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教育学论述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论述题1.试述教育的社会属性.答:①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范畴,教育之所以具有永恒性,是因为教育具有两大社会功能,一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力,作为生产斗争的工具。二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②教育具有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教育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在不同的社会,或统一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都各不相同,因此,教育具有历史性。在阶级社会里,教育必须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表现出鲜明的阶级性.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2.运用教育基本规律,分析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答:因为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巨大作用,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②教育史科学知识技术在生产的重要手段③教育是生产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教育通过培养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②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③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正是由于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所以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3.试述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制约性答:一方面,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原因: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②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能控制和利用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③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当然,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另一方面,教育受人的发展规律的制约:①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的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②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因材施教的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③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做到了接受教育者,为受教育者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4.试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答:①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及治理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同时也包括道德的发展②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③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④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力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5.试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答:①在课程任务方面,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②在课程结构方面,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③在课程内容方面,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④在课程实施方面,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⑤在课程评价方面,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⑥在课程管理方面,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力5.试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规律答:①从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来看,教师在这一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他对教育实践对象(学生)起主导作用,教师受社会的委托,依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的身心施加一定的影响,使学生的身心朝向与社会要求相统一的方向发展,体现了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②从学校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来看,教师是这一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都是由教师来设计和决定的③从学生的发展过程来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这是因为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只有在自身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中才能获得发展,无论是感性认识的获得还是理性知识的掌握,都必须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经过自己的积极思维和活动来实现的,这是教师无法包办代替的④从内因外因来看,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同时,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任务是否完成,要以学生学习效果来衡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主导作用的任务、内容,主要是调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标志6.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具有哪些特点?怎样才能建立好良好的师生关系?答:①民主平等。互敬互爱是处理任何一种人际关系的道德准绳,师生之间民主平等是社会主义人际关系民主平等的反映,是教育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在坦诚的对话与感情交流过程中,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师生之间有矛盾和问时,要用民主平等的方法解决,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亲密无间②尊师爱生。尊师爱生是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集中体现,师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友爱,这是搞好教育的最有利条件。这种师爱是严与爱的和谐统一,是教师职业责任感的反映,它能使学生产生尊师和好学上进的心理,尊师爱生对学生性格的形成能产生积极的影响③教学相长。教学相长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优秀传统,也是社会主义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今天,教师要一边教一边努力学习,包括向自己所教的对象学习,教育学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的新型师生关系以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为特点的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是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他有赖于教师、学生和学校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以及家庭,乃至于社会的配合。但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教师本人的教学水平、专业知识、教育能力、思想品德等职业品质修养水平。因此,只要教师充分重视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不断加强自己的思想和业务修养,悉心关怀学生和热爱学生,就一定能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7.为什么说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答:①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有,也不是在环境影响下自发形成的,二是在教育影响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的指导下和个人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②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形成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关键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时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③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对他们整个人生具有定向和奠基的意义。这一时期的德育不仅对他们良好品德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而且是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新人必不可少的条件8.试述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的关系?答:二者的区别:①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而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向的活动过程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中,学会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而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教育的影响③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可能与社会要求一致,也可能不一致,而德育过程的结果则力求与社会要求一致。二者的联系:是教育促发展的关系,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离不开学校德育,有效的德育必须遵循学生思想品德的规律9.请运用德育理论阐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这样做为什么行之有效?答:①这句话遵循了知、情、意、行各要素和谐统一发展的规律②知即品德认识,是形成思想品德的基础。情是品德情感,对知意行起巨大的调节作用。意是品德意志,使思想品德稳定持久,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行是品德行为,并使学生品德行为转化为习惯,是品德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高低的客观标志③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教育这要从这四方面统一进行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④学生知、情、意、行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者要抓住薄弱环节作为德育的开端,所以德育过程具有多端性10.试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关系答: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有区别有联系①联系: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掌握知识是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来完成的,智力发展可促进知识掌握,智力又是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离开学习知识的活动,智力就无从发展②区别: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成为智力高低的标志,再由知识向智力转化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条件,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努力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11.试述五育的关系答:①五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五个组成部分。在人的全面发展中都有各自独特的任务,不能互相代替,同时又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②德育起方向和动力作用,应属领先地位。智育是主体中心属主要地位。体育是各育的物质基础。美和劳是人的和谐发展不可少的部分,在全面发展中占重要地位③对各育不能以顺序主次,任何偏废的观点和倾向都是不对的12.试述教学过程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答:①直接经验是个人亲自在实践中获得的,间接经验是向他人学习后获得的②学生学习应以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为主,原因是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而个体的生命时间有限,学习这种间接经验,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认识起点,缩短认识过程,发展认识能力③学生所学间接经验必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这是由人类知识规律决定的,要利用和激发学生原有的以生活经验和感性知识为核心的直接经验,激活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并要有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但无论要以实践经验为基础,还是要有运用的机会,主要目的是为了学生学好间接经验基础理论知识服务的13.启发式和注入式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提倡启发式教学?答:启发式和注入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对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关系的解释有所不同①启发式强调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作用,激发学生积极独立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②注入式片面夸大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从主观出发,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学习被动,成为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③从启发式和注入式的根本区别上可以看出:注入式教学是一种陈旧落后的压抑学生积极性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指导思想。而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主导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激发学生积极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智力发展。它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科学的教学观点和指导思想,是值得在教学中大力提倡的14.试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答:①教师主导作用是指教学内容、教学方向方法和组织形式都要由教师来决定。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自学,而且大多数情况下要向学生直接传授知识言传身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主要靠教师引导,教师保证教学质量效果。学生主体作用是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是一种独立的活动,学生的学习和认识是能动的活动和艰苦的劳动,别人代替不了,学生是解决学习问题矛盾的内部因素,学习质量决定因素在学生方面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要起主体作用,学生学习活动必须由教师积极正确的指导,只有这样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③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着内在的联系,学生主体作用需由教师引导,教师主导作用需由学生的主体作用来表现,二者相互促进、辩证统一④两者结合起来需实行启发式教育15.试述班集体的育人功能答:(1)社会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学生在班级体里通过学习和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技能,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即提高“做事”的能力②学生通过班集体的共同活动及生活中所处的各种关系,学习和内化社会规范,积累社会生活经验,学习“做人”之道③学生通过班集体中规范化的组织结构,扮演各种社会角色,培养公民品质,为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奠定基础(2)个性化功能主要表现在:①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和集体活动,培养了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形成和发展了学生各具特色的能力②性质和内容各异的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也塑造着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