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复习教案张加沂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小说特点,复习小说的相关知识;2、学习并掌握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3、明确小说阅读题的命题特点,揣摩答题技巧。教学重点:小说阅读题的命题特点。教学难点:小说阅读题的答题技巧。教学程序:第一教时教学内容:考情解读—知识回顾教学步骤:一、考情解读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要求学生“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阅读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的阅读,在高考大阅读试题中更多是考查散文阅读。散文阅读包括人生体验类散文、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状物类散文、文化哲理类散文四大类。多年来,全国各省市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主要是以散文作为文本,其复习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我们今天课堂要复习的专题是小说。《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说的要求与对散文的要求是一致的。小说作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日常阅读中读得最多的文体,由于受考试时间、试卷长度等限制,以前较少在高考中考到。但随着形势变化,高考必然会涉及到多样化的文学作品阅读试题。而小说,是散文之外最容易考到的一大文体。近六年各地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题,考查小说的情况是(幻灯演示):整体格局看,考小说呈是递增趋势。今年考外国文学名著长篇小说节选《安娜之死》可以说,小说已经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关注对象。二、回顾中学阶段读过的小说篇目及关于小说的文体知识【学生谈,教师补充】《必修二》:《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苏联肖洛霍夫《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德国海因里希伯尔《必修三》:《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巴黎圣母院》节选)法雨果初中教材小说较多,如《社戏》、《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三、小说的基本知识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一)人物形象1、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所以,人物形象是“三要素”的主要要素。2、在小说塑造的人物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的人物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叫做主人公。3、小说的人物描写手法(1)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2)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的方法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说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二)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尾声。(三)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的刻画、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表达。(四)主题思想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而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一般来讲,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至小说的标题来了解小说的主题;也可以通过人物、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要注意,分析要恰如其分,符合实际情况,不能随意拔高或主观臆断。三、作业:预习“五步法”阅读模板示范《看病》(学生用书P162页)第二教时教学内容:如何读懂小说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小说阅读”的复习。这节课,我们一起阅读小说《看病》,读懂小说,初步整体感知小说的特点,并初步了解如何恰当地运用阅读模板答题。板书:看病(课件:课题及教学目的要求)提问:小说阅读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学生回忆小说要素,思考回答)板书:人物情节环境主旨二、小说的知识建构(课件):三要素及相关特质:主题是目的人物是中心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塑造手法、作用位置:主要、次要、物象(“我”、“物”)角度:正面、侧面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情节:情节的概括、手法、作用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线索悬念铺垫伏笔矛盾冲突是情节基础和动力,人物性格决定情节进展趋向环境:环境特点的概括分析、环境描写的手法、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暗示社会环境)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或提供背景、渲染气氛、烘托形象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旨。三、要素间的多边关系(课件)人物:推进情节升华主题折射环境情节:塑造人物关联情节反映主题环境:烘托人物影响情节服务主题四、带着对以上问题的要求细读小说(先自读10分钟,再讨论5分钟)(注意文章整体感悟自读形成自己的思维,小组内互相交流组别分工:检查自读效果准备回答问题一大组:情节二大组:人物三大组:环境四大组:主旨)四、小组代表交流,点拨讨论分析课文(20—25分钟)(一)读懂《看病》“情节”(课件)小说的线索是什么?小说情节是怎样展开的?(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小结课件)线索:林森两次看病情景的变化首次看病魏大夫予热情服务(1——5)运动疗法林县长遭流言蜚语(6——12)再次就诊魏大夫竟冷眼相待(13——18)读情节理构思。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过程,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小说中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等作用。(二)读懂《看病》“人物”(课件)小说中的魏大夫是个怎样的人?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请作简要分析。(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小结:课件)魏大夫是一个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小人。