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主要城市之效率與生產力分析—張民忠、陳玉涓、沈鵬飛、黃昱傑1中國主要城市之效率與生產力分析張民忠、陳玉涓、沈鵬飛、黃昱傑11張民忠,現任開南大學風險管理學系助理教授。1陳玉涓,現任致理技術學院財務金融系助理教授。1沈鵬飛,現任致理技術學院財務金融系副教授兼系主任。1黃昱傑,東吳大學經濟學系碩士。「新形勢下的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2中文摘要近年來中國的經濟以驚人速度成長,中國城市化水準不斷提升,並形成了以經濟為主的若干城市群落。城市化已經成為中國擴大就業,增加人民收入和村落發展的途徑,城市經濟的發展也帶動了周邊地區,縮小了中國與已開發國家間的經濟差距。另一方面,中國改革開放的市場潛力對外國資金具有強大吸引力,而中國主要目前發展的都市圈有京津唐環渤海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和珠江三角洲地區,本研究依三大都市圈做區分,考量外資的投入,選取以經濟面的勞動、資本、固定資產為主,運用效率及生產力之概念,具體化中國城市的競爭力並排名,及找出持續成長及有發展潛力的城市與區域。本文研究對象為34個中國主要城市,研究期間為1996年至2005年,利用超效率指標及Malmquist生產力指數,以了解各城市生產力之變動情形。本文實證結果顯示:(1)沿海城市的效率表現,相較於非沿海城市為高,顯示出中國沿海城市資源的運用具有生產效率,優於非沿海城市。(2)在十年的研究期間中,生產力皆呈現持續成長之趨勢的為天津市、廣州市、深圳市、東莞市,生產力持續衰退的城市有紹興市、威海市、鄭州市、瀋陽市,此外大部分的城市平均生產力皆是成長的。(3)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生產力有進步的潛能,未來仍有發展空間,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及京津環渤海地區的城市成長發展之重要性已較早期降低。關鍵詞:中國城市、資料包絡分析法、Malmquist生產力指數、超效率第一節緒論二十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發展以驚人的速度成長。近年來更與巴西、印度、俄羅斯並列為所謂的「金磚四國」之一,同時又有「世界工廠」之稱,其在世界經濟體系中扮演的重要地位已不容忽視。1979年中國實施經濟改革,開放某些地區成為經濟特區,這些經濟特區多在沿海,但中國的主要城市發展也呈現突飛猛進之勢。在過去的數十年中,中國的城市數量增加了數倍,中國城市化水準不斷提升,城市數量猛增,並形成了以經濟為主的若干城市群落。預計到2010年,中國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將達到125個左右,其中200萬以上的特大城市達到50中國主要城市之效率與生產力分析—張民忠、陳玉涓、沈鵬飛、黃昱傑3個左右。城市化已經成為中國擴大就業,增加人民收入和村落發展的途徑,城市經濟的發展也帶動了周邊地區,縮小了中國與已開發國家間的經濟差距。截至2005年止,中國共有四個超過一千萬人口的超大城市(megacity)。中國超過一千萬人口的城市依次為上海(1,360萬)、北京(1,180萬)、重慶和成都(1,082萬),介於900萬與1,000萬者為哈爾濱、天津和石家莊,介於800萬至900萬者僅有武漢,其他介於400萬與800萬者共16個城市,在24個人口超過四百萬的大城市中有14個在從遼寧到廣東的東部地區,中國縣級以上的城市共661個。2005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18.3億人民幣,生產力最高的都市依次為上海占5.0%、北京3.8%、廣州2.8%、深圳2.7%、天津2.0%,其中深圳僅有180萬人口。中國最多的24個城市共佔全國總值34.5%,此與已開發國家的情形不同,例如紐約占美國GDP24%,東京占日本26%,巴黎占法國18%,漢城占韓國26%,至今中國並無一個類似經濟上的首要城市(primacycity)2。中國主要目前發展的都市圈有3個2:京津唐環渤海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和珠江三角洲地區。