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上述研究对象,本课程主要内容宏观物流网络规划与设计物流战略规划物流网络规划方法物流网络规划评价企业物流网络规划行业物流网络规划物流园区规划区域物流网络规划城市物流网络规划05区域物流网络规划学习目标了解和掌握区域经济和行政区划之间的关系,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掌握区域物流刮花的思想,原则、目标、意义、方式方法。我国区域物流发展情况学习任务明确世界几大经济区域的现状,如北美经济去、欧洲经济去、东盟经济区等,国内几大发达经济区的特点,如珠江三角经济区、长江三家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东北经济区等。哥哥经济区域的物流规划应该根据本区域的特点,找出特定时间段的重点发展对象,进行规划设计。导入案例——长三角区域物流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物流发展现状区域物流发展条件(机遇)长三角地区经济现状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全球化作为生产社会化和分工高度发达的产物,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并最终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优配置。长三角地区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素质较高的劳动力资源、较为雄厚的综合科技实力、较好的投资环境,成为近年来中国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战略区域。二省一市的合作力度增加——更多的企业向长三角快速聚集“经济一体化进程”指按照自然地域经济内在联系、商品流向、民族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发展需要形成的经济联合体。全球化是必然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接轨全球化的必由之路经济发展新形势长江三角洲地区变成两省一市由原来的“最强的区域之一”变成“最强的区域”区域面积增加近一倍区域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6.3%增加到11.03%。区域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原来18%增至24%长江三角洲地区物流业现状长江三角洲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条件和机遇,但纵观长江三角洲两省一市。长三角区域公路、铁路、航运和空运等交通运输网络十分发达,经济总量逐步上升,使得物流业的业务也在不断持续增长。长三角周边港口、高速公路、内河及物流管理信息平台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并且正在着力建设以港口为战略合作重点的区域一体化大物流。由此显示了在中国长三角港口居于经济发展战略中无可争议的地位长三角区域的城市群已经在中国所有城市群落中一枝独秀。统计表明,仅在长三角区域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一类港口有35个之多,全国范围内14亿吨级港口中,位于长三角区域的有五个港口。同时,港口中贸易总额与货物吞吐量均居全国前列。但是,15个城市的行动普遍缺乏统一规划,物流产业的空间布局和网络体系建设缺少协调,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立的物流发展规划和若干物流基地及物流中心造成了人为的混乱和重复建设,这表明行政壁垒的障碍相当严重,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内耗、低效的现象较为普遍;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多物流中心的区域。以上海主要物流园区分布为代表长三角物流业发展中的问题传统物流体制下的条块分割和垄断;物流产业的技术水平较低,基础设施需要改善;物流中心重复投资严重;快速交通体系完备性和充分性有限;人才紧缺束缚了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发展机遇外向型经济(全球一体化)要求物流效率提出了与国际接轨的要求而实际上,上海物流费用占销售额的比例达18%,而美国是5%;上海的国际物流服务严重制约了跨国公司在上海的投资和贸易进出口,制约因素主要包括服务费用高水平低、物流服务商竞争力弱、基础设施较薄弱等。报告预测,上海的单位物流成本每降低1%,将导致进出口额增加50.39亿美元。可见,建立高效完善的长三角区域物流是提升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竞争力的有力保障。思考:根据上述介绍,以及上一讲学习的内容回答“物流园区规划”和“经济区域物流系统规划”的不同之处以及相同之处?主要内容区域经济区域物流中国区域物流区域的基本概念区域指地理上某一范围的地区。在经济上,主要指经济区。区域的划分以地理和经济特征为基础。经济区——又称为综合经济去,在劳动抵御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单元。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交通运输和商品流通为脉络,具有发达的内部经济联系,并在全国经济联系中担负某种专门化智能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经济区域的两大作用经济区域的各组成地区间要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突出中心城市的作用,各地区与中心城市间的联系要做到畅通快捷,重大基础设施要尽量做到共享。基础产业和重大项目的建设,要尽量以经济区为依据,确定空间布局,做到各经济区内部不出现重复建设。(资源集约)区域经济的概念区域经济通常指某一特定经济区域内部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区域经济的理论基础非均衡发展理论梯度理论增长极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1987年提出不单指经济持续不断地增长与发展,而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点——轴开发理论点轴开发理论最早由波兰经济家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状分布。这种经济中心既可称为区域增长极,也是点轴开发模式的点。中心——外围理论点——轴开发理论的主要思路第一,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选择若干比较优势明显的具有开发潜力的重要线状基础设施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第二,在各发展轴上确定重点发展的中心城镇,使之成为增长极,并确定其性质、发展方向和主要功能;第三,确定中心城镇和发展轴的等级体系,重点开发较高级别的中心城市和发展轴,随着区域经济实力增强,开发重点逐步转移扩散到级别较低的发展轴和中心城镇,最终形成由不同等级的发展轴和中心城镇组成的多层次结构的点轴系统,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点轴开发模式往往成为开发程度较低、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首选的空间开发模式。思考点——轴开发理论在区域物流规划当中应该如何应用?中心——外围理论中心-外围理论(CoreandPeripheryTheory),是由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提出的一种理论模式,它将资本主义世界划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生产结构同质性和多样化的“中心”;一个是生产结构异质性和专业化的“外围”。