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你觉得你的生活快乐么?A.快乐B.大部分时间快乐C.快乐和不快乐差不多D.大部分时间不快乐E.不快乐F.没感觉或不知道你为什么觉得不快乐?金钱地位权力健康身材美丽爱情时间学历知识能力背景自信机遇自由…这些你是否都想要?是否有人可以拥有以上的全部?没有得到全部的这些,是否就不能快乐?得到这些就一定快乐么?这是一门怎样的课程?窥视别人内心?!卖弄玄虚?!算命占卜?!成为完人?!没烦恼?!……我们要做的是,让你:看清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懂得化解烦恼总之,这是一门,启迪心智,能更悦纳自我和享受生活的课程!课程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全校学生的公选课,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知识层面: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技能层面: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自我认知层面: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课程目标章节内容学时第一章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2第二章大学生心理咨询2第三章大学生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2第四章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培养2第五章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2第六章大学期间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2第七章大学生学习心理4第八章大学生情绪管理4第九章大学生人际交往4第十章大学生恋爱心理及爱情观2第十一章大学生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2第十二章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2第十三章互联网与大学生心理健康2合计32课程目录考核方式考勤(20%)作业、课堂表现(20%)论文(60%)论文要求:手写,字数1500以上。题目自拟,内容包括三部分:1.概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学习内容;2.认知上的收获或领悟(重点论述);3.行为上的改变:包括已有的改变和准备改变(重点论述);4.论文有封皮(题目、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联系方式等基本内容)。第一章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第二节大学生心理与生理发展特点第三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一、心理健康内涵及标准健康的内涵传统观点认为:健康是指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1946年曾把健康的概念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给出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什么是心理?•认识人类的心理现象1.心理活动过程(1)认识过程(3)意志过程(2)情绪情感过程(4)心理现象——注意2.个性心理特征(人格)(1)个体倾向性(2)个性心理特征•把握心理的本质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心理活动过程——认识过程•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皮肤感觉、肌肉感觉、平衡感觉、内脏感觉、痛觉•知觉——在感觉基础上产生,对感觉信息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比感觉更复杂、更高级。如:听到一种声音,是感觉,知道是什么发出的声音,是知觉•记忆——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比感知觉更高级、更复杂,包括再认和回忆。再认: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能够辨认出来(选择题);回忆,过去经历的事物不在眼前,把他们重新呈现出来(填空题、问答题)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思维——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从认识外部特征到认识内在本质,把感知和记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把握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过程。思维是人所特有的。根据思维活动的方法,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想象——把过去脑中反映的事物表象进行重新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是人类独有的高级心理过程。包括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1.心理活动过程——情绪情感过程•人们总是抱着自己的某种需要去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由于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态度上的体验,就是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过程与认知过程的不同:认知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情绪情感过程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间的关系,是一种主观的体验。•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事物、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对同一件事的主观感受可能很不相同。情绪情感的区别:1、产生基础不同。情绪:与生理需要是否被满足相联系;原始的,人和(高级)动物共有。情感:与社会性需要是否被满足相联系;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2、稳定性不同。情绪:情境性、不稳定性、浅显性,来的快去的快;情感:是基于对主观和客观关系的概括而深入的认知和一贯的态度,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3、表现特点不同。情绪:冲动性和外显性,面部表情是主要表现形式。高兴时眉开眼笑、手舞足蹈,激动时热泪盈眶、失望时垂头丧气。情感:以内隐的形式存在或以微妙的方式流露。1.心理活动过程——情绪情感过程1.心理活动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情绪的三种状态:心境、激情、应激依据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划分。心境:强度低、紧张度低、持续时间长激情:强度高、紧张度高、持续时间短应激:人对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映•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社会性)道德感:根据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行为、思想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基础是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理智感: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的情感体验。