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复习提纲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天体:1、天体是指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恒星(发光)、星云(发光)、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际物质都是天体。2、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天体系统。层次如图1图1二、太阳及太阳系:(一)太阳系1、组成: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是: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小行星带位于火与木之间。2、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普通性体现在其结构特征与运动特征上。水、金、地、火是类地行星(离太阳近,体积、质量都较小)——结构特征;木、土是巨行星(体积、质量巨大);天王、海王是远日行星(距太阳远,体积、质量中等)。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共面性(公转轨道面之间的夹角都很小)、近圆性(公转轨道都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3、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①太阳光照稳定;②安全的宇宙环境(各行星各行其道);③日地距离适中→地球温度适中(有介于0—100℃的温度)→有液态水存在;④地球有适当的体积和质量→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自转周期短也是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的原因。(二)太阳:1、太阳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2、太阳大气的分层:从外到内依次为日冕层(厚度大,亮度小)、色球层(厚度较小,亮度较小)、光球层(厚度小,我们看到的太阳光都是从光球层发出的);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为地球直接提供光、热资源;②是地球上大气运动、水的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③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必需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等;3、各层的太阳活动: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层——太阳风;其中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其周期是11年。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当黑子和耀斑增多时,会扰乱地球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②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在两极地区与大气碰撞产生极光现象;④与地震、水旱灾害等有关;三、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震(1)含义:地壳中岩层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引起地面震动。(2)震级: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3)烈度:地震释放的能量对地面的破坏程度。2.地球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纵波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液、气三态物质,横波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从外到内:地壳、地幔(上地幔、下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地核(外核、内核);地壳和地幔的界线是莫霍界面(经过此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都明显增加),地幔和地核的界线是古登堡界面(经过此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岩石圈包括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厚薄不一,大陆地壳较厚-39-41千米,大洋地壳较薄5-10千米)3.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生物圈占据了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图9图10四、地球的演化(一)地层与化石1、地球的年龄约为__46亿___。2.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地层(沉积岩层)和化石3.地球演化史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一.外力作用表现形式二、主要的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如图三角洲冲积扇沙丘风蚀蘑菇溶洞海蚀地貌喀斯特地貌(石灰岩被溶蚀形成,地貌崎岖破碎,地上发育峰林、孤峰、地下发育溶洞,地下暗河、溶洞里有石芽、石钟乳、石笋、石柱等地貌)宙代纪主要地理事件及主要特征矿产生物发展阶段动物植物显生宙新生代第四纪造山运动(喜马拉雅阿尔卑斯山系)第四纪进入大冰期人类时代哺乳类时代被子植物时代新近纪古近纪中生代白垩纪黄太平洋地壳运动剧烈,形成高大山系。金属矿产、造煤时期爬行动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侏罗纪三叠纪古生代二叠纪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基本形成,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造煤时期两栖动物时代鱼形动物时代无脊椎动物时代蕨类植物时代藻菌时代石炭纪泥盆纪志留纪奥陶纪寒武纪元古宙前寒武纪地壳运动剧烈,晚期出现大片陆地(晚期无脊椎动物和藻菌)有生命迹象太古宙海洋为主,没有宽广陆地火山活动频繁铁矿冥古宙地球形成初期大灭绝:60%海生无脊椎动物和原始鱼类、两栖类全部灭绝大灭绝:65%海生无脊椎动物和恐龙灭绝第三章大气环境一、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1.大气组成2.大气垂直分层二、大气的受热过程:一方面,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另一方面,大气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云层愈厚,云量愈多,大气逆辐射愈强。所以,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气温高。农民为了防止农作物冻伤,制造烟雾就是这个道理。现象原因分析:现象1: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现象2: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现象3: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明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现象4:深秋或初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里——大气逆辐射弱(即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三、热力环流: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运动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由此可知:气流垂直运动的原因是地表冷热不均,而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即水平气压差),所以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海陆风:海洋热容量大,陆地较小→白天陆地比海洋升温快,气温较海洋高→陆地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海洋气流下沉,海面形成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风)。