前者主要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构成,后者则包括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心”与“外围”之间的这种结构性差异并不说明它们是彼此独立存在的体系,恰恰相反,它们是作为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两极存在的,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动态的世界经济体系。例如,东南亚规模制造资源对于“中心—外围”体系的差异性,普雷维什的侧重点在于强调二者在经济结构上的巨大差异。他认为,技术进步首先发生在“中心”,并且迅速而均衡地传播到它的整个经济体系,因而“中心”的经济结构具有同质性和多样性。所谓的“同质性”,是指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贯穿于“中心”国家的整个经济;而其经济结构的“多样性”表明,“中心”国家的生产覆盖了资本品、中间产品和最终消费品在内的、相对广泛的领域。“外围”部分的经济结构则完全不同:一方面,“外围”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是专业化的,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源被用来不断地扩大初级产品的生产部门,而对工业制成品和服务的需求大多依靠进口来满足。另一方面,“外围”部分的经济结构还是异质性的,即生产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极低的经济部门(如生计型农业)与使用现代化生产技术、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部门同时存在。补充阅读资料通过在产品设计与开发、生产制造及市场销售等方面信息的交流与反馈、知识共享,可以及时了解市场需求,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生产制造成本,从而使运作效率提高。例如美国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公司与MTC(百度移动云测试中心)合作,由AT&T的工程师和工业设计师联合对新型笔记本电脑进行系统设计和外观设计,通过MTC联系并组织制造,充分利用该公司在日本和远东已有的制造网络快速完成制造,使AT&T确定开发新产品之后的第四个月,新型的Safari笔记本如期在Comdex展示会上展出,次年春季开始上市销售,直接帮助AT&T在当年美国笔记本电脑产品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思考中心——外围理论在区域物流规划当中应该如何应用?中国经济区划经济区域差异划分依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自然条件西部经济带中部经济带东部经济带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地带了解中国的区域经济有两个角度:一个是行政区划(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主要是指由国家权力机关建立的政治管辖区),另一个是经济区划(是指具有一定经济特征的区域,它是一种复杂的经济地域系统,通常包括若干个省级行政区划)。本节将在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中国的经济区划。中国是世界上幅员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其中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从地理特征看,中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地势由西向东呈阶梯状逐级下降;从经济特征看,中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梯度状态。根据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习惯上把整个中国大陆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也称为三大经济区划)。三大经济圈从更细致的角度看,目前中国的东部已经形成三个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经济圈,即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简称长三角)”、以深圳和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及以北京和天津为核心的京津唐地区。据2000年的统计资料,这三大经济圈土地面积合计为2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3%,人口合计为1.48亿,占全国的11.68%,国内生产总值合计为30990.49亿元,占全国GDP的34.66%,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远在全国的平均水平之上。(1)长三角经济圈:一般是指上海和江苏、浙江两省一市的长江下游地区,主要包括上海、杭州、南京、南通、扬州、常州、镇江、无锡、苏州、宁波、绍兴、温州、舟山、嘉兴、湖州和台州等16个城市。(2)珠三角经济圈:一般是指广东省境内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肇庆市区、惠州市区、惠阳县、惠东县、博罗县、高要市、四会市等14个市县。(3)京津唐地区:一般是指以北京、天津为“双核”,以唐山、保定为两翼,包括北京、天津及河北的唐山、保定、廊坊、秦皇岛、张家口、沧州等2个直辖市、3个地级市、5个县级市。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划分依据经济地带东部中部西部范围(省级行政单位,暂不含港澳台)辽、京、津、冀、鲁、苏、沪、浙、闽、粤、桂、琼12个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湘、赣9个陕、甘、宁新、青、藏川、滇、黔渝10个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优越较优越较差雄厚较薄弱薄弱低较高高较低低较低东部经济地带优势:1.工农业基地2.交通便利3.经济国际化程度高4.高科技文化水平5.城市密集、人口稠密问题:1.能源原料不足2.北方各省淡水不足3.环境污染4.大江河下游防洪问题方向:1、外贸、金融、海洋开发基地2、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3、发挥技术创新优势,技术改革,新兴产业基地类型主要分布区商品粮基地江淮地区大部分、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商品棉基地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大部分)、长江中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大部分)桑蚕基地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海洋渔业基地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部沿海渔场、北部湾渔场亚热带热带作物基地粤桂闽盛产甘蔗,海南岛、雷洲半岛为天然橡胶生产基地、亚热带、热带水果和经济林木东部经济地带内的农业基地中部部经济地带优势:问题:方向:1.能源、矿产优势2.农业较发达(天然林场、牧场)3.有色金属工业、重工业4.交通运输:铁路、内河5.外贸:边贸优势1.晋煤外运的压力2.水土流失(黄土高原)3.过度砍伐(东北森林)4.洪水危机(黄河中下游)5.洪涝(长江中游)6.风沙问题(长城沿线)1.发挥资源优势→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2.改善环境,发展农业→商品粮和农林渔业基地3.加强东西向运输建设→扩大对外贸易西部部经济地带优势:问题:方向:1.国境线,沿边经贸有较大优势2.能源、矿产、旅游资源丰富3.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