美感:按照个人审美标准对生活中各种事物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1.心理活动过程——意志过程为了实现目的而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构成意志过程。表现为:a.行动的意识性和目的性,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b.对行为的调节作用。一方面表现为抑制其他一切干扰实现预定目的的动机、情绪,约束行为,防止冲动性动作出现。另一方面表现为依据情境,调整心理状态,选择有效方法,发动某些行为,以实现预定目的。综上•人们的情绪情感和意志总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认识的正确深刻才能产生强烈的情绪情感和坚强的意志。•人们的情绪情感和意志对认识起到推动作用,促进认识不断深入。心理现象——注意•人在感知、记忆、思考问题时必须有一前提,集中注意力。•它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着认识、情感和意志心理过程进行的一种心理状态。人们在进行心理过程的时候,对于同一事物,有时我们能感知到,有时则感知不到了,为什么聚精会神的解决问题与三心二意时不一样,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注意。•注意是我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基础。2.个性心理特征•个体倾向性: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态度。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和世界观。•需要:一种感到缺乏什么,有不足之感;一种感到期望什么,有求足之感。分为:自然(生理性)需要和社会(社会性)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最具代表性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都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动机: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具体想法,是直接推动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分为:自然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动机冲突:两个或多个动机强度相当又不能同时满足。动机冲突•双趋冲突:两个都想得到,如:既想努力学习,成绩优秀,又想参加活动,扩大交往。•双避冲突:两个都想避免,如:既不想和女友分手,又不想失去工作机会。•趋避冲突:对同一个目标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状态。如:既想追求异性,又怕遭到拒绝。•双重趋避冲突:同时具有多个目标,每个目标分别具有趋避冲突。如:择业选择的矛盾,既想做公务员,也想去企业,又觉得高校不错,但又都有顾忌。总之,个体倾向性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向。个体倾向性与一个人成熟和发展阶段的不同也不同。儿童:兴趣起支配作用青少年:理想成年期:世界观、人生观当一个人的个性倾向成为一种稳定而概括的倾向时,就成为自己对他人、对自我、对某事的一贯态度并采取相应的行为方式,从而构成一个人具有独特特点的性格特征。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能力:一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气质: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你能否顺利和成功与心理素质的好坏有很大关系。我们常常发现人和人不一样:有的人容易激动,做事雷厉风行;有的人机智灵活;有的人天生慢性子;还有的人非常脆弱,经不起风浪。这种性格的差异就是“气质”。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的内在气质与情感、信心、意志力和韧性等心理素质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的气质带有先天遗传的性质,它能影响人的行为方式、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各种气质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才能发挥优点、克服缺点,实现自己心理素质基础的一定程度上的转化。气质类型•胆汁质外向、不稳定。这样的人情感和情绪发生迅速,爆发力很好。同时,情感和情绪消失得也快,情绪趋于外向。智力活动灵敏有力,但理解问题容易粗枝大叶。意志力坚强,不怕挫折勇敢果断,但容易冲动,难以抑制。工作热情高,表现得雷厉风行,顽强有力。•多血质外向、稳定。这种人情感和情绪发生迅速,表露于外,极易变化,灵活而敏捷,动作活泼好动,但往往不求甚解。工作适应力强,讨人喜欢,交际广泛。容易接受新事物,也容易见异思迁而显得轻浮。气质类型•粘液质内向、稳定。这种人情绪比较稳定,兴奋性低,变化缓慢,内向、喜欢沉思。思维和言行稳定而迟缓,冷静而踏实。对工作考虑细致周到,不折不扣,坚定地执行自己已经做出的决定,往往对已经习惯了的工作表现出高度热情,而不容易适应新的工作和环境。•抑郁质内向、不稳定。这种人情绪体验深刻,不易外露。对事物有较高的敏感性,能体察到一般人所觉察不到的东西,观察事物细致。行动缓慢、多愁善感,也易于消沉,工作时常常显得信心不足,缺乏果断性。交往面较窄,常常有孤独感。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古代:认为心脏是心理的器官与精神活动有关的字,多有“心”:感情、想象、思考、心情等;还有一些词:胸有成竹,相由心生,心中有数等。但,事实上,人脑才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脑本身不能单独产生心理,心理的内容,由客观现实决定,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虽然客观现实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每个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却是不同的,因此,心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实践是中介和桥梁。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主要是指人心理上一种持续、积极、有效率的状态。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目前理论界存在不同看法,尚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标准或者认识。因为它本身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人们通常只是用“常态”或者“病态”、“正常”或者“异常”来表示。随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和人们知识经验的增多,大家对什么是心理健康的理解和认识还在不断深入和提高。个体经历的事物或活动不尽相同,即便他们经历类似或同样的事物和活动,但在积极反应上仍存在个体间差异。3、心理健康的标准和依据是什么?专家、权威组织观点: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具体指明心理健康的标志是:“(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美国学者坎布斯(A.W.Combs)认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四种特质:(1)积极的自我观念;(2)恰当地认同他人;(3)面对和接受现实;(4)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和密特尔曼(Mittelman)提出心理健康的十条

1 / 7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