀!以上六句是佛菩萨的秘密语,只有自己知道,没有出口的意思。《心经》说完了,二百六十个字,含概了三藏十二部,统一切法,可是这个经是文字般若,是指示我们的法行用的,须自作观行,即是观照般若,启发般若后,见到自性,开了智慧就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