作者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了林森前后两次看病,魏力前恭后倨的截然不同态度的强烈对比,突出地刻画了他的小人性格。板书:看背景思人物。小说是最能表现人的艺术,分析人物形象独特、鲜明的个性,需要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典型环境)下去理解,也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去分析人物。林森两次看病,而魏力的态度和表现前后却截然不同,前一次原来是“白大褂在市报和电视上见过林森,知道他是县里的主要领导”,后一次则是因为以步行代车终招来“撤职”或“停职审查”的流言所致,由此可看出魏力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个性特征。而正是魏力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又激怒了林森,使他产生了恨恨不平的心理,于是官权意识被重新唤醒。板书:观描写重细节。描写是小说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特点。不管是白描还是工笔,都是使小说展现的场面、人物显得栩栩如生的基础。分析小说的描写,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小说抓住魏力前后两次不同的表情、动作、语言等方面的细节进行描写,以前恭后倨的强烈对比,突现了人物的性格。(三)读懂《看病》“环境”(课件)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或段落,分析其作用。(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小结课件)第(6)段是典型的社会环境描写的段落,反映了谣言四起的社会现实。板书:析环境联主题(四)读懂《看病》“主旨”(课件)1、魏大夫对林森两次看病的不同态度,林森的“运动疗法”引起的轩然大波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小结)讽刺了趋炎附势的社会病态现象。2、小说主要情节是“看病”,但中间却写了“林森的女儿找工作一事”,这样写有何作用?(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小结课件)揭示了趋炎附势的社会病态现象的普遍性,深化了主题;也为下文林森心理的变化作铺垫。获主旨多思考。小说的主题不是象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前头,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它有待于读者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去获得。读者对小说作品主题的理解有一个由潜渐明的过程,还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薄到厚的过程。《看病》内容似乎很简单,主要写林森两次看病的过程,林森的病也不是什么大问题,脂肪积聚症而已,出人意料之外的是他的“运动疗法”竟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张局长的变卦、女儿的工作竟无法落实,自己也受到了流言的困扰,原先谦恭的医生也变得冷若冰霜。林森由此看到了世人的趋炎附势,林森自己的心态也由此失衡。一场小病却让读者看到了社会的病态,且大家病得都还不轻,文题“看病”一语双关,怎能不让读者陷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呢?(五)读懂《看病》“题目”(板书)小说以“看病”为题,有何含义?请简述。(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小结)讨论分析:“看病”的“病”在小说中有哪几层意思?(魏力的趋炎附势、张局长的见风使舵、社会的谣言四起、林森的官权意识乃至林森女儿的官二代情结等都是病态)表面是指林森两次看病这一情节主体,深层含义是林森由此看到社会的病态及由此引发的自己心态的失衡;还有作者旨在引起全社会对这种病态的疗救与关注。板书:情节主体——情节:抓线索理构思看心态失衡——人物:看背景重描写病社会病态——环境:析特点联主题疗救关注——主题:多联系深思考五、课堂小结(课件)(结合黑板板书小结“小说阅读”方法)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体裁。多读文学名著提升自身素养六、作业:小作文“由小说结尾‘魏大夫那谦恭的笑脸’”,你想到了哪些?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第三教时教学内容:故事情节的概括、手法教学步骤:一、检查作业:“五步法”阅读模板示范训练《看病》答案梳理二、故事情节鉴于小说的情节在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方面的重要性,命题者往往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寻找线索,抓住场面等几方面入手,要特别注意情节的设计如何有力地表现人物性格,情节的发展是否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否由其独特的性格决定等较为深层面的意义。常见题型:(一)题型一情节概括阅读《枪口下的人格》完成题目(学生用书P185页)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解题方略:概括小说情节题“三步走”(模式——梳理——概括)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4分)考查情节类之概括情节解析:因为本文是以时间为顺序,可从“抓”的角度思考,用不同时间的场面来概括情节。也可以运用“寻”,以主要人物贝尔蒂的行动为线索。更可以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把握情节,这是运用“理”的方法:文章1~3自然段是开端——贝尔蒂俘获霍夫曼;4~6自然段是发展——贝尔蒂保护霍夫曼;7~8自然段是情节进一步发展——贝尔蒂及他人被俘;9~12自然段是高潮——霍夫曼保护贝尔蒂,贝尔蒂脱险;13自然段至结束是结局——贝尔蒂救迈尔,勇敢赴死。参考答案:(贝尔蒂)俘敌——护俘——被俘——脱险——赴死。(“护俘与被俘”1分,其余每点1分,共4分)概括小说情节“4思维法”附常用答题模式: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学生答案检查完善(二)题型二情节手法阅读《第9车厢》完成题目(学生用书P164页)①XX部分在人称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有何效果?②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③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解题方略:“情节手法类”题目解题必备知识(叙述手法、结构手法——线索、悬念、铺垫、伏笔)学生答案检查完善三、课堂小结四、作业:预习题型二情节手法阅读《报复》第四教时教学内容:故事情节的作用教学步骤:一、检查:故事情节如何梳理?(理——抓——寻)叙述人称有几类?各有何好处?二、故事情节的作用(三)题型三情节作用阅读《报复》完成题目(学生用书P167页)①XX事物、XX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②文中写的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解题方略:解答情节作用题“两步走”(“五从法”)学生答案检查完善三、情节作用题失分例举《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考生答案失分评析参考答案:①小说以马里诺影子表演的玄妙神秘与他在现实生活中的平淡无奇相对比,赋予故事情节以戏剧性,有助于吸引读者阅读;②小说以前半部分影子表演的热闹有趣,与后半部分马里诺现实生活的凄凉孤独相对比,有助于增强小说的悲剧性;③小说以饭店内观众对马里诺的冷漠与家人对马里诺的关心相对比,有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