夜晚陆地则降温较快,其余情况与白天相反(陆风)。如图12。(季风环流的成因与海陆风的成因一样)。城市风:城市气温较郊区高(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气流上升,郊区气流下沉→近地面气流从郊区流向城市。(城市降水比郊区多就是因为城市气流上升,空气中的水汽易冷却凝结而成,但城市的雾和云比郊区多则是因为城市的尘埃较郊区多,即凝结核较多的缘故)如图13图12图13第四章地球上的水一、水循环(类型、环节、意义)人类影响较大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通过跨流域调水与修建水库),降水和蒸发影响都非常小。城市化对水循环的影响:城市化改变原地貌形态使地面硬化、改变河道或使河流断流,雨季来临时,下渗减少,地下水补充不足,而地表径流增多,引起排水不畅,引发城市内涝。应对措施:增加下渗:透水砖、城市绿地、海绵城市等。二、海水的性质和运动(一)海水的性质1.海水温度:海水热量收入-太阳辐射;热量支出-海水蒸发分布规律:水平-自低纬向两极递减;垂直-自表层向深层不均匀递减。1000眯以下,水温受外界影响较小,温度变化很小,接近0度2.海水盐度:分布规律:自副热带海区向赤道和两极递减影响因素:高盐度:气温高蒸发旺盛,降水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无河流注入;封闭海湾,与外界交换能力差;暖流经过加剧海水蒸发。低盐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有大量淡水注入;封闭海湾,与外界交换能力差;寒流经过,海水蒸发微弱。3.海水密度:影响因素:盐度——盐度越大,密度越大温度*(最重要)——温度高,海水体积膨胀,密度减小;温度低,海水体积收缩,密度增大。分布规律:自赤道向两极密度增大(二)海水的运动1.波浪:风力作用产生影响:塑造海岸地貌;海洋能源;影响海上航行、海洋工程、渔业;巨浪对防波堤、港口、码头造成破坏2.潮汐:月球和太阳对海水的引力作用。影响:潮汐能,海港工程、航运交通、军事活动等3.洋流:四、洋流(分布规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分布模式:四大渔场2.分类: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几个特别地方的洋流(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海水从大西洋流向地中海;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渔场、航海、污染、气候渔场:世界大渔场多分布在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补偿流处(世界四大渔场分布如图27)航海:顺洋流速度快,逆洋流速度慢;污染:加快被污染海域海水的净化速度,但把污染范围扩大;气候: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对沿岸荒漠的形成有影响)。三、海洋与人类1.海洋生物资源(海洋水产资源)种类:鱼类、虾类、贝类、藻类等。①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食品、生活用品和工业原料。②从海洋生物中还可以提取各种药品和保健品。2.海洋矿产资源(1)油气资源①储量:海洋石油资源储量约占全球石油资源总储量的34%。②分布海洋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大陆架,约占全球海洋油气资源总储量的60%大陆坡的深水、超深水域的油气资源潜力可观③我国沿海有广阔的大陆架,油气资源储量可观。(2)可燃冰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永久冻土)中,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全球可燃冰储量是现有石油、天然气储量的2倍。(3)滨海砂矿①定义:滨海砂矿是在海滨地带或陆架区沉积富集而成的矿藏。②分类非金属砂矿重金属砂矿宝石及稀有金属砂矿③我国是世界上滨海砂矿种类较多的国家之一,储量十分可观。3.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的利用运输空间传统的交通运输和港口建设现代化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海上机场海上生产生活空间海上工厂和人工岛海上博览会海底通信海底仓储海洋军事基地近海利用二、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1.海洋受到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诸如捕捞、养殖、生物栖息地改造、工农业和人类生活的污染等。(1)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的影响研究发现,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的影响,要比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和迅猛。(2)沿海地区的工农业生产,直接影响近海生态环境。第五章植被与土壤一、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1.植被的分布和气候的关系2.影响植被的因素——热量和水分从赤道到两极植被的变化——由于纬度增高,热量逐渐减少导致从沿海到内陆植被的变化——降水减少导致森林植被的分布,降水量必须大于400毫米,降水要较为充足3.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砍伐森林、开垦坡地、过度放牧等,导致_植被减少。(2)地表失去植被,拦截降水的功能下降,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形成过程发生改变。(3)地表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土壤_趋于贫瘠化。(4)绿色植物的_光合作用减弱,对空气质量产生影响。二、土壤的形成1.土壤: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2.土壤形成过程3.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影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生物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生物残体形成土壤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腐殖质;使营养物质在土壤表层富集;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气候岩石风化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湿热地区土壤形成速度快于干冷地区,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更高;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干热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地貌山顶和山麓、阴坡和阳坡、迎风坡和背风坡因水热条件不同,发育的土壤不同;从山顶到低平洼地,依次为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时间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人类活动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耕作土壤,如水稻土。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4、土壤剖面土壤层特点有机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层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淀积层淋溶层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坚硬的岩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