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下乡》相关概念理解•①愚:说乡下人“愚”,不是指他们的智力有问题,知识有局限,而是指他们不识字,是文盲,而文盲并非出于“愚”,而是由于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②特殊语言:非文字性的,可以用来传情达意的语言,如表情、肢体语言、行话等。③借助语言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主要是借助面对面的语言交流的社会。④借助文字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主要借助文字交流沟通的社会。文字下乡主旨:从文字的产生与功用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文字是多余的。摘要:文字是间接地说话,是人与人在传情达意过程中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阻隔形成的,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在乡土社会“面对面社群”里,在熟人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第2-3章《乡土中国》第二篇文字下乡•略读要点:•(勾画圈点)要义概览/思维导图•精读指导:•批注点评第二篇笔记问题p23自主思考(通过阅读并分析原文,整理答案并抄在笔记本上)1、作者如何看待文字下乡行动?2、本文论述的是乡下人到底是愚不愚的问题,为何以“文字下乡”为题?1、作者如何看待文字下乡行动?支持文字下乡行动,但有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作者认为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所以必须推行文字下乡;但他认为文字下乡不能满足于开乡村学校和让乡下人多识几个字,而应该结合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开展文字下乡运动,才能真正让乡下人“聪明”起来。2、本文论述的是乡下人到底是愚不愚的问题,为何以“文字下乡”为题?以乡下人是否“愚”为切入点,讨论在怎样的社会生活背景下文字需要下乡,如何完成文字下乡。乡下人的“愚”,是知识不及人,是一种对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缺乏”。不识字是因为乡村社会的特征决定了文字的非必要性。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的传情达意过程中受到时空阻隔的情境里。乡土社会是通过彼此的“熟悉”建立起来的“面对面的社群”,表情达意不必求助于文字,交流是靠直接的语言以及眉宇之间的“特殊语言”。不论在空间格局还是在时间格局上,在这种人们面对面亲密接触、反复地在同一定型生活中生活的乡土社会中,没有用文字来帮助人在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只有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文字才能下乡。3、文末说“在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结合本篇及前一篇内容看,“文字和语言的基础”指什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可能包括哪些内容?(1)“文字和语言的基础”指社会的特性,以及社会中人们交往和表达的特点。(2)“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的内容:(如何使乡下人变得“聪明”起来)①让乡下人了解社会的变迁,开阔其眼界;②帮助乡下人打破乡土社会的藩篱,拓展人际交往的范围③引导乡下人追求新的生活方式,激发他们获取现代生活必备知识的欲望;等等。4、作者在文中说“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作者认为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文字没有使用价值。(示例1)我同意。因为在作者看来,传真技术发达之后,人们之间的接触就可以突破空间的阻隔,直接用语言而不再需要文字来传情达意。(示例2)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是在乡土社会“面对面社群”的背景下产生的。在现代社会当中,就算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就文化传承等方面而言,文字仍然有自己的使用价值。5、文字产生的前提和作用分别是什么?文字的“缺陷”是什么?(1)前提:人和人的接触有了时空的阻隔。(2)作用:代替说话,传达某种意义。(3)“缺陷”:传情达意不完全。6、乡土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哪些特点?面对面接触,熟悉到通过足声、声气甚至气味即可知道对方是谁。第二篇研读专题参考1、乡下人到底愚不愚?2、乡村文化振兴之我见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乡村文化建设有关同学写800字以上的成小论文,抄在笔记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