京津唐環渤海地區是以北京為中心,包含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的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以上海為中心,包括江蘇的南京、鎮江、揚州、泰州、南通、蘇州、無錫、常州及浙江的杭州、嘉興、湖州、寧波、紹興、舟山等15個地級以上城市,本區自古以來便以港口城市存在,一直是中國城市經濟發展快速的地區之一。珠海三角洲地區以深圳市為中心,包括廣州、珠海、東莞市,中山市、佛山等地區,為經濟發展最迅速、市場化及國際化程度高的地區。2006年環渤海、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包括市轄縣)地區生產總值78305億元,占全國GDP總量的37.4%。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地區生產總值39613億元,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地區生產總值21618億元,環渤海城市群地區生產總值17074億元,分別占全國GDP總量的18.9%、10.3%和8.2%。三大地區的金融業、通訊業、交通業、製造業都在全國具有舉足輕重地位,其都市的進一步發展,將有利於這些地區在亞洲及世界經濟發展中確立起核心地位。但外資大量湧進這些地區,但也造成了資金過度集中,工廠生產設備投資過多,工資上揚,地價高漲等問題。中國改革開放的市場潛力,對外國資金來中國投資具有強大吸引力。台灣未來的經濟發展與中國是密不可分,且預期未來政府政策會朝向與兩岸建立更多合作交流的關係,未來投資大陸的比重預期將會增加。對於城市的競爭已有學者朝向非經濟因素著眼,如教育、文化、環境……等,顯示出未來的城市競爭指標是全面性的。但中國目前正處於經濟快速起飛之階段,城市發展也多以經濟發展為2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鑑及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學中心編審之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5)。「新形勢下的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4主,所以本研究依三大都市圈做區分,考量外資的投入,選取經濟面的勞動、資本、固定資產為要素,運用效率及生產力之概念,具體化中國城市的競爭力並排名,是否有繼續成長的空間。本研究擬探討中國34個主要城市的效率生產力分析,城市樣本選擇為直轄市與大部分的省會城市,並加入一些重要的沿海城市,分析效率績效及生產力之優劣,研究期間為1996年至2005年,並將十年期間的資料分為3個階段:1996年到1998年為第一階段,是亞洲金融風暴發生的前後期間;1999年到2003年為第二階段,是中國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及SARS疫情爆發期間;2004年到2005年為第三階段,是北京奧運經濟正式啟動期間。本研究期能量化中國各城市的效率,找出各城市效率排名之優劣,同時以Malmquist生產力指數衡量各城市生產力跨期的變動情形,以找出持續成長及有發展潛力的城市,希望可以對中國城市的經濟發展及外人投資的評估有所助益。第二節文獻回顧一、城市競爭力相關研究城市競爭力的概念「城市競爭力」的概念最早源自於國家競爭力,美國及一些歐洲國家在1980~1990年間,為了增加競爭力而開始強調政府及地方管理組織的效率(Lever、Turok,1999),地方競爭力的概念於是成形。但也有學者對地區是否存在競爭力而有所疑問,企管界名人Porter在1995年的競爭優勢書籍中提到:城市及地區間確實存在競爭現象,會在投資、人口、旅遊、公共建設或一些大型國際活動等項目進行比較,良好的競爭條件如基礎建設、勞動力、管理制度、財貨與勞務市場、高生活品質…等。但Krugman(1996)卻認為,城市間並無實際的競爭關係,而是在城市間的產業或公司進行比較,因此城市的發展是在於提升整體的效率。而Boyne(1997)為了強調地方競爭力,發展出地方政府競爭的公共選擇模型,主要概念為競爭力有助於組織績效的提升,競爭在效率提升過程中為不可或缺的,尤其是關於在地區資源或提供服務間之合理分配上,以及關於成本最小化及最低稅率水準下之服務產出效率。