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2016-2035)规划文本委托单位: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编制单位: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城乡规划设计证书等级甲级设计证书号:[建]城规编第(141228)法定代表人:曾宪川院总工程师:孙礼军审定:龙国辉(所总规划师、城乡规划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审核:杨超(所副总工、城乡规划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规划师)项目总负责人:李庆平(副所长、城乡规划高级工程师)规划专业负责人:刘勇(所副总工、城乡规划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规划师)规划设计人员:黄曦宇(城乡规划工程师)郑伊曼(城乡规划工程师)冯文湘(城乡规划工程师)梁舒婷(城乡规划助理工程师)周泽寰(城乡规划助理工程师)高重庆(城乡规划助理工程师)i目录第一章规划总则...................................................................................................................1第二章规划目标...................................................................................................................4第三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6第四章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8第五章规划区防灾避灾绿地系统规划...............................................................................15第六章生态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18第七章园林绿化植物规划..................................................................................................20第八章古树名木保护规划..................................................................................................21第九章实施管控制度..........................................................................................................22第十章附则.........................................................................................................................25附表.........................................................................................................................................26附件专家评审会意见及回复.................................................................................................39东莞市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2016-2035)·文本1第一章规划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贯彻落实《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在编),以优化城市环境为着力点,大力推进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建设宜居宜业东莞;以人居环境优化、园林城市建设为目标,重新制定与自然人文资源保护相协调、与城市空间结构相适应、与城市产业发展相契合、与宜居生活相统一的绿地系统,并整合海绵城市建设、山体公园建设、城市绿道建设,打造富有特色的东莞绿地系统。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并结合东莞实际情况,编制《东莞市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2016-2035)》(以下简称本规划)。第二条规划依据1、国家有关法律及规范(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4)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9月);(5)国务院:《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8年36号文);(6)住建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7)住建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8)住建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城建[1993]784号);(9)住建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10)住建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2002年城建240号文);(11)住建部:《生态园林城市申报与定级评审办法》(建城[2012]170号)(12)住建部:《生态园林城市分级考核标准》(建城[2012]170号)(13)住建部:《城市古树名木保护办法》(2000年192号文);(14)住建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年第112号);(15)住建部:《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16)住建部:《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东莞市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2016-2035)·文本2(17)住建部:《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006-98)(18)住建部:《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19)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年38号文);(20)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编制大纲》(2002年8号文);(2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建设指标体系》(2005修订版);(2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2002年)。2、地方法规与政策(23)《广东省园林城市(县城)申报与评审办法》(24)《广东省城市绿化条例》(25)《东莞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3、相关的城市规划文件(26)《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在编)(27)相关专业部门(园林、林业、水务等)的专项规划第三条规划期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住建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在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确定本次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35年。其中,规划近期至2020年,规划远期至2035年。第四条规划范围与规划层次本次规划包括研究范围和规划范围两个编研层次。(1)研究范围:指东莞市行政辖区范围,面积2465平方公里。(2)规划范围:包括总体规划所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包括莞城街道、东城街道、南城街道、万江街道)和松山湖管委会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312.37平方公里。园林绿地系统的各项指标在规划范围(即四个街道和管委会)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进行统计。东莞市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2016-2035)·文本3第五条规划原则(1)统筹协调原则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应立足城乡统筹的战略高度,综合考虑规划区绿地布局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关系,统筹规划区与市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坚持多规合一,统筹协调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其他各类规划的关系,整体协同,共同促进东莞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2)系统布局原则立足全域视角构建城乡一体的绿地系统,充分整合和利用林地资源和河湖湿地,构建系统性网络化的城乡生态格局。强调规划区绿地布局的系统性,结合城市空间格局和河湖水系资源特色,构建绿地发展轴带,结合城市居住用地分布,构建分布均衡、覆盖完善、级配合理、类型丰富的公园绿地体系。(3)生态优先原则优化和合理布局各类生态空间,以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为前提,优化水、林地、土地资源配置,推进城市生态修复、生态林地建设、基本农田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发展。(4)彰显特色原则充分发掘东莞市在历史文化、河湖湿地方面的城市特征,规划区绿地布局与文化景观资源的保护利用相结合、与河湖水系的景观利用相结合,区域绿地郊野游憩体系布局与河湖湿地资源保护修复相结合。(5)可操作性原则结合城市发展建设实际,提出可实现的目标,通过近期建设引导、绿线控制引导和多个专项规划,对绿地建设进行分类、分区、分期控制,就关键问题提出具实际指导意义的规划和建设对策,增强绿地规划的控制性和可操作性。东莞市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2016-2035)·文本4第二章规划目标第六条规划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形成生态健全、功能完善、环境优良、自然与城市紧密结合、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岭南生态宜居水乡名城和现代生态都市,进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名录。(1)市域层次: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屏障、深莞惠经济圈生态腹地有效保育以东江及其支流、莲花山脉、狮子洋近岸海域滨海湿地等大尺度水系、山脉、湿地景观为特色的全域绿地生态格局,实现水系统空间格局持续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系统科学、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乡一体游憩系统完善、城市环境安全有效保障的目标,充分发挥服务珠江口东岸地区的区域生态改善、文化展示和游憩服务的综合功能,充分引领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环境领域创新突破。(2)规划区层次:岭南生态宜居水乡名城,现代生态都市全面实现格局清晰、功能完善、古今辉映的中心城区园林绿地系统。滨水绿色开放空间体系逐步建成,公园总量达标、层级完善、布局合理,成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第七条近期目标(2016-2020)增强城市生态功能,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充分利用规划区的水网、山体自然景观和森林资源优势,通过科学布局、合理规划,融人文景观和自然风景为一体,打造现代生态都市,创建成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公园、街头绿地等公共绿地要求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0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3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第八条远期目标(2021-2035)完善和巩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及其山水园林特色,全面建成符合多元化需求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城市绿化与城市文化、环境建设高度协调,城乡绿化和谐一体,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0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4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东莞市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2016-2035)·文本5第九条规划指标体系规划区绿地系统指标体系详见附表1。东莞市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2016-2035)·文本6第三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第十条市域生态空间结构规划东莞市域的生态空间结构划分为‚核心+廊道+基质‛的复合生态空间结构。(1)生态核心:形成五处生态核心:银瓶山生态核、大屏山-黄甫山生态核、大岭山-水濂山-同沙生态核、黄唇鱼-威远岛生态核、东莞城市湿地生态核。(2)生态廊道:形成‚2+3‛的生态廊道结构:莲花山脉区域生态主廊道、珠江-东江生态主廊道,以及西、中、东三条生态副廊道。‚2+3‛的生态廊道系统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水土流失、调控洪水等功能,同时串连各个生态区,形成全市域完整的、连续性的生态系统。(3)生态基质:市域内的‚农田-林地‛网络形成市域的绿色生态基质。市域内的河网水系形成市域的蓝色生态基质。第十一条市域生态要素控制(1)自然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