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的“章法”分析构成绝句的基本方法是起承转合。“起”是起头所写,“承”是承接上文,“转”是转出新意,“合”是合拢收束。要特别注意的是,起头之后的各个步骤都与上一步骤有承接的关系,即转是承上而转,合也承上而合。同时章法的关键即在转折之处,能揭露作品在转折处的承上启下秘密,就从根本上理解了作品。古人为文、为诗大都讲究这样的起承转合。我们可以据此去分析绝句中的篇章结构。请看王之涣的五绝《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白日依山尽”为起句,写诗人登楼西望所见,白日渐渐隐没于山后;“黄河入海流”是承句,承首句而言,写作者东望所见,滔滔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一起一承,互为补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雄伟壮丽的山水画。这都属于写眼前所见之景。由景生情,作者有了一种强烈的愿望,想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或者有了一种深切的感悟,体验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于是,诗人便以第三句“欲穷千里目”而宕开一笔,由实写转到虚写,由写景转上议论述怀。“目”字与一二句的所见有了照应,“欲穷千里”便顺理成章地导致结句“更上一层楼”。转折之后,拓宽了诗的意境,使全诗论随景发,情因景抒,揭示了要登高望远的抱负和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这是一首写景抒情之作,诗中的起承转合是显而易见的。再看贺知章的七绝《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通过对初春柳树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对春风及一切创造性劳动的赞美。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起于对柳树高挑风姿的整体描写,说一株高高的柳树,像刚刚打扮好的碧玉姑娘一样漂亮。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承首句而来,沿着作者观察的顺序,集中地写柳枝茂密,轻柔下垂的样子,也是对柳树柔美风姿的补充之笔。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细叶”二字与首句的“树高”和次句的“丝绦”在词语上作了照应,表面看来像写柳叶,但是略加品味,不难看出,笔锋已开始转向。前两句描写柳树高大轻柔,如美人碧玉,如绿色丝带,这是写实。第三句已是作者联想的开始,它不再说柳叶怎么美,而是通过柳叶展开联想。“谁裁出”三字即逆转笔锋以设问的手法,从写柳树转向写春风,并自然引出了合句:“二月春风似剪刀”。合句在转句的基础上借助想象的翅膀,捕捉春天的形象,以妙不可言的比喻回答了前边的设问。至此,水到渠成,让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贯穿全诗,将整首诗剪成了一幅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图画。转折之后,也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诗人美好的情趣升华到对初春的赞美,也就是对一切创造性劳动的赞美。以上两首诗的篇章结构,起承转合,层次分明。尤其是在转折这个环节,由写景转入抒情,由实写转入虚写,表现得十分明显。但是,应该指出,并不是所有绝句体裁的作品,它们的篇章结构,特别是其中的转折之处都是如同《登鹳雀楼》、《咏柳》那样,由景到情,一看便知的。分析绝句的起承转合,要抓住转折的不同情况,既要掌握异中之同,也要看到同中之异。以下尝试分析一些绝句的转折情况,让大家对绝句章法这个关键之处有比较深刻的认识。①杨万里的七绝《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篱落疏疏一径深”为起句,写篱笆、写小路、写山林,为我们展现了人物活动的背景,“树头花落未成阴”承首句而作,绘树、绘花、绘叶,继续为我们补充了人物活动的时节及此时田园风光的美好。一起一承,一粗一细,均为景物的静态描写。第三句“儿童急走追黄蝶”却在写作对象上有了变化,即由写景物而转到写人物,由写静态而转为写动态。“黄蝶”与次句的“花”存在意义上的照应,而“儿童急走追”也自然导出第四句“飞入菜花无处寻”,完成了从景的静态到人的动态的转折。②杜甫的七绝《江畔独步寻花其五》: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道:“蜀人呼僧为师,葬所为塔,乃悟少陵‘黄师塔前’句。”僧亡塔在,崇敬之余,夹杂着几分悲怆之情。心怀悲怆,又因春光而感懒困,头脑昏昏沉沉要靠微微吹着的春风才保持清醒。前两句写的是作者情绪低落的情形。第三句“桃花一束开无主”,“无主”照应首句的“黄师塔”,“桃花”照应次句的“春光”,也引出结句对桃花的异常喜爱之情,“可爱深红爱浅红”(桃花开得多么可爱啊!应该爱深红色的还是爱浅红色的呢?),实现了情绪从低到高的转变。③杜甫的七绝《江畔独步寻花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一二句写的是静态春光,三四句写的是动态春光。第三句在前面所写的“花满蹊”而又“压枝低”的基础上,直接转到“戏蝶舞”,然后末句用“娇莺啼”作结。动静结合,互相补充,既有繁花似锦,又有蝶舞莺啼。“留连”、“自在”,不仅描写了戏蝶娇莺,也折射出诗人当下的欣喜心态。④杜甫七绝《江畔独步寻花其七》: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前两句说,作者已不是“爱花欲死”的少年,而是担心“花尽老催”的老年。第三句“繁枝容易纷纷落”,怎么转呢?“繁枝”(繁花满枝)照应次句的“花尽”,而“繁枝易落”又引出末句的希望,希望“嫩蕊”们商量一下,绽放得慢一点。这就是说,由担心什么,转到希望什么。⑤李白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前两句交代了分别的时间、地点,离开的地点和要去的地点。第三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孤帆”两字,与首句的“辞黄鹤”和次句的“下扬州”意义上有照应,而“远影碧空尽”又引出了末句的“长江天际流”。粗略一看,似乎前半与后半都是写景,没有转折。实际上前边写景而后边已经转向了抒情,不过是作者善于“以景写情”罢了。后两句写的是作者目光望着帆影,一直望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作者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遥远的水天交接之处。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景中寓情,景中见情,更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