Grodon、Cheshire(1998)提出,地方的競爭是可能表現於各種情形的,如地方管理機關藉由增加投資吸引力以提升地方的競爭優勢。Begg(1999)認為,城市競爭力是城市的經濟表現,受總體經濟、環境、企業特性等因素影響,反映在就業及生產績效兩方面。Lever(1999)中國主要城市之效率與生產力分析—張民忠、陳玉涓、沈鵬飛、黃昱傑5表示城市生產財貨勞務時,同時增加實質收入、改善民眾生活品質,並以永續經營方式促進發展。Kresl(1999)也提出:在貿易自由化及科技進步化下,應更加注意城市經濟的競爭力,並以政策方法提高競爭力。綜合上述可知,地區競爭力或城市競爭力是確實存在的,且須經各種的城市表現來評比。城市的各項表現是可包括城市生產力、市民GDP、勞動力、企業生產力、各類經濟表現…..等,當城市可藉由這些指標評比時,就是城市競爭力的來源。二、城市競爭力影響因素Kresl(1995)提出其對於城市的競爭力可由城市的經濟及策略兩方面的表現來看。其中經濟性的因素包括:勞動、資本、地理區位條件、基礎建設、經濟結構、教育水準等因素,以及相關於環境品質因素。策略性因素則包括:公家機關行政效率、城市策略、公私部門合作等較難具體化衡量的因素。Begg(1999)認為城市競爭力主要是受到城市的經濟效益(urbanperformance)影響,而表現在就業、生產要素的績效等方面上。經濟效益面包括各部門發展及總體的經濟環境、企業特性與經營環境、創新及學習能力。產出面為業及生產力,最終目標則為提升生活品質。Lever(1999)認為都市競爭力的高低,主要是因為都市之間的「流動投資情形」,指財富或就業機會的提供;都市的「經濟發展」,而經濟發展的衡量方式,通常會透過都市內部粗略的估算其增值或產品銷售成長總值等方。Rogerson(1999)提出以都成生活環境品質來衡量城市競爭力,因為城市的生活品質提升時,便有吸引外資進入的能力,以提高經濟發展。DeasandGiordan(2001)提出經濟環境、制度環境、實質環境、及社會環境等四大環境為競爭力投入項,以企業運作績效及地區發展績效來衡量產出績效。倪鵬飛(2001)針對24個城市採主成分分析法、模糊曲線分析法,建立多個評量面向:勞動、資本、科技、結構、設施、環境、聚集、文化….等,記70餘個細項指標建立競爭力排名。顯示影響中國城市競爭力的因素有:人力資本與產業的競爭力、公共部門的服務管理能力。且收入水準越高之城市,綜合競爭力越高、與經濟成長速度成正比。三、城市競爭力的衡量指標由於影響城市競爭力的指標眾多且複雜,且並無一通用的法則,但多以產業、區域經濟、永續環境等面向進行研究。各國際組織與研究機構所建構之城市「新形勢下的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6競爭力衡量指標,計有聯合國人類集居中心(UnitedNationsCenterforHumanSettlement,UNCHS)、歐洲環境辦事處(EuropeanEnviornmentAgency,EEA)、英國產業貿易部(DepartmentforBusiness,EnterpriseandRegulatoryReform,BERR)、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東京都社會指標,各機構研究指標所選取之城市競爭力項目,普遍以多種且多面來延伸比較。但其中的人口結構、基礎建設、交通、居住環境均納入研究面向,其他項目如環保綠能等項目則不一致,端看研究目的而定。國外研究樣本多以歐、美大陸內部之主要城市進行研究。Lever(1993)認為城市應生產足夠的財貨勞務;同時增加地區收入、改善的活品質,以增加競爭力,合乎永續性的發展。Lever於1999年對歐洲都市進行的實證研究,其衡量指標就包括都市流動投資情形(商業發展、資產投資)、經濟發展、人口(人口總數、人力資本)、以及大型國際性活動等指標,利用GDP現值、改變值、預測值,將城市以相對排名比較其競爭力,發現歐洲較具競爭力之都市,其發展模式已逐漸向外擴張。KreslandSingh(1999)表示城市的競爭力主要呈現在經濟表現上,指標選取上,採用了零售業銷售額、製造業附加價值及商業服務總值等三種,來進行美國二十四個大都會地區的競爭力排名與分析。DeasandGiordano(2001)認為城市競爭力就是地方競爭力,衡量之指標亦包括多個面向,所選取之指標分為四方面,分別為:經濟環境、政策與制度環境、實質環境、社會環境等,由城市的資產條件與表現成果作為主要衡量依據。Wong(2002)就英國四十個主要城市之地方經濟發展條件進行評比分析,共分為區